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7章---第1节 课时知能训练
山东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7章第2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工业合成氨课时知能训练
![山东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7章第2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工业合成氨课时知能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8e9bbe3687c24028915fc32e.png)
山东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7章第2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工业合成氨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反应4NH 3(g)+5O 2(g)4NO(g)+6H 2O(g)在10 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时,水蒸气增加0.45 mol ,则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 .v (NH 3)=0.010 mol·L -1·s -1B .v (O 2)=0.001 0 mol·L -1·s -1C .v (NO)=0.001 0 mol·L -1·s -1D .v (H 2O)=0.045 mol·L -1·s -1【解析】 v (H 2O)=0.45 mol 10 L×30 s =0.001 5 mol·L -1·s -1,则v (NH 3)=v (NO)=23v (H 2O)=0.001 0 mol·L -1·s -1,v (O 2)=56v (H 2O)=0.001 25 mol·L -1·s -1。
【答案】 C2.2SO 2(g)+O 2(g) 2SO 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催化剂V 2O 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B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D .在t 1、t 2时刻,SO 3(g)的浓度分别是c 1、c 2,则时间间隔t 1~t 2内,SO 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v =c 2-c 1t 2-t 1【解析】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改变压强,若能引起反应混合物浓度改变,反应速率才会改变,否则速率不变。
升温,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降温,正、逆反应速率均减慢,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的反应热有关。
v =Δc Δt,v 为某段反应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教师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7ef8669ec3d5bbfc0a741e.png)
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1.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12.1 kJ·mol -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55.6 kJ·mol -1||。
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A .-67.7 kJ·mol -1B .-43.5 kJ·mol -1C .+43.5 kJ·mol -1D.+67.7 kJ·mo l -1答案:C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及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的热效应||,知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12.1 kJ·mol -1-(-55.6 kJ·mol -1)=+43.5 kJ·mol -1||。
2.SF 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 -F 键||。
已知: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 -F 、S -F 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 、330 kJ||。
则S(s)+3F 2(g)===SF 6(g)的反应热ΔH 为( )A .-1780 kJ/molB .-1220 kJ/molC .450 kJ/molD.+430 kJ/mol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ΔH =-(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6×330-3×160-1×280)kJ·mol -1=-1220 kJ·mol -1||。
3. 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l)ΔH =-2878 kJ/mol ℃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g)ΔH =-2658 kJ/mol ℃C 4H 10(g)+92O 2(g)===4CO(g)+5H 2O(l)ΔH =-1746 kJ/mol ℃C 4H 10(g)+92O 2(g)===4CO(g)+5H 2O(g)ΔH =-1526 kJ/mol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A.2878 kJ/mol B.2658 kJ/molC.1746 kJ/mol D.1526 kJ/mol答案:A解析: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只有℃符合||,故选A||。
【优化探究】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时知能评估2
![【优化探究】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时知能评估2](https://img.taocdn.com/s3/m/663299e981c758f5f61f67ee.png)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授课提示:对应课时作业(二)一、选择题1.(2010年高考四川理综)标准状况下V L 氨气溶解在1 L 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 ,质量分数为w ,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ρ=(17V +22 400)/(22.4+22.4V )B .w =17c /(1 000ρ)C .w =17V /(17V +22 400)D .c =1 000V ρ/(17V +22 400)解析:B 项,由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c =1 000ρw 17变形可得;C 项,w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V22.4×17V 22.4×17+1 000×1=17V17V +22 400;D 项,由c =1 000ρw 17= 1 000ρ×17V 17×17V +22 400= 1 000V ρ17V +22 400;至于A 项,变形后为ρ=V22.4×17+1 000×11+V ,可以看出该项错误的原因在于认为氨水的体积为氨气和水的体积的简单加和。
答案:A2.(2011年长沙模拟)NaH 是一种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 +H 2O===NaOH +H 2↑,现在a mol NaH 与b mol Al 粉混合物跟足量的水反应(a <b ),在标准状况下可收集到氢气的量为( )A .56a LB .(32a +b ) molC .(a +32b ) mol D .56b L解析:据NaH ~NaOH ~H 2,a mol NaH 会生成a mol NaOH 和a mol H 2。
