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尚义县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尚义县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7题;共34分)
1. (2分)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将兵而攻胡 / 将子无怒
B .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C .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D .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2. (2分) (2015高一上·绍兴期中) 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驽马十驾(驾车),功在不舍假(凭借,利用)舆马者,非利足也
B . 郯子之徒(弟子),其贤不及孔子飘飘乎如遗(遗忘)世独立
C . 术业有专攻(致力学习或研究)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界,边际)
D . 吾未见其明(明达,聪明)也倚(按照)歌而和之
3. (2分) (2019高二下·海淀期末) 下列各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比较重视阐释《春秋》之“大义”或“宗旨”,而《左传》则侧重于补充历史事实。
B .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以合乎礼法为标准,主张不隐晦事实真相,反对“为尊者讳。
”
C . “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包括司马迁著的《史记》、班固著的《汉书》、范晔著的《后汉书》,以及陈寿著的《三国志》,都是纪传体例。
D .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四书”则是《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两篇的合称。
4.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B . 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 . 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己
D .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先之
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B .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C .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D .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6. (2分)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为天下笑者,何也?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 (2分)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B . “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C . “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D . 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8. (2分) (2015高一上·镇江期中)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荀子名轲,字子舆,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
B .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原叫曲子或曲子词,又名诗余、长短句。
它产生于中唐,成熟于晚唐,盛于两宋。
C . “古文运动”是指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诗、词、散文都有很高成就。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苏轼词的题材,大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窄范围。
9. (2分)下列有关课内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B . 《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C . 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D . 《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屈从、贿赂暴秦,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10. (2分)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 ①③④
B . ①⑤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11. (2分)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
A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
小说中林冲最终的反抗,体现了《水浒》的主题是“官逼民反”。
B . 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他与他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塑造了性格孤僻、保守僵化、恐惧变革的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一个受害者。
C . 现代小说家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用华美绚丽的语言,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了人性的粗犷强悍和民俗的淳厚善良。
D . 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年青时患上运动神经细胞病,以致瘫痪,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但他身残志坚,在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2. (2分)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 .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13. (2分)(2018·奉贤模拟) 习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文引用“大鹏之动,非—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下列文句与其意不符的一项是()
A .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B .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C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 .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14. (2分)下列是有关传统节日的对联,其中不匹配的一项是()
A . 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B . 中秋节对联:天空明月一轮满,人醉春风万里明。
C . 端午节对联:青粽嘉旬称益智,赤符灵术善驱邪。
D . 元宵节对联:五夜星桥连月殿,六街灯火步天台。
15. (2分) (2019高二上·厦门期中) 下列对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 . 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我”的出现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 . 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 . 小说叙述者让人物自己对话而不作判断,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这种叙述腔调体现的正是海明威小说沉潜内敛的风格。
16. (2分)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这说明他:()
A . 责任心强,极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B . 多管闲事,惹人讨厌。
C . 心胸狭窄,墨守陈规。
D .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17. (2分)读课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下列不属于“第三种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 . 语言通俗浅显
B . 注重作品的文学性
C . 人文学者主动与科学家沟通
D . 介绍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
二、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40分)
18. (6分) (2016高一上·正定月考)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 .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 .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 祖,此处指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 .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9. (8分)(2017·大同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
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
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
谧系尚方,孝武乎京邑,乃得出。
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
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
即位,以为骠骑参军。
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
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
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
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
射慈云十九犹为殇。
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
”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
准以事例,亦宜及咎。
”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
政治苛刻。
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为有司所奏,征还。
明帝崩,遇赦得免。
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
性流俗,善趋势利。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
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
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
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
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
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
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 .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 .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 .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C . 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
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D . 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
《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江谧作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
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骤骑参军。
B . 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 . 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
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 . 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
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
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②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
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20. (16分) (2017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 夫晋,何厌之有
D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
B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听茶声然
C . 且贰于楚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 .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 . ①③⑥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 . 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里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时,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 . 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
D . 秦军退兵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1. (10分)(2017·绵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
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
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
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
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
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
亏教伤情,莫此为大。
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
”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
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
多所纠奏,百僚震肃。
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
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
征为吏部尚书。
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
”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
”廓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
”遂不拜。
干木,羡之小字也。
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
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
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
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
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
”时轨为给事中。
元嘉二年,廓卒。
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
(节选自《南史•蔡廓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B .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C .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D .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母忧,母亲丧事。
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不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官者须离职。
B . 豫章,古代区域名称,在汉代设郡,指现在的南昌地区,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为“洪州”。
C . 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选拔考试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指太尉、司徒、司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 蔡廓知书识礼,看重礼仪教化。
他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不逾礼;在宋朝为官,建议废除子孙指控长辈的诉讼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
B . 蔡廓才干卓异,得到朝官敬重。
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负责决定朝廷的礼仪典章,每一件事都要先向蔡廓咨询,在征求他同意后才实行。
C . 蔡廓刚直不阿,仕途遭受打压。
他担任御史中丞职务,弹劾多名官员,整肃了官场;但也因刚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没有得到应有升迁。
D . 蔡廓家中长幼有序,他奉兄如父。
家中事无巨细,都请示长兄蔡轨;俸禄赏赐,一律上交;妻子想买夏服,蔡廓也告诉她长兄自有安排。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
”
②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
22. (2分)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