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_以凤冈茶旅游开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以凤冈茶旅游开发为例目录一凤冈茶叶生产及茶旅游发展现状一茶叶生产发展过程及现状二茶叶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二凤冈茶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一具体成功发展思路总结1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发展战略为基调2贯彻多产业融合3产品生产和开发的绿色生态有机模式是茶生态旅游核心的保证4创新茶园茶厂营运模式优化投资主体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富裕二发展中存在问题1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过于简陋2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1旅游产品缺乏商业运作在旅游市场尚未形成规模2产品文化内涵深挖不够产品形式单一档次较低缺乏品牌效应3茶产业和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链有待形4模式推广过于刻板容易形成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内部竞争三结合凤冈模式对贵州茶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几点思路一坚持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二注重后发优势的利用三注重全省茶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避免形成相似产品竞争四深挖茶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五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正文一凤冈茶叶生产及茶旅游发展现状茶生态旅游首先是依附在种茶产茶的基础之上没有优质的茶叶没有大规模环境优美的茶林无法基本的 贵州凤冈茶产业发展综述 . 中国茶 叶 .2010.11. [2] 陈政 . 贵州茶资源与茶业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 贵州茶叶 . 2011,39(1):10—13. [3] 罗时琴、廖凤林 . 贵州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 . 现代农业科技 . 2011 第 17 期 .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专项任务项 目)
2012 年 5 月刊
突出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开发。据调查,在古夜郎中心区域的 贵州西南部北盘江、南盘江的普安、睛隆、盘县、六枝 、兴义 、兴仁、贞丰 、安龙、册亨、望谟等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发现 有大批野生乔木型大茶树。这些地域的野生茶树都较原始,其 复杂儿茶素含量较少,大大低于云南巴达大茶树的含量及比率 。 基于这一优势, 贵州发展茶生态旅游应大力推广凤冈绿色生态、 循环经济建园的发展模式, 合理计算生态环境承载力, 适度开发, 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用少而精的有机野生茶,和茶、林、 花相间的生态茶园吸高端休闲观光客。 (三)注重全省茶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避免形成相似产 品竞争。注意区分各个产茶区的旅游产品设计,通过不同地域 自然环境、 社会和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等, 区别打造不同茶旅产品。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产茶省份, 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民俗茶文化, 如有仡佬族的油茶“干劲汤”,有贞丰的“状元笔茶”,有黔 西南晴隆、普安的“擂茶”,有盘县的团饼茶,有威宁、毕节 等地彝族的“罐罐茶”,还有黔东南苗族的“三道茶”,侗族 的“米花茶”等等 。贵州开发茶生态旅游产品应统筹规划,根 据不同地域少数民族茶文化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提炼不同 特色的茶旅产品,以此在全省形成区域内的系列茶旅产品,加 大区域对外的产品竞争力度,避免在区域内相互刻板模仿,形 成相似产品,以减少区域内部竞争。 (四)深挖茶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创多形式、多层次的 茶旅产品, 利用贵州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 打造精品茶旅产品。 整合旅游基本要素和旅游发展要素,提升现有旅游产品为生态 文明的旅游精品,贯穿以有机田园文化为灵魂、历史文化和民 俗文化为补充 , 高起点建设有竞争力的生态型精致茶庄文化休 闲旅游、生态养身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洞堡遗产旅游、温泉 养身旅游和社区特色旅游等生态文明旅游产品,大力提高接待 服务水平,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形成 生态型精品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树立贵州“茶生态旅游”品 牌形象,把贵州建成融生态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学考察、 康娱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大景区。 (五)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加强省内区域合作,打造区域 间合理、高效的旅游产品营销体系。贵州自然、人文资源富饶, 近十多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省内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较丰 富,如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原生态自然景观游、消 暑度假游等,并且都具较显著的地域民族特点,因此要开发全 省范围的茶生态旅游,应整合好现有旅游资源和产品,在省内 各区域间组合好合理的旅游产品系列,高效率的利用区域间的 旅游资源和各类旅游产品,并利用现代的营销理念推广产品。