据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因为a <b ,所以生成的H 2按NaOH 来计算,此反应生成H 2 32a mol 。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目录课件新课标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目录课件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972742bbb9d528ea81c779ae.png)
化学
热点专题整合 元素推断题的分析
阶段知能检测(五)
化学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反应热的计算 热点专题整合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阶段知能检测(六)
化学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 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平衡常数
第三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化学反应 的方向
化学
热点专题整合 化学中的视图、作图
阶段知能检测(十二)
目录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硅、碳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的氧化物与硫酸 第四节 氮及其化合物
化学
热点专题整合 非金属化工流程的解题策略
阶段知能检测(四)
化学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 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化学
热点专题整合 等效思想——利用“等效平
衡思想”比较平衡状态 阶段知能检测(七)
化学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化学
热点专题整合 四种重要的动态平衡比较
阶段知能检测(八)
化学
第九章 电化学基础
化学
第十一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 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热点专题整合
STSE试题集训 阶段知能检测(十一)
化学
第十二章 化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 作
第二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第三节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第四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鲁科版)精品课件第1章第1节学案1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鲁科版)精品课件第1章第1节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e1963c519e8b8f67c1cb9cb.png)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O能继续被氧化成Na2O2 ,因此Na2O2比Na2O稳定 C.Na2O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a2CO3 ,Na2O2与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O2 D.Na2O有氧化性, Na2O2只有还原性
1.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向微观的深入,化 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 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化学重大成就的是 ( C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冶金技术的熟练应用 D.高分子化学的创立 【解析】“创新百年”时期的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除选项 A、B、D外,还有创造新分子的合成化学的崛起、化学热力学与 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等,而早在古代 人类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冶金技术。
【解析】本题给的四个选项是近代化学发展史上的4个里 程碑。我们应记住他们对近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贡献。 其中波义耳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于1661年提出化学元 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道尔顿是英国化学家、物 理学家,他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拉瓦锡是法国化学家,他于1771年建立燃烧现象 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进展;门捷列夫是俄国 化学家,他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是我们学习的 榜样。
【例4】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1.5 g溶于水,所得溶 液 恰好能被80 mL浓度为0.50 mol·L-1的HCl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 C 的成 分是 ( ) A.Na B.Na 2O 2O2 n(Na)=n(HCl 【解析】 由于中和后的产物是NaCl ,可知 C.Na Na O D.Na 和NaO -1 2O和 2 2 2=1.5 2 )=0.5 mol · L ×0.08 L=0.04 mol, m(2 OO ) g-0.04mol × 23 g·mol-1=0.58 g,介于0.64 g(0.04 mol)与0.32 g( 0.02 mol)之间,可得出原生成物是Na2O与Na2O2的混合物。 【点拨】利用极限法,按全部都是Na2O和全部是Na2O2分别 计算后,再作判断。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七章第三节 课时知能训练 新课标(广东专用)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七章第三节 课时知能训练 新课标(广东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08e280dd3383c4bb4cd29c.png)
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对于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ΔH<0,ΔS>0,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B.若ΔH>0,ΔS<0,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C.若ΔH>0,ΔS>0,低温时可自发进行D.若ΔH<0,ΔS<0,低温时可自发进行【解析】ΔH>0,ΔS>0时,要使ΔH-TΔS<0,则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答案】 C2.(2010·重庆高考)COCl2(g) CO(g)+Cl2(g);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加CO的浓度④减压⑤加催化剂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⑤⑥【解析】该反应正向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故①升温,④减压可使平衡正向移动,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则原体系所承受的分压减小,相当于减压。
