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基础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学基础微⽣物学期末复习纲要
基础微⽣物学复习纲要
第⼀章绪论
1.微⽣物的特点
1.体积⼩,⽐表⾯积⼤
2.吸收多,转化快
3.⽣长旺,繁殖速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种类多
2.微⽣物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物及其所做贡献
⼀.史前时期(直观应⽤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微⽣物分解有机物质,沤粪积肥。
2.公元6世纪后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腌菜。
⾖科植物与其它作物轮作
3.4000多年前的“龙⼭⽂化”时期已有尊等各种酒器
⼆.初创时期(形态学发展时期)(17世纪下半叶——⼗九世纪中叶)
使⽤显微镜观察微⽣物世界的时期。
代表⼈物:列⽂·虎克
1676年,微⽣物学的先驱荷兰⼈列⽂虎克⾸次观察到了细菌。
贡献:(1)发现了微⽣物世界(2)科学地描述了微⽣物的形态并阐述了它们的繁茂性.
1664年,英国⼈虎克曾⽤原始的显微镜对⽣长在⽪⾰表⾯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观察。
三.奠基时期(⽣理学发展时期)
1.巴斯德与⾃然发⽣学说
巴斯德的贡献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然发⽣”学说;(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物。
2.科赫与疾病的病菌说
(1)建⽴了疾病细菌说;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
奖)c)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
(2)微⽣物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法的建⽴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观察和显微摄影
3.贝耶林克加富培养根瘤菌、固氮菌、硫酸还原菌等。
4.维诺格拉斯基 a)⼟壤微⽣物研究的⽣态学观点和原位研究路线。
b)提出化能⾃养的概念,证明硝化作⽤的本
质。
四.成熟时期(分⼦⽔平)
始于⼆⼗世纪五⼗年代分⼦⽣物学电⼦显微镜 DNA的发现等
特点:
⼀是从分⼦⽔平去研究微⽣物的⽣命活动规律;
⼆是⼈们能更主动地⾃觉地有效地利⽤微⽣物为⼈类服务。
1890 Von Behring 制备抗毒素治疗⽩喉和破伤风;
1892 Ivanovsky 提供烟草花叶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
1928 Griffith 发现细菌转化;
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44 Avery 等证实转化过程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70~1972 Arber、Smith和Nathans 发现并提纯了DNA限制性内切酶;
1983~1984 Mullis 建⽴PCR技术。
第⼆章微⽣物细胞
细胞壁
基本结构质膜
原⽣质体
3.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相应功能
⼀、基本结构
1、细胞壁(包在细菌细胞表⾯、内侧紧贴细胞质膜的、较为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
)
(1)细胞壁的功能a.保护作⽤b.鞭⽑运动的⽀点c.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与细菌的抗病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有关
(2)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
a.化学组成:磷壁酸,肽聚糖(两种氨基糖+4种氨基酸组成的坚韧的多聚体结构,占40-90%)
b.结构:两种类型:单层较厚、⽐较致密的结构(20-80nm);两层膜结构(10nm)