三、结合凤冈模式对贵州茶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几点 思路
(一)坚持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所谓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以茶产业为基础,形成茶生产、 茶旅游和茶文化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形成茶产 业带动茶旅游,茶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宣传推广茶产 业和茶旅游的良性发展模式。 (二) 注重后发优势的利用, 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
二、凤冈茶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具体成功发展思路总结 1、“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发展战略为基调,是全县近 10 年茶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提。在中共凤冈县委第十次党代会和 凤冈县第十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提出了“强茶、壮烟 、兴畜、稳 粮、重特” 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发展 “生态工 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目标,更加确立了茶叶产 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着这一总体战略思路, 近 10 年来,凤冈县政府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具体 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了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目标 得以实现。 2、贯彻多产业融合,突出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维一 体共同发展的具体战术思路。具体工作思路表现为:①在大力 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 县政府优化茶事活动, 积极筹办茶事活动, 承办了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中国西部茶海 • 遵义首届春茶开 采节等大型茶事活动。②多次组团参加全国大型的茶事活动, 先后派出土家油茶茶艺表演队伍赴云南、上海、浙江、北京等 地演出 }, 采用 “ 借台唱戏、 搭车出山” 的方式宣传推介凤冈茶叶。 ③旅游产品设计融茶产业和茶文化于一体。诸如:“茶园建设 园林化 、旅馆住宿乡村化、 茶艺民族化、餐饮茶膳化等。”让 客人在“ 游”中,真正领略到“ 一观 、二闻 、三采、四炒 、 五品、六膳 、七娱 、八购 、九住、十学”的博大精深的茶义化。 ④深化宣传,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 3、产品生产和开发的绿色生态有机模式是茶生态旅游核心 的保证。 茶生态旅游关键就在于突出 “绿色生态” 为其产品核心。 ①实施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的建园模式。②政府积极鼓励茶农 退茶还林,建生态茶园的模式。到 2009 年全县 18.1 万亩茶园 配套种植松、杉、桂花、桃花、樱花等树木面积达 60% 以上, 已建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茶林花相间的生态茶园 17.3 万 亩。茶生态旅游开展最好的田坝村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 80 年代 的 8% 飞跃到当前 80%,这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又形成了茶、 林、花相间的休闲观光风景线。 4、创新茶园、茶厂营运模式,优化投资主体,实现个人与 企业共同富裕。2002 年茶产业发展初期,县委、县政府相继出 台了鼓励县直各单位部门参与茶园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 惠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干部职工留职带薪、带职、带薪, 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外出返乡人员独资合资创 办茶园,领办茶叶基地,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激发 了广大茶农、干部职工和私营业主的投资热情,增强了他们发 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掀起了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高潮。 (二)发展中存在问题
2012 年 5 月刊
生态环境保护
贵州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以凤冈茶旅游开发为例
吴 莎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凤冈不论从种茶历史还是种茶规模,其名气都不是贵州数 一数二的,但从 2009 年开始,凤冈的茶叶经济和茶旅游开始崭 露头角,并得到行内和央视广泛关注。凤冈的自然生态资源和 人文、 社会环境以及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贵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因此总结凤冈经验,推广凤冈模式,对贵州茶产业和茶旅发展 都具有重大意义。 入达 3000 万元,茶产业和旅游业占农民收入的 90%。像田坝 村一样,凤冈县的何坝、金鸡、水河、西山等乡村,处处呈现 茶旅互动模式,提升茶叶价值。
112
生态环境保护