【答案】 B3.(2010·安徽高考改编)低温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NH3(g)+NO(g)+NO2(g) 2N2(g)+3H2O(g)Δ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充入He气,平衡不移动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解析】A项,升温,平衡向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变小;B项,增大NH3的浓度,平衡右移,氮氧化合物的转化率增大;C项,恒温恒容下,充入惰气,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D项,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转化率不变。
【答案】 C4.(2012·梅州培英中学检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 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知能训练1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知能训练1](https://img.taocdn.com/s3/m/39acd3bab8f67c1cfad6b89f.png)
(2)此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用 O3 与 Cl2 消毒后分别转化为-O2、C-l 1,若设 Cl2 的体积为 x L,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则 10 L×3×[0-(-2)]=x L×2×[0-(-1)],解 得 x=30。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OxFy==△===3O2+ 2F2,则 A 的化学式为 O3F2。
者大于后者。【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A、B 选项中,1 mol 水或水蒸气的质量都 为 m 水 NA;C 选项中,水分子间距离和水分子大小相比可以忽略,1 mol 水的体积为 NAV 水;D 选 项中,水蒸气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得多,即水蒸气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水蒸气分子间距离,仅 由题给条件不能确定 1 mol 水蒸气的体积。【答案】 D
A.物质的量之比为 3∶2
B.质量之比为 3∶2
C.摩尔质量之比为 2∶3
D.反应速率之比为 2∶3
10.(2010·潍坊质检)标准状况下,a L 气体 X2 和 b L 气体 Y2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c L 气体 Z,
若 2a=6b=3c,则 Z 的化学式为( )
A.XY2
B.X2Y
C.X3Y
D.XY3
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8.(2010·潍坊模拟)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2.某硫原子的质量是 a g,12C 原子的质量是 b g,若 NA 只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则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山东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节课时知能训练选修2
![山东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节课时知能训练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8c9df566c85ec3a86c2c551.png)
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B.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只能以共价键形成碳链,不能形成碳环D.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可存在碳碳单键,也可以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解析】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有C、H、O、N、P、S、卤素等,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烃,故A、B都不正确;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能以共价键结合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可形成碳碳单键,也可形成碳碳双键或叁键,故C不正确,D正确。
【答案】 D2.某烯烃与H2加成后得到二甲基丁烷,该烯烃的名称是( )A .二甲基丁烯B .二甲基丁烯C .二甲基丁烯D .二甲基丁烯【解析】二甲基丁烷去掉2个氢原子,只能得到一种烯烃;(CH3)3CCH===CH2,再命名为二甲基丁烯。
【答案】 D正确的是( )3.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不【答案】 A4.分子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 )A.只含有1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B.含2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C.含1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D.含1个叁键的直链有机物【解析】该有机物与饱和的有机物相比较少了四个氢原子,故不可能是只含有一个双键的链状有机物。
【答案】 AA.4甲基4,5二乙基己烷B.3甲基2,3二乙基己烷C.4,5二甲基4乙基庚烷D.3,4二甲基4乙基庚烷【解析】按烃的命名规则,首先必须选择分子结构中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本题选项A 和B的名称,均违反了此规则。
然后对主链上碳原子离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按顺序进行编号突出取代基的位置,以取代基的位次序号最小为原则。
遇有取代基较多时,当主链正确选定之后,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顺序不同,该烷烃的名称也有所不同,此时当以名称中各位次数字的和最小为原则。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学生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3ee0d1b90d6c85ed3ac615.png)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学生版)1.:HCN(aq)与NaOH(aq)反响的ΔH =-12.1 kJ·mol -1;HCl(aq)与NaOH(aq)反响的ΔH =-55.6 kJ·mol -1。
那么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A .-67.7 kJ·mol -1B .-43.5 kJ·mol -1C .+43.5 kJ·mol -1 D.+67.7 kJ·mo l -1 2.SF 6是一种优秀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 -F 键。
: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 ,断裂1 mol F -F 、S -F 键需吸收的能量区分为160 kJ 、330 kJ 。
那么S(s)+3F 2(g)===SF 6(g)的反响热ΔH 为( )A .-1780 kJ/molB .-1220 kJ/molC .450 kJ/mol D.+430 kJ/mol3. 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响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①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l)ΔH =-2878 kJ/mol ②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g)ΔH =-2658 kJ/mol ③C 4H 10(g)+92O 2(g)===4CO(g)+5H 2O(l)ΔH =-1746 kJ/mol ④C 4H 10(g)+92O 2(g)===4CO(g)+5H 2O(g)ΔH =-1526 kJ/mol 由此判别,正丁烷的熄灭热是( )A .2878 kJ/molB .2658 kJ/molC .1746 kJ/mol D.1526 kJ/mol4.以下设备任务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集热器燃气灶5.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大批醋酸的大烧杯中。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题8.pdf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题8.pdf](https://img.taocdn.com/s3/m/ac202678b8f67c1cfbd6b85e.png)