2、原⽣质体
(1)细胞质膜(5-10nm):质膜、细胞膜
a.质膜的组成:磷脂分⼦和蛋⽩质
b.质膜的功能 1.渗透屏障的功能2.参与细胞壁的⽣物合成(载体脂类)3.参与能量的产⽣(电⼦传导系统)4. 鞭
⽑着⽣点,与运动有关
(2)中间体(内膜系统):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3)细胞质(包含在细菌细胞质膜以内的所有部分称细胞质)
a.细胞质区:核蛋⽩体(或核糖体):直径10nm,沉降系数为70s的颗粒,由核糖核酸(RNA,占2/3)和蛋⽩质组成。
功能:蛋⽩质合成场所。
构成核糖核蛋⽩体的三种RNA: 16SrRNA、23SrRNA、5SrRNA,⽐例为1:1:1
b.核区(原核、类核或染⾊质区):⼀条紧密⽽有规律缠绕的环状双链DNA丝处于细胞质中部的絮状的区域。
质粒:细菌染⾊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附加体:附着在染⾊体的质粒。
功能:细菌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c.内含体:①⽓泡:2nm厚,由蛋⽩质组成。
光合细菌和⽔⽣细菌的特征,每个细胞含⼏个到⼏百个;功能:使细
菌具有浮⼒,趋向于光强度和氧浓度的区域;②聚羟基丁酸盐(PHB):碳和能源的储藏物质,可制成可降解塑料;③多糖类贮藏物:包括糖原和淀粉类;④异染粒:其功能是贮藏磷元素和能量,并可降低细胞内的渗透压;
⑤藻青素:⼀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兼贮存能源;⑥磁⼩体:起导向作⽤;⑦羧酶体:在⼀些⾃养细菌的CO2
固定中起关键作⽤;⑧硫粒;⑨载⾊体
⼆、特殊结构
1、荚膜:在⼀定营养条件下,部分细菌能够向细胞外分泌⼀些胶粘性的物质,并附着在细胞的表⾯,这类物质称
之为荚膜。
不同细胞的荚膜连在⼀起,形成⼀个内含多个菌体的胶团,称菌胶团。
荚膜的染⾊:碳素墨⽔对产荚膜菌采⽤背景染⾊法------负染⾊法
a.荚膜的组分:多糖和多肽
b.荚膜的主要功能:Ⅰ.使细胞免受⼲燥的危害;Ⅱ.病原菌的荚膜与致病能⼒有关;III.荚膜多糖——信号物质;
Ⅳ. 贮藏养料;Ⅴ. 作为渗透屏障和离⼦交换系统;Ⅵ. 堆积代谢废物
2、鞭⽑
(1)形态特征:鞭⽑是从细胞膜内长出,穿过壁伸出体外,形成细长的丝(直径20-30nm)。
(2)功能:细菌细胞运动的器官。
鞭⽑的运动⽅式:原核⽣物----旋转式;真核⽣物----挥鞭式
(3)类型(根据鞭⽑着⽣位置和数⽬来分)单⽣,丛⽣,周⽣
(4)趋向性
3.菌⽑(菌须)
(1)形态特征:附着在细菌表⾯的短⽽僵直的丝状附着物。
(须)。
特点:短、细、硬、多(150-500)
代表菌:淋病的病原菌——淋病奈⽒球菌
(2)功能:菌膜、性器
4、芽孢:在细菌的⽣长后期,细胞内形成⼀个球形或卵形的、具有厚壁结构,抗性极强的休眠体,这种物质称为
芽孢。
功能:抵抗逆境。
类型:⼤⼩、着⽣部位(端位;近端位;中央位)
(1) 特有成分:DPA-Ca,即吡啶⼆羧酸钙盐
(2)杀死芽孢所需要的条件:湿热灭菌时温度不能低于121 ℃10min。
热空⽓⼲热灭菌则温度在150-160℃下维持
1~2h。
(3)芽孢的形态::圆柱形、椭圆形、圆形等
(4)芽孢的染⾊⽅法:孔雀绿染⾊
(5)芽孢的萌发:促进萌发物质:葡萄糖、表⾯活性剂;抑制萌发物质:D-丙氨酸和重碳酸钠等
5、伴孢晶体:产⽣细菌:苏云⾦芽孢杆菌;⽤途:⽣物农药-----细菌杀⾍剂
4.⾰兰⽒染⾊过程、结果及机理
过程:(1)取细菌菌体做涂⽚、⼲燥、固定(2)⽤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洗(3)⽤⾰兰⽒碘液媒染、⽔洗(4)滴加⼄醇脱⾊、⽔洗(5)⽤蕃红染液复染、⽔洗
结果:⾰兰⽒阳性菌:紫⾊;⾰兰⽒阴性菌:红⾊
机理:(1)与等电点有关:⾰兰⽒阳性菌pH2~3,阴性菌pH4~5,加I--KI媒染,等电点降低,阳性菌降低的更低,与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阴性菌结合⼒弱,易被⼄醇脱⾊。
(2)与细胞壁有关:⾰兰⽒阴性菌细胞壁薄、脂类物质⾼,易被⼄醇溶解增加细胞通透性;⾰兰⽒阳性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脂类物质含量低,肽聚糖被⼄醇脱⽔使降低细胞通透性;因此复染后表现不同的染⾊效果。
5.⾰兰⽒染⾊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该步骤操作不当会产⽣什么结果?