1、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过于简陋 由于受贵州特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和经济发展水 平制约,茶园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和经济较贫穷的少数民族 聚居区,加之茶旅游业起步晚,缺乏资金投入,因此旅游景区 交通条件差,景区可进入性较低。住宿、餐饮接待能力弱,到 2010 年止,凤冈县城仅有酒店宾馆 3 家。在旅游开展较好的田 坝村,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的茶庄、茶苑也仅 10 家,能提供的 住宿房间仅 80 多间,而景区所必备的导游人员更为缺乏,整体 旅游基础接待水平尚需加强。 2、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1)旅游产品缺乏商业运作,在旅游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自运作以来,多为政府接待,而平时的 茶事活动政府行为过多,商业运作力度小。由于产品尚未进入 商业运作阶段,基本没有商业广告宣传,商业销售渠道单一, 尚未被省内各大旅行社代理, 因此散客、 自驾游和团队游不多, 有规模的游客市场尚未形成。 (2)产品文化内涵深挖不够,产品形式单一,档次较低, 缺乏品牌效应。茶生态旅游产品是附着在很深茶文化内涵下的 具有很高精神层面的文化旅游产品,但目前凤冈虽然具有悠久 的种茶历史,渊源的土家茶文化,魅力无穷的万亩茶园绿色生 态大好景致,但旅游产品依然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农家乐性质的 餐饮和棋牌娱乐,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采茶、制茶、看茶艺 表演、学茶艺等项目在大部分的茶庄都还未开展,更别说文化 内涵较深的生态型精致茶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和生态养身旅游 产品的引入了。此外,凤冈虽然现有不少品牌富硒茶,如获得 国家金奖的绿宝石、春江花月夜等,但茶生态旅游产品却缺乏 品牌,各家茶庄推出的旅游项目如出一辙,同质性太强,缺乏 品牌的独特性、品质性和文化性。 3、茶产业和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链有待形 成。目前凤冈的茶叶种植虽蓬勃发展,但与茶旅游、文化相关 联的茶食品加工业、茶用品生产业等尚需开发,茶旅游和茶文 化产品也还不成熟,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 集群效应还未形成。 4、模式推广过于刻板,容易形成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 内部竞争。由于田坝的茶旅一体的发展模式得到普遍认可,从 2012 年初,凤冈县政府已开始向周边镇村复制田坝模式。复制 内容包括:统一规划、统一绿化美化、统一黔北民居建筑风格, 统一规划茶庄和乡村农家乐,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等。成功经验 可以借鉴、推广,但如果把借鉴变成刻板的形式复制,把经验 推广变成简单克隆,那只会制造出更多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 内部的竞争。所以应借鉴田坝成功经验的精髓,根据不同村寨 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特色茶旅产品,形成本区域的优势产品 群效应,增加对外的竞争力。
一、凤冈茶叶生产及茶旅游发展现状
茶生态旅游首先是依附在种茶、产茶的基础之上,没有优 质的茶叶, 没有大规模环境优美的茶林, 无法基本的茶旅产品, 无法吸引大批游客。分析凤冈的茶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要先 了解其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发展过程。 (一)茶叶生产发展过程及现状 1949 年前凤冈并没有成片的茶园,直到 1958 年在县人民政 府的牵头下,凤冈才有了第一个茶场,从那时起,凤冈的茶产 业经历了恢复期、徘徊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从 2002 年 11 月 茶叶事业办公室成立起,凤冈茶产业突飞猛进,到 2010 年止, 凤冈拥有适宜种茶面积 30 多万亩,其中生态茶园 20 万亩,年 茶叶总产量达 3179 吨,年产值 1.5 亿元 。2004 年,凤冈县被 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 2005 年 5 月,“凤冈锌硒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2006 年 1 月, “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从 2006 年以来,凤冈锌硒茶已分别在“中茶杯”、“中绿杯”、 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茶赛(事)活动中胜出,累计获得了 17 个金奖,5 个银奖。目前凤冈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 级造林绿化百佳县、 贵州省十大产茶县之一, 古为 “黔中乐土” , 今誉“锌硒茶乡”,特别是凤冈的田坝,现已被评为国家 AAA 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二)茶叶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着 2002 年后凤冈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脚步,茶生态旅游 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自 2005 年 5 月 28 县政府成功举办“贵 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以来,茶生态旅游产品开始出具形成,到 2009 年以当地茶农自主兴办的茶庄农家乐形式旅游产品已取得 非常不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据调查,在凤冈县开展茶 生态旅游最红火的田坝村,2000 年还是一个极度缺水、靠天吃 饭、人均年收入不足 350 元的极贫村,就在近 10 年的“建设生 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绿色文明战略进程中,探索出生态 有机茶发展模式,使全村生态茶园发展到 2.3 万亩,其中有机 茶园近万亩。近年来,随着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的声名鹊起, 不仅将茶叶“走出去卖”,还利用当地的生态风景也变成了当 地茶农的“卖点”,尤其是在每年夏天,前来休闲、度假、避 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是省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美 国及港澳台的客人。 据调查, 田坝村茶农仅靠茶叶采摘这一项, 每亩茶园就可增收 500 元以上。如今,在田坝已有 10 余家茶农 开设了农家乐,数据显示,仅在 2009 年,全村茶庄旅游综合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