五、牛顿第一定律 第 1 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阅读课本第 44 页到第 45 页,回答下列问题: 1.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维持运动,就必须 对它________的作用.这种观点是________的. 错误 2.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______.这种观点是______的.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状 态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第一 定律. 摩擦阻力 正确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 施加力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1)实验中要控制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 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来显示阻力对物体 运动的影响. 【探究过程】 (1)如图 12-5-1 所示,让小车分别在三个装置中从斜面同 一高度释放,记录其在平面上运动距离的长短. 图 12-5-1 表面状况 阻力大小 小车运动距离长短 毛巾 最大 最短棉布 较小 较短 木板 最小 最长 (2)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1)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 速度减小得越慢. (2)推论: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速度将不会减小,物体将 一直运动下去. [典例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 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思路点拨:因为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仍然可以做匀速直线 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能 运动. 答案:B [典例 2](2010 年江苏镇江)图 12-5-2 是探究“阻力对物体 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图 12-5-2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 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 程越______.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木板对它的__________. 思路点拨: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是 在前面三次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的想象、推理而总结出来的. (2)长 摩擦力(或阻力) 答案:(1)D 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 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理解 (1)前提:不受外力作用. (2)原来静止则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物体运动无需力来维持. (4)该定律无法用实验直接证实,是通过实验推理得来的.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当物体受到的力全部消失(或受平衡力)的时候,原来静止 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来的, 不是实验定律. [典例 3]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 当它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 ) A.沿竖直方向下落 B.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 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 思路点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 都同时消失时,物体就要保持外力消失瞬间的运动状态做匀速直 线运动. 答案:B。
2012届高三理综化学7+4训练(一).pdf
![2012届高三理综化学7+4训练(一).pdf](https://img.taocdn.com/s3/m/79fa5a7c102de2bd9705885a.png)
思茅四中245 刘紫璇 辅导老师 谭清尹 青春注定是一场一个人的远行,你会错过许多沿途的风景,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孤独,你会受到很多的排挤。
青春正是这样带着满身的伤痛成长,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爱它,不留遗憾。
《夏至前夕有雨》正是讲述了许多人的青春,他们的青春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叛逆、高调、疯狂正是他们的代言词,可是最后不得不被成长所磨平棱角。
那是一个美好的年纪,那是一个年少无知的年纪,那是一个青春蓬勃的年纪。
我们总会在这个年纪,遇上许多人,许多事,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幻想未来,为你的梦想而努力。
你只能认真的过好每一秒,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与本书同名的一篇文章,《夏至前夕有雨》。
整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小诺与阿文的青春故事。
小诺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生,阿文却是一个比较深沉、内向的男生。
两个人不小心撞到一起,小诺便喜欢上了阿文。
命运一次次的巧合总会让小诺遇到阿文,而命运最后却如捉弄一般的让两个人考上不同的大学,让他们分开了。
青春的时光在小诺心中留下了遗憾。
在年少无知的年纪里,我们会遇到许多人,你也许会在暗恋身边的某个男生或女生,你也许会偷偷关注他,但仅此就够了,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年纪里,一旦走错一步,就可能让你后悔。
几年青春的疯狂,足够让你换来一辈子的卑微。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
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姐姐,高考意外失误。
为此姐姐只能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弃学打工。
姐姐今年十九岁,正是花季般的年龄,看到同龄人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感觉,我替她感到惋惜。
意料之中的事,我见到了姐姐的男朋友。
我不仅是深深的惋惜,也告诉自己绝不能这样。
谁的青春不疯狂,谁的青春不美好,关键是你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让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让自己有一个值得回忆的青春。
烟花落尽冷如故,繁华三千幻似梦。
青春就这样在我们恍然未觉中匆匆落幕,我要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鲁科版)精品课件第7章第1节学案2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鲁科版)精品课件第7章第1节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e32d13c6edb6f1aff001f2b.png)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因其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
