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
选试题及答案一
单选题(共45题)
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
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 C
2、下列关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中最核心内容的表现
B.教学重点对于所有学习相同章节课程内容的学生而言是一致的
C.教学难点是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学生能力水平不同,教学难点也不同
D.教学重点一定是教学难点
【答案】 D
3、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
B.量化指标
C.教学目标
D.常模参照
【答案】 C
4、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答案】 B
5、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同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
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6、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
STSE的含义是()。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
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
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
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
【答案】 B
7、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8、课堂上,老师在学生学完一个新的化学知识后会给出配套的习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A
9、下列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是()。
A.问题情境特征
B.思维开放特征
C.教师主体特征
D.实践探索特征
【答案】 C
10、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讨论法
B.自学
C.讲授法
D.探究法
【答案】 C
11、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可将探究教学分为()。
A.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
B.自主探究和指导探究
C.课内探究、课外探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
D.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答案】 A
12、在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其选择依据是()。
A.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
B.教学内容的要求
C.是否易于操作。
达到最佳效果
D.学生的个性特点
【答案】 C
13、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14、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是()。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监控能力
C.教学操作能力
D.教学沟通能力
【答案】 B
15、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
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实验法
D.探究法
【答案】 A
16、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
A.设计化学作业
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答案】 A
17、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A.水比硫化氢气体气体稳定
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D.0℃,水的密度比冰大
【答案】 B
18、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是()。
A.有机化学基础
B.化学与生活
C.化学反应原理
D.物质结构与性质
【答案】 B
19、下列有关纯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熔点比生铁的低
B.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的快
C.在潮湿空气中比生铁容易被腐蚀
D.在冷的浓硫酸中可钝化
【答案】 D
20、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②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③④⑥⑦
【答案】 B
21、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具有的特点()。
A.科学性
B.逻辑性
C.启发性
D.人文性
【答案】 D
22、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的评价方式是()。
A.活动表现评价
B.纸笔测验
C.档案袋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 C
23、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
A.组织教学
B.导入新课
C.教授新课
D.总结练习
【答案】 C
24、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种方法是()。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25、下列直链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A.C5H12
B.C5H110H
C.C5Hlo
D.C4H802
【答案】 A
26、对于化学知识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属于化学事实知识
B.有机合成与推断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反应限度与平衡属于化学情意性知识
【答案】 C
27、()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形成性
B.诊断性
C.过程性
D.总结性
【答案】 D
28、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学分。
A.2
B.1
C.0.5
D.1.5
【答案】 A
29、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解决
B.迁移
C.测量
D.参观
【答案】 D
30、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 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氧分子数目为NA
B.0.3 mol Na2SO4溶液中含有的Na+数目为0.6NA
C.10 g H2和10g O2所含分子数同为5NA
D.标准状况下,44 gCO2的体积与18 g H2O的体积相同
【答案】 B
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答案】 C
32、各层次教育目标制定的先后顺序应为()。
A.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B.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33、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
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
不要轻易擦去
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答案】 C
34、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
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学习内容。
”这种结课方法为()。
A.归纳总结法
B.设疑探究法
C.巩固练习法
D.收集整理信息法
【答案】 B
35、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
A.1分钟以内
B.4秒以内
C.长于4秒
D.长于5秒
36、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必须合理使用物质的基础;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属于哪类化学观念()。
A.物质观
B.元素观
C.分类观
D.科学价值观
【答案】 A
37、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答案】 A
3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
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Z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与W同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B.离子半径:r(Y)<r(W)<r(Z)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强
D.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39、下列属于现代化学教学媒体的是()。
A.板书
B.教科书
C.模型
D.录像
【答案】 D
40、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41、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42、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答案】 B
43、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汤姆生
【答案】 D
44、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答案】 A
45、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A.加入碘水不变蓝色
B.加入碘水变蓝色
C.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答案】 B
大题(共12题)
一、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问题:(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
二、“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
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
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
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
以“硫酸”一节为例。
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2:量取2mL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
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
【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
(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
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钠与水的反应①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④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
解释原因。
⑤探究层次:④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
三、阅读下列文字。
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老师在讲解乙酸的相关内容时。
分别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
老师l:
【引入】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表演哑剧,剧情是吃鱼不小心误将鱼刺卡在喉部,喝一口醋,鱼刺变软变脆,顺利咽下。
【设问】
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误将鱼刺卡在喉部,为什么喝一口醋可使鱼刺变软?
【过渡】
这个问题的所在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乙酸。
教师2:
【引入】
师: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
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
师: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就上述两位老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分析与评价。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老师l运用让学生表演哑剧的形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老师2结合当地实情,运用当地的一句老话引入课题,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但老师2引入课题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不够生动。
(2)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①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创设既要为认知学习和行为服务,也要为情感学习服务。
②情境创设的全程性: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③情境作用的发展性: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④情境的真实性: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越可靠,就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
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⑤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创设要设计好“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
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
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
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2分)
【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
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
(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
(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
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
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
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
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
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
(2分)(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
【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
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
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
(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
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
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
六、复习课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型。
以某个专题内容为核心开展主题式学习是中学化学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复习课教学形式。
(1)请说明复习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6分)(2)请以“溶液”的复习为例说明化学主题式复习教学常用约两种策略(6分)
【答案】
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6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策略。
(6分)
【答案】(1)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①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②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
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③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策:①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②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③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④明确必修化学的基础,确认在该模块的提高及提高的程度:⑤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八、以下材料为某教师对“乙烯的结构”知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回顾旧知】
引导学生画出乙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提出问题】
若将乙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强热发生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试写出这两种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其中一种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
学生不难写出另一种气体的化学式是C2H4。
【提出问题】
C2H4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动】
首先,从分子组成上看,该气体分子(C2H4)与乙烷具有相同的碳原子,但少两个氢原子。
随即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
拿掉两个“氢原子”,问:剩余的两个键怎么办?追问:那么原来的碳氢键的角度会变化吗?接着,辅以Flash动画演示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乙烯的结构特征。
反问:C2H4分子与乙烷分子的几何构型一样吗?两个碳原子间共用的电子对数目相同吗?碳碳键间键长、牢固程度相同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自主讨论。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2)材料中的教学过程符合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哪些学习特征?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