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题型技法专练(八) 批驳评析类主观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技法专练(八)批驳评析类主观题
1.(2019届高三·齐鲁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惊艳亮相。
憨态可掬的起舞熊猫,潇洒帅气的冰上演员,绚丽夺目的时光交换,充满科技含量的机器人和冰屏旋转,演员和机器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用绚烂的色彩和线条,先后勾勒出中国结、龙、凤凰、长城等充满浓郁中国元素的图案,还有国家大剧院、“天眼”望远镜等体现当代中国建筑和发展成就的造型。
整个表演,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特色,充满科技元素,堪称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设计巧妙的故事情节,神奇独特的人工智能和演员互动,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宣告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发出邀请,四年后来北京共赴一场美丽的冰雪之约。
有人说“人工智能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够模拟人的思维,但不会取代人的意识”。
请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解析:本题属于批驳评析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意识的有关知识”,回答时要围绕“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来评析题中观点,分析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维的关系。
答案: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所以人工智能没有能动性和创造力。
②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属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的正确性。
③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模拟人的思维。
尽管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的意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到今天大量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发展并不是政府规划和命令的结果。
作为北京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中关村园区管委会没有一项行政审批权。
政府只是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协会组织等,根据企业需要为其提供政务法律咨询、注册登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帮助;设立创业投资,以市场化手段与投资机构共担风险,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人才特区,实施多项政策,为高端人才提供便利的科研、创业、居住条件。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政府在中关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从材料中“中关村的发展并不是政府规划和命令的结果”,概括
出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材料中“中关村园区管委会没有一项行政审批权。
政府只是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协会组织等,根据企业需要为其提供政务法律咨询、注册登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帮助”可概括出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一职能;从材料“设立创业投资,以市场化手段与投资机构共担风险,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可概括出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答案:①政府通过转变职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公共服务。
②中关村园区管委会没有行政审批权,不干预企业运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社会组织治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为中关村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2018·豫东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网购要喊“亲”、好友点个“赞”。
如今,网络语言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从以“给力”为代表的网络热词登上权威媒体,到网络语言出现在春晚舞台,再到宅男、宅女等昔日的网言网语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到优的过程。
网络语言直观、简洁的表述方式,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交流速度的需要,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不受羁绊、崇尚自由的文化心理形态。
网络语言不仅承载着社会变迁,也显示出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
事实上,社会舆论对于网络语言的高雅与低俗以及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一直颇有争议。
曾经一篇题为《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的文章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拼贴、恶搞、鬼畜等手法的大量使用撕裂了原有文本的意义,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污染。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新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
专家则认为,网络语言代表着一种新的语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满活力和新意的话语,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
所以不能将其彻底格式化,而应去伪存真,择其优者而用之。
结合材料和所学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评析“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一直颇有争议”。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评析“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一直颇有争议”,属于评析类主观题。
考生解答时要注意,设问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考生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评析“争议”。
务必结合材料,避免理论与材料“两张皮”。
答案: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网络语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关于网络语言的真理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