1.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 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 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2)平衡移动的结果是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平衡 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等。 (3)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 种变化。如原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体系压强增大到 2p,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的体系压强将介 于p~2p之间。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恒温、恒容条件
【例2】已知:H2(g)+I2(g)
2HI(g)Δ H<0。有相同容积的
定容密闭容器甲和乙,甲中加入H2和I2各0.1 mol,乙中加入HI 0.2 mol,相同温度下分别达到平衡。欲使甲中HI的平衡浓度大于乙中HI 的平衡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A.甲、乙提高相同温度 B.甲中加入0.1 mol He,乙不变 C.甲降低温度,乙不变 D.甲增加0.1 mol H2,乙增加0.1 mol I2 ( C )
CH4+H2O
CO+H2O CO2实能应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C A.工业上生产硫酸,SO2的催化氧化反应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 B.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氧化反应 C.高压对合成氨有利 D.500 ℃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解析】A项:对于2SO2(g)+O2(g) 2SO3(g) ΔH<0,加压有利于SO3的生成,但常压下SO3的转化率已很 高;B项错,但因为在常压下加入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 生移动;D项中所指的温度是合成氨的适宜温度,在500 ℃ 的高温下会使平衡左移,不利于氨的合成,但500 ℃是催 化剂活性最大的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位时间内 氨的产量,但是这和勒夏特列原理无关,所以A、B、D项不 能用勒夏原理来解释。
【教育资料】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教师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教师版)学习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6916947cb7360b4c2f3f6443.png)
化学反应与能量提能训练1.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12.1 kJ·mol -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55.6 kJ·mol -1。
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 A .-67.7 kJ·mol -1 B .-43.5 kJ·mol -1 C .+43.5 kJ·mol -1 D.+67.7 kJ·mo l -1 答案:C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及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的热效应,知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12.1 kJ·mol -1-(-55.6 kJ·mol -1)=+43.5 kJ·mol -1。
2.SF 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 -F 键。
已知: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 ,断裂1 mol F -F 、S -F 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 、330 kJ 。
则S(s)+3F 2(g)===SF 6(g)的反应热ΔH 为( )A .-1780 kJ/molB .-1220 kJ/molC .450 kJ/molD.+430 kJ/mol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ΔH =-(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6×330-3×160-1×280)kJ·mol -1=-1220 kJ·mol -1。
3. 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①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l)ΔH =-2878 kJ/mol ②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g)ΔH =-2658 kJ/mol ③C 4H 10(g)+92O 2(g)===4CO(g)+5H 2O(l)ΔH =-1746 kJ/mol ④C 4H 10(g)+92O 2(g)===4CO(g)+5H 2O(g)ΔH =-1526 kJ/mol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A .2878 kJ/molB .2658 kJ/molC.1746 kJ/mol D.1526 kJ/mol答案:A解析: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只有①符合,故选A。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大纲版)知能提升综练1-1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大纲版)知能提升综练1-1](https://img.taocdn.com/s3/m/99847eaada38376bae1fae4e.png)
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提升综练1.单质X和Y相互反应生成X2+和Y2-,现有下列叙述:①X 被氧化;②X是氧化剂;③X具有氧化性;④Y2-是还原产物;⑤Y2-具有还原性;⑥X2+具有氧化性;⑦Y的氧化性比X2+的氧化性强。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⑤⑥⑦C.②③④D.①③④⑤解析:因为X+Y―→X2++Y2-,所以X是还原剂,被氧化,X2+是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且比Y氧化性弱;Y是氧化剂被还原,Y2-是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答案:B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具有强氧化性B.阳离子只具有氧化性,阴离子只具有还原性C.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D.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之间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解析:分析A选项,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如H3PO4;分析B选项,可找出部分特例予以排除,如Fe2+主要表现为还原性;分析C选项,因氧化性、还原性与得失电子数多少无关,而是决定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如Na-e-===Na +,Al-3e-===Al3+,但Na的还原性比Al的还原性强;分析D选项,一般情况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接触,即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浓H2SO4有强氧化性,SO2有强还原性,它们相互接触并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D3.