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中国园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明确规定了“这种遗产是各国人民 集体记忆的保管者,只有它能够确保文化特性的永存”。这 里所指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文化场所或民间和文 化表现形式”,其中“文化场所”指的是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民间和文化表现形式”指的是来自于社区的群体和个人的 全部创作。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法律的文件,从如何在武装j中突下对文化 遗产的保护(《海牙公约》((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和风貌 与和特性的建议》《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 转让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产公约》颁布等,当时主要关注的文化保护是以文化遗产和 自然景观作为重点对象,并逐步对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化 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法律和国际合作层面详尽、规范的保护 措施,但侧重面主要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上。直N20世
纪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非 物质性。1989年在((f呆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简称《建 议》)中首次提出“传统文化和民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
分,指出:“民俗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允是将不同人和社会团 体聚集到一起并标明其文化身份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以及
“强调民俗作为文化遗产和生活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的特 性和重要ll生”。《建议》对民俗的定义、传播、保护等都作了 详尽的规范。将“民俗”明确定义为“传统的大众文化”,其 形式包括“语言、文学作品、音乐、舞蹈、游戏、神话、仪式、 习俗、手工艺品、建筑和其他艺术”。传统文化和民俗保护的 提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开始认 真关注,因为“民俗”的形式是通过团体或个人来表达,载 体是人,社会特性是可以对一个国家、地区、宗教、种族、群 体、家庭或个人的文化身份进行鉴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文化“物性”和“非物性”关注点的转移上可以看出国际社会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物”到‘火’的认识进入了_一个全新的 视角。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 言》,是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强调文 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的重要,在于它是人类交流、革新和创作 的源泉,阐明了文化多样性与人权的关系与意义。
2002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次文化 部长圆桌会议,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文化多样性 的体现,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简称《宣言》),《宣 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世界各民族特性的重 要因素,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实践 2001年中国的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据说当时中国媒体只作了简单的报道,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从事民俗研究和传统艺术的工 作者却欣喜若狂,他们感到从事了-一辈子的专业终于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04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批准,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公约》组织;2005年,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 布搠行。
2必醅wC田妹>20侣年增刊
多样性,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003年10,EJl7E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上 通过((1呆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强调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要性,指出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 展的保证”。《公约》颁布在((宣言》发表近一年之后,观念 的阐述更加准确,法律条款更加明晰,责任措施更加规范, 成为人类以法律的形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里程碑。
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是来向各位行家学习,并借今天 的机会,谈—下自己从事非遗工作以来一些粗浅心得。
1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国际背景及其定义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谈这个问题是我在从事非遗保护工
作十年中,真正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站在促进人类文 明发展的高度,制订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文化保护的政策和 法律,而且是从点到面,从时间到空间,从物质到精神,不 断深入发掘文化保护的当代意义,倡导文化保护的责任与意 识,规定文化保护的方法与措施,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家庭和一个人的文 化根续的保留与传承提供了最尊严的பைடு நூலகம்律保护。为此,我们 现在可以站在这里谈文化保护的各类具体行动。现在让我 们来简单地回顾—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相关法律文件 的过程。
2_1中国非遗保护历程 我国政府启动非遗保护工作1 7年以来,充分体现“政
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 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实现了当时制定的工 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 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 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可以说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 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世界瞩目。
(6)确定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7)设立国家非遗专项保护资金(截止2017年投入6砣
元); (8)设立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个); (9)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00个): (10)开展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219项); (11)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100余所)。
充分认识中国园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杨庆红
首先我要感谢组委会、感谢田兆元教授邀请我出席今天 的文化论坛。在这个领域我是外行,对于古典园林的认识是 每当徜徉在园林中,在风亭回廊里、在曲径通幽处、在奇石假 山前,会不经意地停下脚步对它精致的布局、典雅的风格赞 美一番,或是主动了解—下这-f"-园林主人的历史背景和传奇 故事,而对于创造园林的过程却从没有想过去关注和了解。 直到不久前,我们组织评审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在与专家们的共同商讨中,才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有了 全新的认识。
