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如何给学生自由空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上如何给学生自由空间
如今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针对长期以来封闭孤立的教育鲜明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放飞”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一、解放学生的“口”,还学生以“说”的自由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我们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让学生动口答题,多说说理由。

我们要相信学生会“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启发全体学生都参与“说”。

不要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味地走流程,不顾学生的“说”而“半路拦截”。

1.提倡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为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能在自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在合作学习中能使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2.鼓励学生质疑、导疑
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思维的开端,也是创造的基础。

教师在鼓励质疑、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于发问。

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教师可对文中的一句“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提问学生:“句中的‘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鼓励学生去钻“牛角尖”,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不要怕“多而杂”。

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把“多而杂”变成“少而精”。

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能有所发展,逐步学会质疑。

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动口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解放学生的“手”,还学生以“动”的自由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学生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语文课
程的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施展才华,不断进取。

学完课文《谈礼貌》中牛皋和岳飞问路部分后,教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这部分内容演出来,要演出讲礼貌的好处,看准演得好。

学生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学生都在前一组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使表演一组比一组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磨练和发展自己。

三、解放学生的“脑”,还学生以“想”的自由
想像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想像,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

对于学生来说,想像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一旦给了学生想像的空间,他们的学习活动便会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因此,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想像力的培养。

1.提供直观的课文插图,丰富学生的想像
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或表达内容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图画作为支柱。

否则,他们进行描述或想像时就会感到困难。

教学《推敲》一文时,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学生对贾岛一心一意斟酌文字的样子体会不深。

我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看着贾岛一边骑在毛驴上,一边还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的情景,想像他当时的表情,以及路人对他的态度,体会贾岛斟酌文字时的认真态度。

2.利用生动的言语描述,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师的言语是启发学生想像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带有情感的言语,来描述学生所要想像的事物的形象。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第三段时,我先讲述了邓小平的伟大功绩,指出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

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想一想,我们的身边、周围是如何真切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我们也当一回作者,用‘也许,这奔腾不息的浪花会还把他的骨灰送往哪里——’说说呢?”我的生动描述激发了学生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也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3.抓住课文的巧妙“空白”,引导学生的想像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

这就决定了作者往往不能巨细无遗地描述意境和情节,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助想像去填充的天地。

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用想像去填补。

教学《少年王冕》一文的最后一句“母亲心里十分欢喜”时,教师可提问:“母亲欢喜的原因是什么呢?”抓住课文提
供的这处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并用语言具体地表达出来。

学生读懂了课文,发展了想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