(2011·重庆一中理综)在下列各组反应中,两者反应遵循的化学原理相同的是( )A .KClO 3+6HCl =====ΔKCl +3Cl 2↑+3H 2O 和2Na 2S +3H 2SO 3===2Na 2SO 3+3S ↓+3H 2OB .稀硫酸溶解FeO 和稀硝酸溶解FeOC .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和SO 2水溶液的漂白性D .泡沫灭火器灭火和干粉灭火器灭火答案:A4.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可用下列集合关系表示,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有的属于复分解反应,有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A 正确。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时知能评估20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时知能评估20](https://img.taocdn.com/s3/m/c8fd53f3c281e53a5902ff9e.png)
一、单项选择题1.断开1 mol 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 原子和气态B 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A —B 的键能。
已知H —H 键能为436 kJ/mol ,H —N 键能为391kJ/mol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g) ΔH =-92.4 kJ/mol ,则N≡N 的键能是( )A .431 kJ/molB .945.6 kJ/molC .649 kJ/molD .869 kJ/mol解析:由题意知,3×436kJ/mo l +E (N≡N)-6×391kJ/mol=-92.4 kJ/mol ,E (N≡N)=945.6 kJ/mol 。
答案:B2.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
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原料来源广 ②易燃烧、热值高 ③储存方便 ④制备工艺廉价易行 A .①③ B.①② C .③④ D.②④解析:氢能来源于水的分解,原料普遍,①正确;氢气易燃,放出的热量多,②正确;氢气易燃且体积所占空间大,若压缩则需要高压,因此储存不方便,③错;水的分解需要大量的能量,④错。
答案:B3.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生成CO 2和液态水,放热Q kJ 。
经测定生成的CO 2恰好被100 mL 5 mol/L 的KOH 溶液吸收生成K 2CO 3,则热化学方程式:C 4H 10(g)+132 O 2(g)===4CO 2(g)+5H 2O(l)的ΔH 为( )A .-16Q kJ/molB .+16Q kJ/molC .-8Q kJ/molD .+8Q kJ/mol解析:丁烷燃烧放出Q kJ 热量时产生CO 2:n (CO 2)=12n (KOH)=5 mol/L×0.1 L×12=0.25mol ,则1 mol C 4H 10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 kJ0.25 mol×4 mol=16Q kJ ,故 ΔH =-16Q kJ/mol 。
(新课标通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七章第一节
![(新课标通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七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9a17cf1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f.png)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高考一轮化学复习备考之知能演练高分跨栏(新课标通用):第七章第一节1.(2013·南昌高三检测)反应4A(s)+3B(g)===2C(g)+D(g),经 2 min 后,B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
下列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B.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3 mol/(L·min)C.2 min末时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0.3 mol/(L·min)D.在这2 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是减小的,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是增大的解析:选B。
2 min内B的浓度减小0.6 mol/L,则v(B)=0.6 mol/L2 min=0.3mol/(L·min),B项正确;由于A为固体,不可用来表示反应速率,A项错误;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C项错误;在同一时间内无论用反应物还是用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其变化趋势是相同的,D项错误。
2.(创新题)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A.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无现象。
若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后,由于形成原电池,可看到有氢气生成B.将除去氧化膜的相同大小、相同质量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前者速率大于后者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D.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时,粉末状的反应速率快解析:选A。
加入硝酸银溶液,铜与其置换出的银形成原电池,铜为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析出银单质,没有氢气生成,A项错误;由于镁比铝活泼,在相同条件下,镁条与盐酸反应比铝条要快,B项正确;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C项正确;粉末状的大理石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比块状的大理石大,所以反应速率快,D项正确。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七章第一节 课时知能训练 新课标(广东专用)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七章第一节 课时知能训练 新课标(广东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97145071fe910ef02df8d7.png)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七章第一节 课时知能训练 新课标(广东专用)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B .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C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D .常温下,铁与稀硫酸作用改为铁与浓硫酸作用,反应速率减慢【答案】 D2.(2010·海南高考)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A .v (W)=3v (Z)B .2v (X)=3v (Z)C .2v (X)=v (Y)D .3v (W)=2v (X)【解析】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结论。
