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
孟子,名____,字____,____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是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____合称“孔孟”,有“____”之称。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 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7、所以动心忍性:使……坚忍,使动用法。 8、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9、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13、人恒过:犯过错,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意积累--“亡”】
足。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意义。 (2)人不学,不知道。
道理,事理。 (3)虽不琢以为器
即使。 (4)至今犹存
仍然,还是。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 劣的)小人。 (3)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每天拂晓时,(他)就拿着书本站在窗下,靠近明亮处读书。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 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 句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 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 1、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指出了艰苦磨炼好处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 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
默写句子
1、--------,孙叔敖举于海,-------。 2、指出了艰苦磨炼好处的句子:-------,------。 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 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重点词语解释 (红色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必先苦其心志 5、空乏其身 6、行拂乱其所为
7、所以动心忍性 8、曾益其所不能
9、衡于虑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3、人恒过
【答案】
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这,这个、这样。 4、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5、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6、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名]逃跑的人。例: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动]逃亡、逃跑。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动]死亡、灭亡。例: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 [动]消亡。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动]失去、丢失。例:暮而果大亡其财。(《韩非子》) [动]通“无”,没有。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主旨概括】 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
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国无忧患易亡国的道理 ,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治生之道①,莫尚②乎勤,故邵子③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节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④,虽不琢以 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⑤,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⑥哉! (节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丙】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⑦,辄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⑧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⑨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①治生之道:谋生的正确方法。②尚:高出。③邵子:邵雍,北宋哲学家、易 学家。④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⑤因物则迁: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⑥念:思考。⑦昧爽:拂晓,破晓。⑧洎(jì ):到。⑨双趺(fū ):两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 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 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 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 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 道理了。 【段意】由人成才的主观因素说到国家,导出中心思想——“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勤奋的名言和成语】
1、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5、勤能补拙、废寝忘食、孜孜不倦、闻鸡起舞、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城西的宝界寺。 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拂晓时,(他)就拿着书 本站在窗下,靠近明亮处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 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 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在。
【逆境成才的事例】
1、我国古代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孙敬和苏秦。孙敬是汉朝时期的儒学大 师,他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但是他怕自己读书睡着, 于是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苏秦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其为博 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 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2、作家史铁生双腿高位截瘫,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但他走 过低谷后,积极乐观对待生活,写出《我与地坛》等感人作品。
短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 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 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 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 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段意】列举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但他们在经受了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 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 句子:------,------。 7.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8..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 一句话:-------,-------。
3. 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依靠 勤奋才行。(意思对即可) 4. 请简要概括丙文叙写的故事,并说说你对文中的主 人公所持的态度。 丙文叙述了张无垢被贬到横浦后勤奋学习的故事。 态度示例:敬佩、赞叹。
[译文]-
【甲】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 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 的决定。”这些话虽然说得浅显,意义却很深远! 【乙】(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 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固定的特性,即使不磨制成 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 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 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文学常识】
孟子,名____,字____,____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是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____合称“孔孟”,有“____”之称。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 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7、所以动心忍性:使……坚忍,使动用法。 8、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9、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13、人恒过:犯过错,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意积累--“亡”】
足。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意义。 (2)人不学,不知道。
道理,事理。 (3)虽不琢以为器
即使。 (4)至今犹存
仍然,还是。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 劣的)小人。 (3)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每天拂晓时,(他)就拿着书本站在窗下,靠近明亮处读书。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 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 句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 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 1、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指出了艰苦磨炼好处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 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
默写句子
1、--------,孙叔敖举于海,-------。 2、指出了艰苦磨炼好处的句子:-------,------。 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 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重点词语解释 (红色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必先苦其心志 5、空乏其身 6、行拂乱其所为
7、所以动心忍性 8、曾益其所不能
9、衡于虑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3、人恒过
【答案】
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这,这个、这样。 4、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5、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6、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名]逃跑的人。例: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动]逃亡、逃跑。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动]死亡、灭亡。例: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 [动]消亡。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动]失去、丢失。例:暮而果大亡其财。(《韩非子》) [动]通“无”,没有。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主旨概括】 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
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国无忧患易亡国的道理 ,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治生之道①,莫尚②乎勤,故邵子③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节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④,虽不琢以 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⑤,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⑥哉! (节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丙】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⑦,辄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⑧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⑨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①治生之道:谋生的正确方法。②尚:高出。③邵子:邵雍,北宋哲学家、易 学家。④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⑤因物则迁: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⑥念:思考。⑦昧爽:拂晓,破晓。⑧洎(jì ):到。⑨双趺(fū ):两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 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 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 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 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 道理了。 【段意】由人成才的主观因素说到国家,导出中心思想——“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勤奋的名言和成语】
1、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5、勤能补拙、废寝忘食、孜孜不倦、闻鸡起舞、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城西的宝界寺。 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拂晓时,(他)就拿着书 本站在窗下,靠近明亮处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 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 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在。
【逆境成才的事例】
1、我国古代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孙敬和苏秦。孙敬是汉朝时期的儒学大 师,他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但是他怕自己读书睡着, 于是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苏秦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其为博 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 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2、作家史铁生双腿高位截瘫,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但他走 过低谷后,积极乐观对待生活,写出《我与地坛》等感人作品。
短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 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 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 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 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段意】列举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但他们在经受了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 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 句子:------,------。 7.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8..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 一句话:-------,-------。
3. 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依靠 勤奋才行。(意思对即可) 4. 请简要概括丙文叙写的故事,并说说你对文中的主 人公所持的态度。 丙文叙述了张无垢被贬到横浦后勤奋学习的故事。 态度示例:敬佩、赞叹。
[译文]-
【甲】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 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 的决定。”这些话虽然说得浅显,意义却很深远! 【乙】(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 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固定的特性,即使不磨制成 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 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 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