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郑 博
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二、用“此(是)……”句式表判断。

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四、用“即”“乃”“则”“皆”“耳”等副词表判断。

五、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Eg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臣本布衣。

(选自《出师表》) 六、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七、用“逗号(,)”表判断:
Eg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一、
1
2
3
(选自《劝学(节选)》)
4、
56(选自《鸿门宴》)
7 (选自《鸿门宴》)
8 (选自《鸿门宴》)
9 (选自《五人墓碑记》)
10
11
12
13、
14(选自《鸿门宴》)
15、 (选自《逍遥游(节选)》)
16、
17(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二、
1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 (选自《爱莲说》) 3、夫战, (选自《曹刿论战》) 4
5、
6、道之所存,
7、邻之厚,
8、9(选自《五人墓碑记》)
10 (选自《五人墓碑记》)
11 (选自《五人墓碑记》)
12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3、
14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5 (选自《五人墓碑记》)
16 (选自《秋水》) 17 (选自《师说》)
18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1920c ān sh èng (选自《鸿门宴》)
23
24
25
2627
28
29
30
3132
3334
35363738394041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42、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43、4445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句式特点:……,……者也 ; ……,
……也;……者,……
三、
1
(选自《鸿门宴》)
2 (选自《出师表》)
3 (选自《鸿门宴》)
4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5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6789、虎兕出于柙,101112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五、1 (选自《岳阳楼记》) 2 (选自《六国论》) 345678、乃曰:得主约!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句式特点:通过副词“乃”“即”“则”“皆”
“耳”等表判断。

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
译出。

六、
1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234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1 (选自《离骚》) (选自《鸿门宴》) (选自《指南录后序》)
(选自《师说》)
(选自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6、 (选自《五人墓碑记》)
7 (选自《渔父》)
81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2 1、2、3、 (选自《活板》) 4、 (选自《六国论》)
(选自《鸿门宴》)
(选自《鸿门宴》) (选自《指南录后序》) (选自《指南录后序》) (选自《五人墓碑记》)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12、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13、 (王羲之)[东床快婿、爱鹅] 14、 (王羲之)[东床快婿、爱鹅] 15 (彻里) 16 17好酒及色。

四、
1
2、何言复来还?3 (选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1、洎牧以谗诛。

(选自《六国论》) 2、戍卒叫,函谷举。

(选自《阿房宫赋》)
3、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羁縻不得还。

(选自《指南录后序》)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5、皆我有也。

(“我有”即“为我所有”)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选自《陈情表》)
7、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选自《项脊轩志》)
8、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选自《渔夫》) 9、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选自《渔夫》) 10、拘于羑(you )里。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11、囚于请室。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12、13、14
15、
16、
17、
18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19
20
省略句主要形式: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二、省略谓语; 三、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四、省略介词。

(“于”“以”)。

1
、樊哙覆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啖之。

(选自《鸿门宴》) 一、
(选自《捕蛇者说》) 2 3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9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0
勇气也。

一鼓作气,
2者而改之。

(选自《论语》四则) 3
4
三、
1、(1 (选自《陈涉世家》)
(2)屠惧,
(3)私见张良,(选自《鸿门宴》)
(4 (选自《指南录后序》)
(5 (6) (7
(8(10(11
(12)(132、(1 (2) (3
(11
(12(13
(14
(15
(16
(17(18(19(20(选自《五人墓碑记》)(21
(22
(23
(24
四、
1、未得与项羽相见。

(选自《鸿门宴》)
2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3 (选自《指南录后序》) 4、出入乱尸中。

(选自《指南录后序》) 5 678、项王则受璧,9 (选自《鸿门宴》)10 (选自《非攻》) 11、因坐法华(于)西亭。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12131415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26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27 28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29、30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31关中。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32
3334
固定句式: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3、始速祸焉。

【以……为:把……作为】 (选自《六国论》) 4侵之愈急。

【”然则”为关联词组合:既然;这样;那么。

然:这样】 (选自《六国论》) 5岂……乎:难道……吗?】
6
(选自《鸿门宴》)
7、沛公曰:【……孰与……:
与……
比,哪一个更……】(选自《鸿门宴》)
8
是语气词】(选自《鸿门宴》)
9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10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11
(选自《指南录后序》)
12
住……的地方,住所】
13
(选自《陈情表》)
14
(选自《陈情表》)
15
(选自《渔父》)
16
(选自《逍遥游
(节选)》)
17
18
(liao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19
20
21
把……作为】(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
─[状]──谓──(定)──宾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
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句:谓(动)──宾
介词──宾
1、
[“之”结构助词,宾语前
(选自《师说》)
2[为何:为什么<疑问句>]
(选自《赤壁赋》)
3、
“哀自”,哀是谓语,自是宾语]
(选自《阿房宫赋》)
4、[“吾”作“知”的宾语成分]
(选自《离骚》)
5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何满足]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6、[“利自”] (选自《非攻》)
7“以何”]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8、[“以何”]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9、
[“以何”] (选自《鸿门宴》)
10[“以何”](选自《鸿门宴》)
11[“在安”,疑问代词做宾语]
(选自《鸿门宴》)
12[何(以)……为:为什么……呢;“为”,
] (选自《鸿门宴》)
13
[无乃……与:恐怕……吧;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14[何(以)……为:为什么……呢(表
]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15、
16
独)编纂。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17
语前置的标志)谓也。