脱⾊。
若脱⾊过当,阳性菌可被脱⾊⽽被误判为阴性菌。
若脱⾊时间过短,阴性菌可被脱⾊⽽被误判为阳性菌。
6.荚膜、芽孢
的概念及杀死芽孢所需的温度条件,抑制芽孢和促进芽孢萌发的化学物质
荚膜:在⼀定营养条件下,部分细菌能够向细胞外分泌⼀些胶粘性的物质,并附着在细胞的表⾯,这类物质称之为荚膜。
芽孢:在细菌的⽣长后期,细胞内形成⼀个球形或卵形的、具有厚壁结构,抗性极强的休眠体,这种物质称为芽孢。
杀死芽孢所需要的条件:湿热灭菌时温度不能低于121 ℃10min。
热空⽓⼲热灭菌则温度在150-160℃下维持1~2h。
芽孢的萌发:促进萌发物质:葡萄糖、表⾯活性剂;抑制萌发物质:D-丙氨酸和重碳酸钠等。
7.芽孢、荚膜的染⾊法,荚膜的功能
芽孢的染⾊⽅法:孔雀绿染⾊
荚膜的染⾊⽅法:碳素墨⽔对产荚膜菌采⽤背景染⾊法------负染⾊法
c.荚膜的主要功能:Ⅰ.使细胞免受⼲燥的危害;Ⅱ.病原菌的荚膜与致病能⼒有关;III.荚膜多糖——信号物质;
Ⅳ. 贮藏养料;Ⅴ. 作为渗透屏障和离⼦交换系统;Ⅵ. 堆积代谢废物
8.真核微⽣物细胞和原核微⽣物细胞结构和形态以及⼤⼩的区别
⼀、细胞的结构及组成区别
1、细胞壁
真核⽣物: 纤维素或⼏丁质
酵母细胞: 外层⽢露糖、内层葡聚糖,中间夹着⼀层蛋⽩质,内含多种酶等,呈“三明治”状。
原核⽣物: 肽聚糖
2、细胞质膜
相同之处: 双层磷脂分⼦构成,蛋⽩质镶嵌其中
不同之处: 真核细胞含固醇类,如胆固醇;⽽原核细胞不含固醇
3、细胞核
原核细胞: 没有完整的核
真核细胞: 具有完整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4、细胞器:
原核细胞: ⽆细胞器
真核细胞: 具有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5、鞭⽑
原核细胞: 鞭⽑蛋⽩、中空螺旋、旋转式
真核细胞: 微管蛋⽩、“9+2型”、滑动式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和形状的区别
1、⼤⼩的区别
原核⽣物:直径或宽度在0.5-2.0um .
真核细胞:达到2-200um.
