关于听力学教育的研讨会纪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听力学教育的研讨会纪要
刘博;张帆
【摘要】@@ 2010年10月29日,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听力论坛暨听力学教育研讨会在北京新闻大厦隆重召开,会议围绕着"肩负历史重任,开启崭新历程"的主题展开了紧张有序的研讨.
【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1(019)002
【总页数】1页(P99)
【作者】刘博;张帆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喉咽喉科研究所,北
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喉咽喉科研究所,北
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9.16;G76
2010年10月29日,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听力论坛暨听力学教育研讨会在北京新闻大厦隆重召开,会议围绕着“肩负历史重任,开启崭新历程”的主题展开了紧张有序的研讨。

参加会议的嘉宾来自国内外,包括为推动中国听力
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澳大利亚听力学家、纽卡斯尔大学Philip Newall教授和澳大利亚听力学家许时昂教授,国内所有开设了听力学教育项目大学的代表和几位在国外接受了规范的听力学教育培养并回国继续推动国内听力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国内培养的听力学工作者等30余人,大家就听力学及听力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听力师资格与听力学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早在199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国家听力学中心和Macquafie大学共同创办了“中澳听力学培训中心”。

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同仁医院共同向北京市教委递交了临床听力学教育专门化的申请,自此国内第一个正规的临床听力学学位教育工作在首都医科大学启动。

从师资培养开始,国内的自主听力学教育学位教育培养开展至今已经有15年的历史,特别是近10年,全国各地听力学教育项目相继开展,包括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听力学方向,工学士)、浙江中医学院的听力学教育(理学士)、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言语康复专业、华西医科大学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联合培养的听力学研究生项目(耳鼻喉科专业,医学硕士)以及温州医学院听力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学士)等。

但是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听力学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此次举办听力学教育研讨会的中心问题。

大会议程分为两部分,首先由国内外专家代表阐述听力学及听力学教育的发展,听力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思考,听力师资格与听力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点如下:①听力学教育在中国发展已有十余年,但听力师相对于听障人群的数量来讲,其比例仍然严重失衡,从业人员缺口大。

而听力师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因此,应着手培养听力学师资,质与量并重,带动整个学科发展,这也正好符合韩德民教授在开展听力学教育之初即提出的“发展听力学教育要先行”的理念;
②听力学教育大纲应该合理制定:理论课程应涵盖多方面、多学科知识,强调应重视同时增加听力学临床实习,实现教学大纲与教育实习并重,使毕业生毕业后很快胜任日常工作;③提出中国听力师职业化问题,如何使听力师职业标准化、建立标准课程设置、职业化考试与考核。

随后,参会专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积极讨论:①中国听力师的定位与资质;②听力师的教育模式;③如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听力师;④听力师的职业申请。

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达成以下共识:
①在保证质的基础上,增加听力师数量的培养,实现听力学教育向多元化的发展。

教育要同时注重质与量,质、量同时发展才能冲破目前教育瓶颈,使学科发展壮大,推动学科像多元化方向前进。

②以职业定位为导向,使听力师职业规范化发展。

听力师作为待开发的国家新职业,首先应明确学科发展的需求:工作中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内容在不断创新和深化,从业人员分工愈来愈细化,同时又需要整合,完善监督机制等情况。

此外,应明确听力师职业化管理的需求,明确从业人员地位和待遇的需求。

现有的职称晋升制度没有涵盖新兴学科内容,听力学工作者没有对口的专业晋升渠道,今后制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涵盖“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而推进中国听力师职称证书化发展。

③积极寻求跨行业的资源与政府部门的支持,共同谋发展。

通过社会力量与劳动部门的合作推动职业考试,加深听力学技术相关公司与学校就科研、就业、实习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公司与学校的联合实习基地,实现公司与学校的长期合作。

同时寻求与媒体合作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使听力师这一新兴职业得到良好的宣传,得到政府、企业、学校的全力支持。

15年的听力学教育进程提醒我们,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目
标必定能实现。

在今后听力学教育的发展中,我们要扩大听力学队伍,制定职业标
准,推广专业技术,加强各行业交流,提高自身影响。

听力学教育的发展仍要靠各位听力学家不谢的努力来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