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科普阅读题综合及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用小刀
一切,就能观察到它的本来面目: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钠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
氢气。
目前,世界上多数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制得金属钠。
氯化钠的熔点为801℃,将
氯化钠和氯化钙按质量比2:3混合共熔,可得到熔融温度约为580℃的共熔物,降低了电
解所需的温度。
电解时,正极放出氯气,负极产生的金属钠和金属钙同时浮在共熔物,从
管道溢出。
把熔融的金属混合物冷却到105~110℃,金属钙结晶析出,通过过滤可以分离
出金属钠。
金属钠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制造过氧化钠(Na 2O 2)等化合物。
还能用于生产更加昂
贵的金属钾,以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钾和氯化钠,生成的钾能以蒸汽
的形式分离出来。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钠的原子结构中,与钠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__________。
(2)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
(3)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石蜡油中,目的是隔绝__________。
(4)钠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写出用钠制取钾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最外层电子数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地软) 隔绝水和氧气
222Na+2H O=2NaOH+H ↑ Na+KCl
NaCl+K 高温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故在钠的原子结构中,与钠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2)钠的物理性质有:有金属光泽,银白色;
(3)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石蜡油中,目的是隔绝水和氧气;
(4)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Na+2H O=2NaOH+H ↑。
(5)钠与氯化钾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氯化钠和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KCl NaCl+K 高温。
考点:元素化学性质,物质性质,灭火原理。
2.每天吃大米饭时,你想过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吗,而一提到它,人们会
想到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吗?最古老的大米消费证据是从中国湖南省道县的岩
窑洞玉蝉岩洞中找到的四粒大米,与该遗址有关的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谷物似乎代表了早
期的驯化形式,这可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并填
写下列空白。
(1)为什么东北大米好吃?主要三大原因:品种、水土、气候。
就东北的气候看,种植水稻
时,需要施用的化肥是___(填写化肥的种类),这种化肥的作用是增强作物的___能力。
(2)把水稻去壳,就制成了大米,大米中含有的营养素﹣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在人体内
经氧化放出能量,为___提供能量。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化学式为___;食物中的淀
粉在人体内经___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___。
【答案】磷肥 抗寒、抗旱 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 (C 6H 10O 5)n 酶的催化 葡萄糖
【解析】
【详解】
(1)东北的气候寒冷,种植水稻时,需要施用抗寒的化肥,而磷肥具有该性质。
(2)食用的糖类经氧化放出能量,用来维持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淀粉的化学式为
()6105n C H O ,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
成葡萄糖,然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水果不仅带给我们味觉上的享受,更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但是水果的保存也会给我们带来
小小的烦恼,保存不当,水果会失水或腐烂变质。
在水果的冰点温度下储藏,能较长时间
保持鲜果固有的品质和营养,这项技术叫冰温储藏。
为了探究荔枝的冰温储藏(荔枝的冰
点温度为﹣1.2℃)是否优于普通冷藏(温度通常为0~10℃)。
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组实
验,实验条件如表1所示。
以荔枝的还原糖含量作为衡量荔枝品质变化的指标(还原糖含
量越高,品质越好),每隔七天进行一次水果品质检测,实验结果见图1。
如表 实验条件 组号
储藏温度 湿度 备注 1
﹣1.2℃ 87% 荔枝的品种、大小、成熟度、数量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2 3℃ 87%
氧气的浓度也影响着水果的保鲜。
在储存水果时为了抑制呼吸作用,一般要降低氧气的浓度,当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小时,呼吸作用最弱,此时对应的氧气浓度适宜水果的储存。
如果降得太低,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影响水果的保鲜。
此外,储存时还要注意有些水果不能和其他蔬果一起存放,如苹果、木瓜、香蕉等。
这类水果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可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
腐烂的水果也会释放乙烯,因此在一堆水果中,如果有一颗是腐烂的,要尽快挑出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_____(填“能”或“不能”)催熟水果。
(2)在文中的荔枝实验中,研究的影响水果储藏的因素是_____。
(3)通过如图可得到的信息是_____(写出1条即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普通冷藏温度指的是3℃
