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斑斓中的本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彩斑斓中的本色
——xx《西厢记》人物语言见其本色
一、本色理论
本色最早起源并非就直接指戏曲理论了,也并不是一产生就成为戏曲理论的词语。

“本色”之说最早见与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变化。

”这里提出的“本色”,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刻画,也可以说为直接对事物进行临摹,在临摹过程中,大体是与原物一致,但稍有一些还是会改变的,这就是刘勰在这里提出“本色”所要陈明的问题。

到了宋代,“本色”说的理论性质确定下来了,尤其是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理论性强,他提出:
“大抵禅道性在妙悟,诗道亦也妙悟……,唯吾乃当行,乃为本色。

”可见他将“本色”看成是“禅道”、“诗道”等艺术样式固有的审美特征了,并指出了“本色”是自然形成的。

也由此“本色”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文艺批评概念。

成为了正式的文艺批评概念,“本色”也就被戏曲理论挪用了,而被挪用到戏曲理论领域的“本色”,其内涵变得丰富复杂化了起来。

二、“本色”在戏曲理论上的理解
戏曲理论上对“本色”的理解可以从语言、文学风貌、情节以及语言与人物身份关系等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语言方面,“本色”指的是语言的自然。

语言雅俗共赏,少用典故、骈俪语是语言本色上的要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可以看出,语言上采用了几个通俗易懂的现实的事物,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凉知情以及思乡之情,不加雕饰,不用骈词俪句,简单明了就可以阐述清楚游子的内心,语言轻松自然,刻画的环境也明白晓畅,使读者也能够很容易理解并体会到游子在深秋中的情感。

其次从文学风貌上来看体现出的“本色”。

也就是作家通过作品所创打出的社会伦理与传统伦理道德不想背离。

在元杂剧作家中,大多数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传达出的礼教是符合当时人们审美要求的。

如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窦娥的命运发展都是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窦娥父亲为了赶考,将她抵押,她对蔡婆婆儿子去世后恪守妇道,誓不嫁二夫,等到婆婆蒙冤,窦娥为避免婆婆遭受酷刑,自己含冤屈死,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就是当时人们对妇女的要求的全面体现,所以将其称为本色之作品。

第三反应的事件为当时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想象称其为本色。

上面所说的窦娥之命运,也可以放入只一点来说,当时社会就希望妇女就是这样的形象。

除窦娥所反映的问题外,还存在的是《窦娥冤》中还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以及一些小财主的生存方式,这称其为本色,所写之事符合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现状。

除此外在关汉卿的《蝴蝶梦》中蒙古贵族葛彪打死人后,不用承当法律责任。

反而受害者却要承当所有的责任。

反映出的是当时的社会典章制度中,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现象,对贵族的保护,对社会中汉族人的压迫。

《蝴蝶梦》中最大值本色就是反映了这个现实。

第四语言本色也可以指的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作家作品中的文人对应之为文雅化,反之则通俗易懂的市井之语言。

如在关汉卿的风情喜剧《望江亭》中谭记儿的丈夫白士中,作为酸腐的文人形象,其语言就具有当时文人所具有的酸腐气息。

而杨衙内作为皇亲国戚贵族权势之人,表现出的是那种霸道之气,以及不讲理的贵族无赖之气。

而谭记儿作为风尘之女子,就具有市井风情之语言,除此之外,她还有下层民众的反叛精神。

这些人物与他们的语言是相对应的,这也就是本色所要体现的另一个方面。

第五当行才能表现出戏曲的本色。

当行与外行是相区别的,只有当行才能创造出的作品更具有本色之美。

如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为本色作家,白朴、王实甫岁为彩斑斓但仍不失本色。

总之“本色”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所要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了。

说得确切一些就是戏曲中的本色,所反映的一些信息都为当时人们所熟悉的。

以及与作家身份也是相符的。

三、xx所谓的本色
王实甫作为元杂剧中的一员,也没有脱离当时社会中所追求的戏曲美学风貌,也把“本色”作为其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

王实甫与关汉卿的现实性与激烈性中的本色所不同,他是在浪漫性与温情性中仍不失其本色。

王实甫《西厢记》故事本色在于,他借崔张的爱情故事,写出了封建时代千百万青年用痛苦的生命汁液结晶成的爱情本身,写出了曾经被历史的冰层封埋了多少代的人性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对人性本色的追寻与回归。

从王实甫美学主张来看,他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下层人民普遍的美好愿望。

王的这一美学回归接近了下层民众的本来要求,并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这一观念大声疾呼而出。

唤醒众多的青年男女对自我的回归,对人性的呼唤。

诚然王实甫在呼唤着人性的时候,他并没有极端化,并没有犀利的批判当时的社会以及传统文化,而是采取了温和的态度。

王实甫立足于生活,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和希望诉诸于笔端,写进了剧作,在不动声色中客观的将现实反映,并且给人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语言上他并没有直接的本色化,而是采用了华美的文采中不失人物语言本色,在故事的发展中随着人物的语言性格角色位置,赋予了这些人物特有的本色,是人物切合当时的社会又使人感觉词采华美。

明代朱权曾这样评价王实甫的语言风格“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将王之语言比作美丽的花中间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万师傅善于选择和提炼前人诗句中一些优美佳句,化用到他自己的语言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使曲词更贴近于读者。