2、形状的区别
细菌: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真核⽣物:⼀般为椭圆形或柱状,部分种类分化成菌丝体、孢⼦等
第三章微⽣物营养与代谢
9.微⽣物营养与代谢的概念
微⽣物营养:微⽣物摄取和利⽤营养物质的过程。
微⽣物代谢:微⽣物体内发⽣化学反应的总和。
10.微⽣物营养物质的类型、各营养物质的功能和相应可被微⽣物利⽤的形式
1、碳素化合物(碳源):是微⽣物细胞内碳素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的C 的来源。
占细胞⼲重的50%。
功能:(1)构成微⽣物体有机分⼦的⾻架(2)⼤多数微⽣物的能源物质微⽣物可以利⽤的碳源种类——⾮常⼴泛
2、氮素化合物(氮源):是构成微⽣物细胞含氮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的N 素的来源。
功能:构成细胞物质,少数微⽣物的能源物质(硝化细菌——氨)。
微⽣物可利⽤的氮素化合物:
3、矿质元素(⽆机盐—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 为机体提供了必要的⾦属元素。
主要功能:a.构成微⽣物细胞的多种结构成分b.参与酶的组成,构成酶的最⼤活性(Mg 、Mn 、Fe )c.维持细胞结构
的稳定性(Ca 、Mg )d.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有利于物质的运输(K 、Na)f.部分元素可作为少数类型微⽣物的能源(Fe 、S)
⽢薯、⽟⽶粉、麸⽪、⽶糠、野⽣植物的淀粉、酒糟、造纸⼚亚硫酸液
⽆机物(CO2)有机物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
有机酸、醇类、脂类
分⼦氮 N2(固氮菌、根瘤菌、少数放线菌和光合细菌、蓝细菌)⽆机氮 NH4+、NO3-、NO2-(多数微⽣物)有机氮蛋⽩质、⽜⾁膏、酵母膏(多数微⽣物)、多肽、氨基酸尿素、⽟⽶浆、饼粕(⽣产实践)
P、S、Fe、Mg、K、Ca (⼤量元素)
Mn、Cu、Zn、Mo (微量元素)
4、⽣长因⼦:是指微⽣物⽣长必需的但本⾝不能合成(或合成不⾜的),需要从外界吸收的且需要量⼜很⼩的有机
物质。
功能:构成酶的辅基或辅酶
5、⽔分:⽣长、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功能:a. 机体内⽣理⽣化反应的基础
b. 溶剂与运输介质
c. 细胞体内温度的缓冲剂作⽤
11.⽣长因⼦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长因⼦:是指微⽣物⽣长必需的但本⾝不能合成(或合成不⾜的),需要从外界吸收的且需要量⼜很⼩的有机物质。
⽣长因⼦分类(化学结构、⽣理作⽤):氨基酸;核苷(或碱基);维⽣素
特点:(1)不同的微⽣物,它们⽣长所需要的⽣长因⼦各不相同(2)微⽣物⽣长需要的⽣长因⼦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变化(3)对⽣长因⼦未知微⽣物的培养
12.微⽣物营养类型、概念及其划分依据、代表微⽣物
划分依据:碳源能源
1、光能⾃养型(光能⽆机营养型):能够利⽤光能并以CO2作为唯⼀或主要碳源进⾏⽣长的微⽣物
代表微⽣物:蓝细菌
2、光能异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利⽤光能并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唯⼀或主要碳源进⾏⽣长的⼀类微⽣物。
代表微⽣物:紫⾊⾮硫细菌
3、化能⾃养型(化能⽆机营养型):利⽤⽆机化合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利⽤CO2或碳酸盐作为唯⼀或主
要碳源进⾏⽣长的⼀类微⽣物。
代表微⽣物: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铁细菌
4、化能异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的能量作为能源⽽⽣