(选自《秋水(节选)》)
18
[“为胡”,为什么来呢?]
(选自《秋声赋》)
19、
[“夭阏之”]
(选自《逍遥游(节选)》)
20
、[“奚适”]
(选自《逍遥游(节选)》)
21、[“恶乎待”]
(选自《逍遥游(节选)》)
22、[“知何”
]
(选自《逍遥游(节选)》)
23[“视自”
]
(选自《逍遥游(节选)》)
24[“以奚”]
(选自《逍遥游(节选)》)
25、[“以何”]
26、
27、
28、
29、
30、
31、
32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33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34(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
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
“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选自《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在安] (选自《鸿门宴》)
③客何为者? ──[为何] (选自《赤壁赋》)
二、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Eg:自令放为?——[令自](选自《渔父》)
其自视也。

[“视自”] (选自《逍遥游(节选)》)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弗等
①忌不自信。

──[不信自]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选自《鸿门宴》)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选自《石钟山记》苏轼)
④弗之劾之——[劾之] (选自《李密传》)
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选自《师说》)
②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命是从──[唯从命]
(选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
④唯利是图──[唯图利]
(选自(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
结论三: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
①何以战?──[以何] (选自《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向东] (选自《鸿门宴》)
结论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
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句:(定语──中心词)
1[“之”,助词,定语后
置的标志] (选自《劝学(节选)》)
2、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选自《赤壁赋》)
3、[“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选自《赤壁赋》)
4、[“有异态者”是“山
水”的定语,即“以为凡是州有异态之山水”]
5
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选自《离骚》) 6、求人可使报秦者。

[“可使报秦之人”]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选自《五人墓碑记》) 8、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善传游侠”是“史迁”的定语;“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9语后置的标志(选自《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0、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定语;“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选自《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1[“苟以大之天下”。

“之”是定语置的标志。

] (选自《六国论》) 1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之”是定语
14、诸将
数万人。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一、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选自《愚公移山》)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之宾客] (选自《荆轲刺秦王》) 结论一:定语后置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二、
①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 (选自《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之石]
(选自《石钟山记》)
结论二: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三、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
庙堂、远之江湖] (选自《岳阳楼记》)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选自《劝学(节选)》)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 (选自《楚辞·九章·涉江》)
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之
身、汶汶之物] (选自《渔父》) 结论三: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四、 ①尝遗余核舟一 —— [一(只)核舟](选自《核舟记》)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十二(头)牛]
(选自《崤之战》)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选自《鸿门宴》) 结论四: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 数量词 状语后置:(状语──中心词) 一、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蓝]取之、 [于(比)蓝]青 (选自《劝学(节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己]参省 (选自《劝学(节选)》)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以(把)事]具告
(选自《鸿门宴》)
二、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
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选自《鸿门宴》)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于 (在)渑池]会见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③得璧,传之美人。

——[于(给)]美人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于(给)]秦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
“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
(选自《赤壁赋》)
(选自《赤壁赋》)
]
(选自《六国论》)
4[齐人于秦勿附]
5
(选自《离骚》)
6[于郑伯言]
7
8
9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0[以事具告
]
(选自《鸿门宴》)
11[于臣长](选自《鸿门宴》)
12[得于此复见将军]
(选自《鸿门宴》)
13[于身后显荣]
(选自《五人墓碑记》)
1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于颛臾有

15
出, 龟玉于椟毁]
16
民之多于邻国多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7、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
18
(选自《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9、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20
水。

[“于水”作“取”的状语、“于蓝”作“寒”的状
语;两者皆为介宾词组后置] (选自《劝学(节选)》)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表比较关系,介词,比;
“乎吾”介宾词组作状语后置]。

(选自《师说》)
2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于”,介
词,比;“乎吾”介宾词组作状语后置]
(选自《项脊轩志》)
26
27、家有老妪(y
(选自《项脊轩志》)
28、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选自《渔父》)
31
32、
33、
34、
35
(选自《报任安书
(节选)》)
36
37
38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39、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
40
41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三、主谓倒装(主语──谓语):
Eg: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选自《赤壁赋》)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选自《愚公移山》)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选自《少年中国说》)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也?(选自《魏公子列传》)
④何哉,尔所谓达者?——尔所谓达者何哉?
(选自《颜渊》——《论语》)主谓倒装(主语──谓语):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