【答案】 C3.(2012·汕头市高三质检)2SO 2(g)+O 2(g) 2SO 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催化剂V 2O 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B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D .在t 1、t 2时刻,SO 3(g)的浓度分别是c 1、c 2,则时间间隔t 1~t 2内,生成SO 3(g)的平均速率为v =c 2-c 1t 2-t 1【解析】 使用催化剂V 2O 5,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A 项错误;如果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稀有气体,体系压强增大,但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B 项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达到平衡的时间延长,C 项错误;时间间隔t 1~t 2内,SO 3(g)的浓度变化为(c 2-c 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v =c 2-c 1t 2-t 1,D 项正确。
【答案】 D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每次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B .反应物的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C .活化分子具有比普通分子更高的能量D .活化能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普通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如图所示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 -E 1【解析】 反应必须碰撞,只有发生有效的碰撞,具有足够的能量,合适的方向,才可发生反应,选B 。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大纲版)知能提升综练1-3
![201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大纲版)知能提升综练1-3](https://img.taocdn.com/s3/m/a7c62449a8114431b80dd81b.png)
第一章第三节知能提升综练1.(2011·唐山一中月考)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A.Ba2+-气体法B.Cl--沉淀法C.Fe3+-显色法D.NH4+-气体法解析:Ba2+一般利用生成BaSO4沉淀来检验。
答案:A2.HgCl2的稀溶液可用作手术的消毒剂,已知HgCl2的熔点为276℃、熔融状态的HgCl2不能导电,HgCl2的浓溶液有弱的导电能力,则下列关于HgCl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HgCl2属于共价化合物B.HgCl2属于离子化合物C.HgCl2属于非电解质D.HgCl2属于强电解质解析:由HgCl2的熔点为276℃及熔融状态不导电知,HgCl2不属于离子化合物,应为共价化合物;由HgCl2的浓溶液有弱的导电能力知HgCl2为弱电解质。
答案:A3.在一含Na+的澄清溶液中,可能还存在NH4+、Fe2+、I-、Br-、CO32-、SO32-六种离子中的几种。
①在原溶液中滴加足量的饱和氯水后,有气泡生成,溶液呈橙黄色;②向呈橙黄色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③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液中一定存在Br-、CO32-B.溶液中可能存在NH4+C.溶液中一定不存在Fe2+、I-、SO32-D.溶液一定呈碱性解析:由①知溶液中可能含I-、Br-、CO32-,由②知溶液中不含SO32-,由③知溶液中不含I-。
故溶液中一定含Br-、CO32-,一定不含Fe2+、I-、SO32-,可能含NH4+,故溶液不一定呈碱性。
答案:D4.在某未知溶液中检验出含有Ba2+、NO3-,且溶液的pH=1。
某学生还需鉴定此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①Al3+②NH4+③Fe2+④Cl-⑤AlO2-⑥SO42-,其实这些离子中有一部分不必再鉴定就能加以否定,你认为不必再鉴定的离子组是()A.③⑤⑥B.④⑤⑥C.①②⑤D.①③④解析:溶液的pH=1,说明为强酸性溶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AlO2-;溶液中含有Ba2+、NO3-,显强氧化性,则一定不存在Fe2+、SO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化学反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
下列各图所示的措施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2.(2010·福建高考)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计算反应4 min~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 min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A.2.5 μmol·L-1·min-1和2.0 μmol·L-1B.2.5 μmol·L-1·min-1和2.5 μmol·L-1C.3.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D.5.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3.对于反应M+N―→P+Q,增加反应物浓度、增大气体的压强、升高体系温度、使用催化剂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其中提高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A.增大反应物浓度B.增大气体的压强C.升高体系的温度D.使用催化剂4.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体积V 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下图,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分别是()C.③④②①D.①②④③5.一定温度下,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2HI(g)H(g)+I2(g)。
若c(HI)由0.1 mol·L-1降到0.07 mol·L-1时,需要15 s,那么c(HI)由0.07 mol·L-1降到0.04 mol·L-1时,所需时间为()A.等于15 s B.大于15 sC.小于15 s D.等于10 s6.(改编题)某温度下,对可逆反应:2X(g)+Y(g)Z(g)+W(s);ΔH>0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B.升高温度时,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C.压强不变,充入与反应体系不反应的N2,反应速率减小;体积不变,充入N2,反应速率不变D.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7.对于可逆反应A(g)+3B(g)2C(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A)=0.5 mol/(L·min)B.v(B)=1.2 mol/(L·min)C.v(C)=0.4 mol/(L·min)D.v(C)=1.1 mol/(L·min)8.(改编题)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9.(2010·蚌埠模拟)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着某一反应,X气体、Y气体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Y XB.t1时,Y的浓度是X浓度的1.5倍C.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D.t3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10.关于反应3A(g)+x B(g)2C(g),将3mol A和2 mol B气体通入体积为2 L的固定密闭容器中,测得A与B的转化率相等,C的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a处反应速率比b处反应速率大C.反应方程式中计量数x=1D.a时刻,v(正)>v(逆)二、非选择题11.(2011·济南调研)在2 L密闭容器中,放入0.4 mol A和0.6 mol B,在一定温度下,压强为p 时,放入催化剂(体积可忽略),发生的反应为:2A(g)+3B(g)===x C(g)+2D(g),a min后,容器中c(A)=0.1 mol/L,则v(B)=________;若温度不变,压强变为0.9p,则v(C)=________,x=________。