长的⼀类微⽣物。
代表微⽣物:多数,如苏云⾦杆菌
13.微⽣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式及相应概念和特点
1、单纯扩散(称被动扩散):被吸收物质依靠其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为动⼒,从浓度⾼的地区向浓度低的胞内扩散的过程。
特点a. ⾮特异性的b. 吸收过程不发⽣化学变化c. 不需要能量
2、促进扩散:以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为动⼒,在载体物质参与下,物质从浓度⾼的胞外向浓度低的胞内扩散(真核微⽣物——糖类物质)。
特点:a. 载体的专⼀性b. 运输速率提⾼
3、主动运输:以代谢能为动⼒,在载体蛋⽩的参与下,将物质从胞外向胞内转运。
a. 动⼒——代谢能
b. 载体构型变化原理——需要能量
4、基团转位:被吸收物质以微⽣物的代谢能为动⼒,通过⼀个复杂的运输系统从胞外转运到胞内,并发⽣化学变化(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
14.培养基的概念、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及其概念
培养基:是⼈⼯配制的适合微⽣物⽣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配置原则;1、适合不同微⽣物的营养特点。
(1)从营养型的⾓度看
⾃养微⽣物合成能⼒强简单的⽆机物
异养微⽣物合成能⼒弱⾄少提供⼀种有机物
(2)从类群的⾓度看 2、调配好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例和浓度。
(1) 浓度适中原则
(2) 营养⽐例适宜原则
a. C/N
不同的微⽣物,所需营养物C/N 不同。
细菌、酵母菌细胞的C/N=5:1,⽽霉菌=10:1
同⼀种微⽣物在不同C/N 培养基培养时,表现不同。
短棒杆菌的⾕氨酸发酵,培养基C/N=4:1,菌体繁殖;C/N=3:1,
⾕氨酸形成
b. 其它营养的⽐例(矿质元素、氨基酸)
3、控制培养条件
(1)培养基的pH 值的控制。
a.根据各类微⽣物的特点来调节培养基的pH 值。
霉菌、酵母菌适于酸性(pH4.5-6.0左右),细菌、放线菌喜
中性或偏碱性(pH7.0-7.5左右)
⽣理特点不同细菌
放线菌
霉菌营养要求不同⽜⾁膏蛋⽩胨培养基⾼⽒⼀号培养基马丁⽒培养基
b.使⽤pH值缓冲剂
(2) O2浓度的调节
(3)CO2的调节
(4)渗透压的控制
培养基类型:1、按照培养基成分分:a. 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和浓度完全清楚的物质配制的培养基。
b. 天然培养基:以动植物组织或微⽣物浸出液为原料配制的培养基。
(⽜⾁膏蛋⽩胨)c. 半合成培养基(综合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加⼊已知成分的⽆机盐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马铃薯)
2、按照培养⽤途:a. 基本培养基:将多种微⽣物都需要的营养物质配⽽成培养基。
b. 富集培养基(增殖培养基):
为分离某种微⽣物配制出的适合它⽣长⽽不利于其他微⽣物⽣长的培养基。
c. 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剂的呈⾊反应,⽤以鉴别不同微⽣物的培养基。
(伊红-甲基蓝培养基鉴别⼤肠杆菌和产⽓肠杆菌)
3、按照培养基的物理性状:a.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凝固剂使呈固体状态,称为固体培养基。
(1.5%-1.8%)b. 液体培养基:未加凝固剂呈液态的培养基称为液体培养基。
c.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少量琼脂(0.2%-0.5%)
15.微⽣物获得能量的⽅式有哪些?微⽣物合成ATP的⽅式有哪些?