“民间和文化表现形式”指的是来自于社区的群体和个人的 全部创作。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法律的文件,从如何在武装j中突下对文化 遗产的保护(《海牙公约》((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和风貌 与和特性的建议》《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 转让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产公约》颁布等,当时主要关注的文化保护是以文化遗产和 自然景观作为重点对象,并逐步对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化 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法律和国际合作层面详尽、规范的保护 措施,但侧重面主要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上。直N20世
纪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非 物质性。1989年在((f呆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简称《建 议》)中首次提出“传统文化和民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
分,指出:“民俗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允是将不同人和社会团 体聚集到一起并标明其文化身份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以及
“强调民俗作为文化遗产和生活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的特 性和重要ll生”。《建议》对民俗的定义、传播、保护等都作了 详尽的规范。将“民俗”明确定义为“传统的大众文化”,其 形式包括“语言、文学作品、音乐、舞蹈、游戏、神话、仪式、 习俗、手工艺品、建筑和其他艺术”。传统文化和民俗保护的 提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开始认 真关注,因为“民俗”的形式是通过团体或个人来表达,载 体是人,社会特性是可以对一个国家、地区、宗教、种族、群 体、家庭或个人的文化身份进行鉴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文化“物性”和“非物性”关注点的转移上可以看出国际社会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物”到‘火’的认识进入了_一个全新的 视角。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 言》,是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强调文 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的重要,在于它是人类交流、革新和创作 的源泉,阐明了文化多样性与人权的关系与意义。
2002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次文化 部长圆桌会议,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文化多样性 的体现,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简称《宣言》),《宣 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世界各民族特性的重 要因素,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实践 2001年中国的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据说当时中国媒体只作了简单的报道,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从事民俗研究和传统艺术的工 作者却欣喜若狂,他们感到从事了-一辈子的专业终于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04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批准,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公约》组织;2005年,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 布搠行。
2必醅wC田妹>20侣年增刊
多样性,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003年10,EJl7E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上 通过((1呆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强调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要性,指出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 展的保证”。《公约》颁布在((宣言》发表近一年之后,观念 的阐述更加准确,法律条款更加明晰,责任措施更加规范, 成为人类以法律的形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里程碑。
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是来向各位行家学习,并借今天 的机会,谈—下自己从事非遗工作以来一些粗浅心得。
1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国际背景及其定义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谈这个问题是我在从事非遗保护工
作十年中,真正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站在促进人类文 明发展的高度,制订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文化保护的政策和 法律,而且是从点到面,从时间到空间,从物质到精神,不 断深入发掘文化保护的当代意义,倡导文化保护的责任与意 识,规定文化保护的方法与措施,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家庭和一个人的文 化根续的保留与传承提供了最尊严的பைடு நூலகம்律保护。为此,我们 现在可以站在这里谈文化保护的各类具体行动。现在让我 们来简单地回顾—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相关法律文件 的过程。
2_1中国非遗保护历程 我国政府启动非遗保护工作1 7年以来,充分体现“政
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 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实现了当时制定的工 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 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 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可以说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 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世界瞩目。
(6)确定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7)设立国家非遗专项保护资金(截止2017年投入6砣
元); (8)设立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个); (9)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00个): (10)开展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219项); (11)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100余所)。
充分认识中国园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杨庆红
首先我要感谢组委会、感谢田兆元教授邀请我出席今天 的文化论坛。在这个领域我是外行,对于古典园林的认识是 每当徜徉在园林中,在风亭回廊里、在曲径通幽处、在奇石假 山前,会不经意地停下脚步对它精致的布局、典雅的风格赞 美一番,或是主动了解—下这-f"-园林主人的历史背景和传奇 故事,而对于创造园林的过程却从没有想过去关注和了解。 直到不久前,我们组织评审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在与专家们的共同商讨中,才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有了 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