12.某温度时,在2 L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
(3)2 min 后的某一时刻(t1)改变了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象的是()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B.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C.t1时刻,缩小了容器体积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13.在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1)集气瓶中装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________;(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细小的矿粒。
______;(3)KI晶体和HgCl2晶体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若一起投入水中,很快生成红色HgI2。
_____;(4)熔融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很快产生气体。
_____;(5)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粒,产生气体有快有慢。
____;(6)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在0.1 mol·L-1的盐酸和1 mol·L-1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
______;(7)夏天的食品易霉变,冬天就不易发生该现象。
_____。
14.(2011·泰安模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甲同学利用Al、Fe、Mg和2 mol/L 的稀硫酸,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研究的实验报告如下表: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_____。
(2)乙同学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装置同温下进行定量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Fe 分别和0.5 mol/L 及2 mol/L 的足量稀H 2SO 4反应,通过________可以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二:已知2KMnO 4+5H 2C 2O 4+3H 2SO 4===K 2SO 4+2MnSO 4+8H 2O +10CO 2↑,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1)针对上述现象,某同学认为该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上升,反应速率加快。
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猜想还可能是________的影响。
(2)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草酸溶液外,可以在反应一开始时加入________。
A.硫酸钾B.硫酸锰C.氯化锰D.水答案及解析1.【解析】A项阻止铁和氧气接触,减缓反应速率;B项为了增强橡胶的耐磨性和抗老化,减缓反应速率;C项增大氧气浓度,加快反应速率;D项把木材烧焦变成木炭,保护木材不被腐蚀,减缓反应速率。
【答案】 C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应速率的计算。
第8 min与第4 min时反应物浓度差Δc为10 μmol·L-1,Δt为4 min,所以在4 min~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5 μmol·L-1·min-1,可以排除C、D两个选项;图中从0 min开始到8 min反应物浓度降低为原来的14,根据这一幅度,可以推测从第8 min到第16 min反应物浓度也应降低为第8 min时其浓度的14,即由10 μmol·L-1降低到2.5 μmol·L-1,因此推测第16 min时反应物的浓度为 2.5 μmol·L-1,所以可以排除A选项而选B选项。
【答案】 B3.【解析】 A 、B 是通过增大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从而使活化分子数增加。
【答案】 CD4.【解析】 其他条件一定时,溶液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固体表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所以④、③的速率大于①和②,且②的速率大于①,而④和③温度、表面积各不同,所以它们的速率不能确定。
但均比①、②快。
【答案】 AC5.【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题干中随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当由0.1 mol·L -1降至0.07 mol·L -1时,需15 s ,则由0.07 mol·L -1降至0.04 mol·L -1时,所需时间肯定大于15 s 。
【答案】 B6.【解析】 A 项W 为固态,加少量W 并不能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升高温度,v (正)、v (逆)都增大,但增大的倍数不一致;当压强不变充入N 2时,可使体系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降低,当容器的体积不变时,充入N 2,虽然总压强升高,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C 项正确;增大压强,v (正)、v (逆)均增大,D 错。
【答案】 C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应快慢的比较,可利用v 计量数的大小判断。
A 项:v (A )1=0.5;B 项:1.23=0.4;C 项:0.42=0.2;D 项:1.12=0.55。
【答案】 D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v-t图的意义。
A项:t1时刻v逆不变;B项:催化剂同倍的改变v正、v逆;C项:升高温度吸热方向(逆向)速率增大的倍数大;D项:增大压强,v正、v逆增大的程度不同。
【答案】 B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
从图象可以看出,t2时刻X、Y两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而不是反应速率相等,故C不正确;t3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D不正确;反应开始时,Y物质为10 mol,X物质为2 mol,达到平衡时Y减少了7 mol,X 增多了3 mol,因此反应方程式应该是7Y3X,故A不正确。
【答案】 B10.【解析】根据图象可知,温度升高,C 的浓度开始增加,达到最高点后,升高温度,C 的浓度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点温度低于b点温度,所以反应速率a处小于b处;测得A与B的转化率相等,说明投入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相等,所以x=2。
a点是达到平衡过程中的某时刻的浓度,v(正)>v(逆)。
【答案】 D11.【解析】物质的量的变化2A(g)+3B(g)===x C(g)+2D(g) 起始(mol): 0.4 0.6 0 0转化(mol): 0.2 0.3 0.1x0.2a min后(mol): 0.2 0.3 0.1x0.2v(B)=0.3 mol/(2L·a min)=0.15/a mol·(L·min)-1,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0.6+0.4)∶(0.2+0.3+0.1x+0.2)=1∶0.9,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