获得能量的⽅式:发酵;呼吸;光能转化
合成ATP的⽅式
1.底物⽔平磷酸化: X~P+ ADP → X + ATP
2.氧化磷酸化:物质氧化产⽣的电⼦经电⼦传递体从电⼦供体传到电⼦受体的过程,并伴随着⼤量ATP的形成
电⼦传递体:泛醌细胞⾊素系统
3.光合磷酸化:光能→化学能ATP的过程
光合⽣物,光合⾊素(叶绿素、细菌叶绿素)
16.发酵和呼吸的异同点
17.呼吸的类型
据电⼦最终受体分:
a. 有氧呼吸:(⾼效产能过程)
最终电⼦受体:分⼦氧;
底物:有机物(化能异样微⽣物)如葡萄糖
b. 厌氧呼吸:
最终电⼦受体:⽆机物 NO3- SO4 - CO3-
硝酸还原、硫酸盐还原、碳酸盐还原
底物:有机物。
c、⽆机物氧化:(好氧的化能⾃养型)
底物:⽆机物;最终电⼦受体:氧⽓
电⼦传递⽔平磷酸化或底物⽔平磷酸化
第四章微⽣物⽣长与⽣活环境
18.分批培养⽅式下细菌的群体⽣长规律及各时期的特点
典型⽣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均匀的液体培养基后,当细菌以⼆分裂法繁殖,分裂后的⼦细胞都具有⽣活能⼒。
在不补充营养物质、不移去培养物,保持整个培养液体积不变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细菌数量的变
化,可以作出⼀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长曲线,单细胞微⽣物的⽣长曲线是典型⽣长曲线。
它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迟缓期(延迟期)指单细胞微⽣物接种到新鲜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段时间内,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
的需要,细胞数⽬没有增加或增加很少的⼀段时期。
特点:(1)⽣长速率常数为0(2)细胞形态变⼤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3)细胞内的rRNA含量增加,合成代谢开始活跃(4)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2、对数⽣长期(指数⽣长期)是紧接着迟缓期的细胞以最⼤的速度⽣长和分裂,导致细胞数量呈对数增加的时期。
特点:(1)⽣长速率常数最⼤,细胞每分裂⼀次所需的时间最短。
(2)细胞平衡⽣长。
(3)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3、稳定期⼜称为稳定⽣长期,是微⽣物⽣长曲线的最⾼⽣长期。
特点:(1)⽣长速率等于0;(2)进⼊稳定期时,细胞内开始积聚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内容物,芽孢杆菌此时开始形成芽孢;(3)开始合成次⽣代谢产物;(4)稳定期的活菌数最⾼,并维持稳定。
4、衰亡期
特点:细菌的代谢活性降低;菌体⼤量死亡;细胞出现⾃溶现象;形态发⽣畸变;⾰兰⽒染⾊反应不稳定
19.产⽣滞留适应期的可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造成迟缓期的原因:(1)接种时的机械损伤引起(2)细胞分裂必需因⼦的缺乏
影响滞留适应期长短的因素:1、培养基成分2、接种物菌龄3、接种量4、菌株的遗传性
缩短迟缓期的⼿段:采⽤处于⾼效菌群对数期的菌种、增⼤接种量、尽量保持接种前后所处的培养介质和条件⼀致
等⽅法来缩短或消除迟缓期
20.同步培养的⽅法
1、环境条件控制法:通过控制温度、培养基成分等条件来诱导细菌同步⽣长。
2、机械⽅法:(1)离⼼法(2)过滤分离法(3)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21.连续培养的概念和⽅法
连续培养(连续发酵、开放培养):在微⽣物的整个培养期间,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
保持微⽣物以恒定的⽐⽣长速率⽣长,并能持续⽣长下去的⼀种培养⽅法。
优点:⾼效;⾃控;产品质量较稳定;节约了⼤量动⼒、⼈⼒、⽔和蒸汽。