相对于市井之人来说,其词具有文雅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文人来说,其词又显得平俗化。

总之不论面对何人,其词体现出的是质朴、自然而又典雅的本色之美。

四、《西厢记》中表现的本色
《西厢记》语言的本色应该从不同的角色来具体分析,方能够准确的找到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同位置、不同生活环境中所应该有的语言本色之标准。

这里就老夫人、红娘作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不选莺莺与张生是因为,这两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了。

1、xx人之语言
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也作为贵族官僚中的妇人形象代表,我们可以观其语言。

在第一本楔子中,老夫人对红娘说“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

”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封建家长对深闺女儿的限制以及要求的严格,也可发现当时深闺女子不得轻易见人,而老夫人也知道女儿闲闷。

由此可知当时封建家长了解深闺女儿的心情,但又维护封建传统,恪守礼教,老夫人的言语合符她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形象。

在第二本第一折中当孙飞虎将普救寺包围索取莺莺时,老妇人说道“如此却了,俺同小姐卧房里商量去。

”这句话中说道老夫人与小姐商量如何解决孙飞虎事件,老夫人作为封建的代表者,在关键时刻慌了神,将封建礼教下的懦弱、虚伪暴露出来了,在危难时刻想到的竟是与涉世不深养在深闺不见生人的闺房之小姐商量对策,这似乎犹豫封建礼教中对小姐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可见封建礼教只是在安定平静的生活中作为扼杀人性的枷锁而存在,一旦遇到困难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时,则被人性中的善美、刚直、纯真批判的一无是处,礼教与人性的关系似乎在老夫人的这句话中更能显现。

接下来再同一折中,莺莺说只要将我与贼汉就可以保全一家时,老夫人说道“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

”这一句乍一看是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家族利益,但往深层推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点点的人性之存在,老夫人对女儿的疼爱虽抵不过对家族利益的看重,但也存在一点点对女儿未来的关怀,以及天下父母心的伤痛。

也就是这一点又让我们看到了在一切黑暗重压下的星星之光。

然而当一切危机过后,重重黑暗的礼教又将人性埋没的。

在孙飞虎事件之后,面对张生娶莺莺的事件,老夫人又作何打算来维护自己封建代表者的形象呢?在二本三折中老妇人说道“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这句话将众人所期盼的是峰回路转。

老夫人在剧中的语言不多,却将当时相对应的地位上的人面对礼教和家族利益时应有的态度,面对突变事故的心理展现了出来,从老夫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不脱离大环境,具有真实反映、再现当时社会现状,这也就是老夫人之本色所能够反应的到的内容吧。

2、红娘之本色
红娘在剧中作为桥梁,作为一个个故事矛盾冲突的缓冲剂、调剂器,红娘在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作为封建时代的丫环,他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干扰,然而红娘身上的纯真、活泼、朴实还是表现的较多的。

我们也可以这
样理解红娘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封建思想,当没有被封建性所束缚的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红娘的言语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他在外界的干扰下,保持着内心的纯真,在剧中似乎一些浅显的但别大众忽略的道理都有红娘来提醒,这不失为封建正统教育下的人的一种讽刺。

红娘在剧中似乎是折折都会出现,不论言语之多少说话之长短,都有红娘这个身影在窜动。

在第一本楔子中老夫人让红娘看佛殿上有人没,带小姐出去玩,从这可看到的是红娘作为丫环主要听命于老夫人,同时又是小姐的伴。

第一折中红娘看到张生时,跟小姐说道“那壁有人,咱家去来。

”封建教育中闺房小姐是不能见生人的,更何况是男性,,所以红娘作为听命于老夫人的人,又收到礼教的约束,很警觉的提醒小姐。

而在太湖畔小姐烧香时,第三柱香小姐不知或不愿说出祝福时,红娘却早已想出或早已揣测楚小姐的心意,“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
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红娘脱口而出其所要说的,,并且对自己的想法不隐藏,将一个活泼纯真的红娘展示给我们看。

在第二本一折中写道“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熏得香香的,睡些儿。

”展现出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丫环形象,也是人性美的展示。

而作为人性中美的捍卫,则在孙飞虎事件后,尤其是老夫人赖婚后,红娘似乎是作为一个正义之女神,抵制封建的虚假面目。

面对张生得中,郑恒的流言中,红娘坚信美的存在,选择相信张生,这是他对美的崇尚。

从红娘的整个语言来看,剧中把他化身为正义女神、美的捍卫者、爱的守护者,同时又不失丫鬟所应具有的精神,任劳任怨。

这一切本身都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希望与要求。

从大众的心灵要求看,红娘完成了捍卫大众所谓的美好事物,这些足以说明红娘之本色。

五、小结
“本色”理论作为元代杂剧的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作家本着这一要求,为我们塑造出了众多的性格丰满,反映情势的作品,挺高着大众的审美追求,也指引着大众要从生活中寻求美,从本色之中寻求美的最高境界。

王实甫作为元杂剧本色理想的追求着,他坚持了本色并将本色深化,提高了大众趣味,也提高了大众审美心理。

参考书
《xx古代十大喜剧》上《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古代戏曲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