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分校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分校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 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

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

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唧唧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

她还年轻,美丽。

白皙而沉着的脸,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她感觉得出来。

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

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恐惧的神情。

接着,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透过那痛苦的时刻她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呢?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

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所有。

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的生命长久一些。

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

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

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下楼去了。

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有删改)
【注】凯特· 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

“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2)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小说对布兰特雷· 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6分)
答:。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答:。

参考答案:
(1)(1)CA(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A、“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错。

“极度的高兴”是因为她可以获得自由。

C、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丈夫专制下的屈从生活。

E、“紧紧搂着姐姐的腰”也是一种掩饰。


(2)①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

②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兴奋舒适心情。

③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
变作铺垫。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3)(3)①布兰特雷·马拉德是男权社会的代表。

他表面对妻子关心爱护,实质上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妻子并使其屈从,是无视妻子人格的专制男人。

(2分)②马拉德夫人逆来顺受,曾屈从于夫权而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个性得不到张扬,也没有自己的爱恨,毫无自由可言。

(2分)③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逆来顺受的环境,唤醒了她的反叛意识,她开始呼唤自由,祈祷为自己而活并且要活得长久。

(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观点一:我同意“挽歌”一说。

理由:①在得到丈夫“死讯”前,马拉德夫人也许曾有过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一直处于不自由状态,没有爱与安全感。

②得到丈夫“死讯”后,马拉德夫人呼唤的自由又因丈夫“死”而复生而失去,导致了马拉德夫人“喜极”而亡。

③小说主题也表现出人性解放道路的坎坷与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

观点二:我同意“人生无常的吁叹”一说。

理由:①短短一小时内,马拉德夫人经历了从痛苦到欢愉,又从欢愉到死亡的过程,显示出世事难料与人生无常。

②布兰特雷· 马拉德之死从故事本身来看已千真万确,但在短短一小时内他居然又“死”而复生,显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③在主题上也展示出人生变化的无常,一小时也能发生
人生的重大变故。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
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
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
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

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

”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

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

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

“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

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
1.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够摆脱低俗。

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

C.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

D.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
出格又忍受不了。

B.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

C.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

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3.根据文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

B.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

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D.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

参考答案:
1.A
2.B
3.D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

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

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

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

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

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

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

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

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

《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

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

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

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

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

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

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

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

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

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

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

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

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

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

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节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从众多的作家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且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

B.不选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盛唐气象”的诗篇。

C.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能统筹兼顾,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D.不仅着眼于那些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中,盛唐重要作家的作品都网罗在内,盛唐诗是其最突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B.李商隐的“无题诗”虽不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但有浪漫绮艳、雄浑苍劲的独特风
格。

C.李白的《长相思》、《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对于初学的唐诗人说,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

D.陈子昂、崔颢、王之涣等作家的作品虽然不多,但《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登鹳雀楼》等作品具有概括性和示范性而入选《唐诗三百首》。

参考答案:
1.B
2.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

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日:“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

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汉书·李广苏建传》)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B.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秩:有条理
C.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寝:搁置不理
D.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朝:入朝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B. 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C.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D. 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7. 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在匈奴和汉达成和议后,汉廷寻求苏武等人,还撒谎说苏武已死,直到汉使者使用计谋说收到大雁传书,才承认并道歉,可见单于的狡诈。

B. 李陵得知苏武将回汉,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起舞泪别的一番话,说明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投降匈奴也深感羞愧,体现了他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C. 大将军霍光明知苏武的儿子参与了谋反,他属下主管刑狱的长史官又上书请求逮捕苏武,却置若罔闻,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

D. 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同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可见他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确实令人敬佩。

8. 请把下面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参考答案:
4. B
5. D
6. B
7. C
8. (1)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B项,“秩:有条理”错。

“秩中二千石”的“秩”意思为:俸禄。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含义和用法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用法。

A项,“扬名于匈奴”中“于”是介词,译为“在”;“而青于蓝”的“于”是介词,译为“从”。

B项,“因与武决”的“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是介词,译为“趁机”。

C项,“还,乃为典属国”的“乃”是连词,译为“于是”;“臣乃敢上璧”的“乃”是副词,译为“才”。

D项,两句中“以”都是介词,都译为“凭借”。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再分析它的现代含义。

A项,“武等实在”中的“实在”在古文中译为“确实还活着”;今意为“1扎实、地道。

2诚实。

3的确。

4其实。


B项,“复终身”中的“终身”古今含义相同,都译为“一生;终生”。

C项,“武来归明年”中的“明年”译为“第二年”;今意为“下一年”。

D项,“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中的“故事”译为“典章旧例”,今意为“1.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故事梗概。

3.之前的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

属于信息筛选。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C项“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错误,无中生有。

文中未体现“敬重”。

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亡”译为“破费”,“矢”译为“箭”,“遗”译为“失去”“镞”,“困”译为“疲惫”。

(2)“师”译为“学习”,“道”译为“道理”,“夫庸知……乎”译为“哪里用知道……呢”。

【点睛】参考译文: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

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

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

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

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

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

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

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

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

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

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5. 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