缺点:菌种易退化;易污染杂菌;营养物质的利⽤率低;⼀般可达数⽉⾄⼀、两年,是有⼀定限度的
⽅法:1、恒浊器连续培养原理:在恒浊器内,调节培养基流速,使细菌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法。
2、恒化器连续培养
22.霉菌的繁殖⽅式
(⼀)断裂繁殖
(⼆)⽆性孢⼦繁殖:1、厚垣孢⼦2、节孢⼦3、分⽣孢⼦4、孢囊孢⼦5、游动孢⼦
(三)
有性孢⼦繁殖:1、卵孢⼦2、接合孢⼦3、⼦囊孢⼦
霉菌有性繁殖过程:(1)质配(形成双核细胞)(2)核配(产⽣⼆倍体接合⼦核)(3)减数分裂(单倍体核)
23.测定微⽣物数量的⽅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使⽤细菌计数板或⾎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优点:操作简便,计数直观;缺点:不能分死活细胞和颗粒性杂质
2、⽐浊法原理:在⼀定范围内菌悬液中细胞数量和光密度(OD 值)成正⽐。
细菌不完全透光,⼀定范围内菌溶
液的混浊度与菌数量成正⽐。
优点:操作简单;快速测定;缺点:不能分死细胞;培养液的颜⾊不易过深;易受颗粒性杂质⼲扰
3、稀释平板计数法(固体培养法):对样品稀释培养,据形成的菌落数计数。
低于最适温度培养最适⽣长温度培养
优点:传统计数⽅法;对设备要求不⾼;缺点:不能测定不形成菌落的微⽣物;难以做到细胞完全分开
4.最⼤概率法特点:液体培养、统计学查表计数,⼜称MPN法(或最可能数法)
5.薄膜计数法养法
24.控制微⽣物⽣长和繁殖的物理、化学因素
⼀:化学物质:1有机化合物(酚、醇、醛、醇等)2表⾯活性剂3卤素(Cl、I常见)4、重⾦属盐类5氧化剂(⾼锰酸钾、过氧化氢、过氧⼄酸
⼆:物理物质:1、⾼温灭菌2、辐射3、过滤作⽤4、⾼渗作⽤等
第五章真核微⽣物
25.霉菌的概念
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状、蜘蛛⽹状或絮状菌丝体的真菌。
26霉菌的菌落、菌丝形态特征、特异化菌丝的类型
⼀.霉菌的菌落特征:1菌落形态:绒⽑状、絮状、蜘蛛⽹状2菌落⼤⼩:较放线菌、细⼤得多3菌落外形:圆形、⽆限发展4颜⾊:孢⼦或孢⼦梗⾊素、胞外⾊素。
⼆.菌丝形态特征:管状、⽆限伸长、分枝、直径3-10µm
三.特异化的菌丝类型:假根、吸器、附着枝、菌核、菌环、⼦座、附着胞等
27酵母菌的繁殖⽅式
⽆性繁殖(芽殖、裂殖、厚垣孢⼦、节孢⼦、掷孢⼦)、有性繁殖(⼦囊孢⼦)
28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担⼦与细菌菌落类似,但⼀般较细菌菌落⼤且厚,表⾯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多为乳⽩⾊,少数呈红⾊。
29担⼦菌的初⽣菌丝、次⽣菌丝的概念、锁状联合
初⽣菌丝:由担孢⼦萌发⽽成较细的菌丝(有隔单核)。
次⽣菌丝:由两根初⽣菌丝发⽣细胞融合形成的双核菌丝体
次⽣菌丝形成⽅式同宗结合:双孢蘑菇,草菇异宗结合:⾹菇,⽊⽿
次⽣菌丝的分裂⽅式:锁状联合
30.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为⽅式
形态结构特点:形态:单细胞,圆形、卵形、长形等,多呈扁平状。
⼤⼩:直径30-300um
结构特点:(1)⽆细胞壁(2)细胞膜(厚度与韧度)(3)原⽣质体(外质、内质)(4)细胞核(单核与双核)⾏为⽅式:1、运动:鞭⽑、纤⽑、伪⾜2、营养:动物、植物、腐⽣3、呼吸:好氧、厌氧4、排泄:体表、伸缩
泡
5、感应性:眼点、刚⽑
6、⽣殖:⽆性、有性
第六章原核微⽣物
31.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有哪些⽅法?经典分类法的依据有哪些?经典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的区别
分类鉴定⽅法:经典⽅法;数值分类法;分⼦分类法
经典⽅法依据:(依据细菌形态、群体形态、⽣理⽣化特性。
)
①细胞的形状、⼤⼩、结构和染⾊反应②细胞的群体形态③⽣理⽣化反应④细菌的⽣态条件
数值分类法与经典⽅法的区别:采⽤更多的分类特征,并且各特征不分主次,同等对待。
32.细菌的菌落、菌苔的概念及相应特征指标有哪些?
