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38篇》“创新驱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五、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技术、信息、制度、人才和企业家才能为代表的创新要素比重不断提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必须高度重视聚集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等,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
特别要做好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的“加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
六、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必须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配置创新要素,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增长极。
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瞄准“一带一路”建设等,统筹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国际创新产能合作。
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打造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为重要载体,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七、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
创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
要紧紧抓住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使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
加快“互联网+”行动的落实,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
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进能源供给与消费革命。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八、构建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要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
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创新驱动发展”名言佳句:
1.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