B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C荔枝的还原糖含量在冰温储藏时始终高于普通储藏
(5)请举出日常生活中水果保鲜的方法_____(写出1种即可)。
【答案】能储藏温度超过一定天数后,荔枝冰温储藏比普通冷藏保鲜效果要好 ABC 装入保鲜袋
【解析】
【详解】
(1)这类水果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可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所以乙烯能催熟水果。
(2)探究荔枝的冰温储藏(荔枝的冰点温度为﹣1.2℃)是否优于普通冷藏(温度通常为0~10℃)可知研究的影响水果储藏的因素是储藏温度;
(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一定天数后,在冰温储藏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冷藏还原糖含量,所以得到的信息是超过一定天数后,荔枝冰温储藏比普通冷藏保鲜效果要好;
(4)普通冷藏(温度通常为0~10℃),故A说法错误;
氧气浓度降得太低,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影响蔬菜水果的保鲜,故B说法错误;
由表中数据可知一开始时,冰温储藏还原糖含量低于普通冷藏还原糖含量,在一定天数后,在冰温储藏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冷藏还原糖含量,故C说法错误;
(5)平常水果保鲜用的是装入保鲜袋。
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冬季路面积雪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抛撒融雪剂是融雪的常用方法。
融雪剂的种类繁多,其中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氯盐融雪剂价格低廉、融雪快,但其中的氯离子对路面等腐蚀性大。
CMA类(乙酸钙镁盐)融雪剂除冰效果好、腐蚀性小,但价格高,多用于机场道路等重要场所。
此外,乙酸钾(CH3COOK)、磷酸二氢钾
(KH2PO4)、碳酸氢钾(KHCO3)等物质也常用于融雪。
研究人员配制出A、B两组融雪剂(如图),并与CMA类和NaCl融雪剂进行性能比对(见下表)。
不同融雪剂性能指标的检测结果
(本文中冰点指加入融雪剂后雪水的凝固温度)
研究发现,将不同融雪剂混合使用,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其他两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发性能更好的融雪剂。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MgCl2中镁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
(2)A、B组融雪剂均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A组比B组腐蚀性强的原因是______。
(3)CMA类融雪剂的溶液呈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融雪剂可以降低雪水的凝固温度,使其难以形成冰
B CMA类融雪剂的融雪化冰能力最强
C B组融雪剂性能指标符合表中全部技术标准
【答案】24:71 混合物 A组比B组氯离子含量高碱性 AC
【解析】
【详解】
(1)MgCl2中镁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是24:(35.5×2)=24:71。
(2)根据图示可知,A、B组融雪剂均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根据题意,氯离子对路面等腐蚀性大,A组中含有14%的氯化钙、36%的氯化镁,B组只含有15%的氯化钙,A组比B组氯离子含量高,故A组比B组腐蚀性强。
(3)CMA类融雪剂的溶液pH=9.0,大于7,故呈碱性。
(4)A、融雪剂可以降低雪水的凝固温度,使其难以形成冰,故选项正确;
B、CMA类融雪剂的融雪化冰能力对应的数字最小,能力最弱,故选项错误;
C、根据表格,B组融雪剂性能指标符合表中全部技术标准,故选项正确。
故选AC。
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
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答案】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ABD 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合理即可)BC
【解析】
(1)由题可知,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故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
(2)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酒精不是化石燃料,故选ABD;
(3)由图可知,在1900~1910年段,图一中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在增加,但是在图二中该年段的温度却在降低,故选A;
(4)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很多,比如绿色出行,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5)A、二氧化碳气体有有利的地方,比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等,但也会形成温室效
应,故错误;B、自然界的碳循环不平衡的话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故正确;C、人类大面积的推行工业,难免会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正确;D、大自然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有一点的限度,过多产生二氧化碳,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就会出现温室效应,错误。
故选BC。
6.阅读科普短文,依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木糖醇(化学式为C5H12O5)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
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极易溶于水。
木糖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牙齿的清洁,但是过度食用有可能带来腹泻等副作用,这一点不可忽视。
木糖醇是一种五碳糖醇,它的甜度与砂糖相同,但热量却只有砂糖的75%,木糖酵在人体内氧化后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请回答:
(1)木糖醇的物理性质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木糖醇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木糖醇在人体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条件略去)。
(3)木糖醇的用途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白色或晶体或极易溶于水或有甜味有机物2C5H12O5+11O2=10CO2+12H2O清洁牙齿或做甜味剂或提供能量等
【解析】
【详解】
(1)木糖醇的物理性质是:白色、晶体、极易溶于水、有甜味;
(2)木糖醇属于有机物,木糖酵在人体内氧化后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5H12O5+11O2=10CO2+12H2O;
(3)木糖醇的用途是:清洁牙齿、做甜味剂、提供能量等。
7.化学与药品研发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我国的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
屠呦呦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确定了它的组成、结构,并成功合成。
(1)提取过程
研究人员先是采用水煎法(将青蒿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浓缩),发现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无抑制效果;而采用95%的乙醇(乙醇沸点78℃)为溶剂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为 30%~40%;后来又采用乙醚(沸点35℃)为溶剂,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达到95%以上。
课题组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写一条)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结构分析
确定中草药成分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成功分离出青蒿素晶体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分析其化学结构。
①定性分析
取适量青蒿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合有的元素是(用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量分析
实验测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8%,根据以上信息,写出确定一个青蒿素分子中氧原子个数的计算式(只列式,不计算结果)__。
③主要抗疟结构分析
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氧化性,青蒿素分子中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有较强的氧化性呢?
我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常用它杀菌消毒,过氧化氢分子中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有“H -0-、-0-0-”两种,青蒿素分子中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有“”等几种。
你认为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的推理,推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验证。
(3)化学合成
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课题组于1984年成功合成了青蒿素。
请你谈一谈化学合成青蒿素有哪些优点 (答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溶于水(或能溶于乙醇或易溶于乙醚或能溶于有机溶剂) 受热不稳定(或受热易变质或受热易分解或热稳定性差或能杀菌或能抑制疟原虫) C 、H
2821-63.8%-7.8%16
⨯() -O-O- 实验 产量高(或可以规模生产或减少占地耕地或不受季节限制 )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青蒿的提取过程分析,青蒿素的物理性质:不溶于水(或能溶于乙醇或易溶于乙醚或能溶于有机溶剂),青蒿素的化学性质:受热不稳定(或受热易变质或受热易分解或热稳定性差或能杀菌或能抑制疟原虫)
(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结合青蒿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合有的元素是C 、H ②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一个青蒿素分子中氧原子个数的计算式
2821-63.8%-7.8%16
⨯() ③根据过氧化氢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常用它杀菌消毒,而具有氧化性的原子是氧原子,故可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O -O -;以上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的推理,推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根据信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课题组于1984年成功合成了青蒿素,故化学合成青蒿素的优点:产量高(或可以规模生产或减少占地耕地或不受季节限制 )
8.村料一:人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乙氨酸(C 2H 5O 2N )、丙氨酸(X )、丁氨酸(C 4H 9O 2N )、戊氨酸(C 5H 11O 2N )等。
材料二:乙氨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NH 2CH 2COOH .乙氨酸的某些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NaOH 溶液反应。
已知醋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OOH+NaOH =CH 3COONa+H 2O 。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_____。
(2)根据材料二,写出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 3H 7O 2N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C 3H 7O 2N 。
故填:C 3H 7O 2N 。
(2)根据材料二,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故填: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