菌落: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物单细胞经过⽣长繁殖,形成⾁眼可见的、具有⼀定形态特征的群体。
菌落特征:⼤⼩、形状、隆起形状、边缘和表⾯状况、颜⾊、黏度、硬度、透明度等。
菌苔:在斜⾯培养基上划线接种,培养3-5天形成的培养物。
菌苔特征:隆起形状、表⾯形状、表⾯光泽、质地、颜⾊等。
不同的细菌特征各不相同。
33.G+C百分⽐、核酸杂交法、16SrRNA分类法的原理
①G+C百分⽐原理:(1)同种细菌DNA中的碱基对的顺序、数量和⽐例差异不⼤。
(2)不同细菌G+C百分⽐值的变化幅度较⼤(27-75%)
②核酸杂交基本原理:双链DNA加热解链成为单链;恢复温度后DNA单链互补形成稳定的双链
③16S rRNA碱基测序原理:根据不同原核⽣物16S rRNA碱基序列的相似性⽐较不同⽣物间的进化关系。
34.⽴克次⽒体、⽀原体、⾐原体的特征
(为⾰兰⽒阴性菌)
(1)⽴克次⽒体:哺乳动物活细胞专性寄⽣菌。
形态:球状、杆状、丝状等;没有鞭⽑,不能运动;
⼤⼩: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病害:斑疹伤寒,Q热等
⼤多是⼈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对多种抗⽣素敏感.
(2)⾐原体:⾐原体是⼀类严格细胞内寄⽣,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物 .
形态:球形或椭圆形,个体⼩;
有原体和始体之分。
(3)⽀原体:最⼩的细胞⽣物,⼤⼩⼀般为0.2~0.25um;⽆细胞壁,柔软,呈多种形态(球状、丝状、杆状等);
可通过细菌滤器.
35.放线菌的菌丝的形态结构及菌落特征
依据分布和功能分:孢⼦丝;⽓⽣菌丝;基内菌丝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①菌落相对于其它细菌来说较⼩;②菌落质地致密,表⾯呈粉状或有皱折;③放⼤镜下可见菌落外围具辐射状菌丝。
第七章病毒
36.病毒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没有细胞结构(2)只含有DNA或RNA(3)没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统(4)在特定活细胞内寄⽣(5)寄主提供原料、能量和⽣物合成场所(6)在寄主外具⽆⽣命⽣物⼤分⼦特征,长期保持侵染活⼒(7)对抗⽣素不敏感,对⼲扰素敏感(8)有的病毒核酸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潜伏性感染
分类的依据包括三个⽅⾯:1、核酸的类型(RNA 或 DNA)2、病毒基因组体系(单链或双链)3、病毒粒⼦包膜的有⽆
A.按专性宿主分类:
1.动物病毒寄⽣在⼈体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
2.植物病毒寄⽣在植物体内,引起疾病如烟草花叶病、番茄丛矮病、马铃薯退化病、⽔稻萎缩病和⼩麦⿊穗病
等
3.细菌病毒噬菌体
4.放线菌病毒
5.藻类病毒
6.真菌病毒
B.按核酸分类
1、DNA病毒
2、RNA病毒
37.病毒的形态结构
动物病毒的形态有:球形、卵圆形、砖形等
植物病毒的形态有:杆状、丝状和球状
噬菌体的形态有:蝌蚪状和丝状
形态:1、杆状或丝状(主要是植物病毒)2、多⾯体或球形(主要是动物、真菌病毒)3、蝌蚪状(噬菌体)
结构(典型的病毒粒⼦的结构)1.⼆⼗⾯体对称的结构(球状)2.螺旋对称的结构(杆状)3.复合对称的结构(蝌蚪状)
A.⼆⼗⾯对称:代表病毒为腺病毒(Adenovirus)
B.螺旋对称型:代表病毒为烟草花叶病毒(TMV)引发禽流感的病毒该病毒核酸外由蛋⽩质⾐壳包裹和保护,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