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深远影响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0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Oct12009
第25卷 第5期 Journal of Si m ao Teachers’College Vol125 No15 德意志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深远影响的分析①
刘 黎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新一中,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 德意志宗教改革是德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引起了德意志普及性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德意志民族的教育观、职业观等,以及德国的工业现代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大国崛起中,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好其时代特征,总结、借鉴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宗教改革;文化教育;民族性;工业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B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09)05-0071-04
中学历史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宗教改革,在中学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处于阅读课的地位,许多教师可以自行决定讲或是不讲(实际很多时候都不讲)。

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历中,认为德意志宗教改革在第一章内容中的地位虽然不能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相比较,后者是对世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但如果从德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尤其是德意志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崛起为大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究其历史根源,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就显得很重要,它为德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文化教育基础。

如果不将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影响分析清楚,大多数学生就无法理解德国的崛起;为什么德国会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然而,这些都与德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宗教改革后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德意志文化教育精神形成的标志
14、15世纪的欧洲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的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兴起。

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日益繁盛,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与旧的宗教观念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崇尚奢华、注重现世、追求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爱好文学艺术等。

逐渐地富有的城市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与社会需求增强,期望能在公众事务中有更大的参与度。

他们对教皇征税极为不满,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封建宗教的政治力量。

正当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宗教势
17
①[收稿日期]2009-09-02
[作者简介]刘黎(1964~),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新一中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

力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遭遇经济上重重困难的天主教会,想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的方法,宣称只要购买了赎罪券,犯罪的人就能获得上帝的宽恕。

这件事马上就被马丁・路德等人作为反对罗马教廷的借口,发起宗教改革运动,他们提出信仰上帝不受《圣经》权威所限制。

宗教改革运动很快由德意志兴起后,波及到西欧各国,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教派,统称新教。

新教提出的神学观点,是完全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的,认为教会不是上帝的总代理者,更不是基督在世的代表,教会不能垄断上帝的教导,也不承包信徒的信仰。

就是说,宗教改革者主张教会要返回原始的宗教经典去,信徒有选择信仰,直接与上帝对话的权利。

此外,新教还提出民主教会的改革,这些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教会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的要求。

因此,“宗教改革看上去是反对教会在信仰方面的专利权,实质上却引发了一场德意志普及性的国民教育运动。

”[1]此后在德意志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文化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宗教改革是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几乎同时发生,是一场从宗教角度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思想解放的伟大运动,在宗教改革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国民普及性教育运动,是一场对德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运动,国民教育运动促进了德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宗教改革后产生的许多新教派,他们有别于天主教,主张用更简单的仪式来信仰上帝,还在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就是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世俗权力严重地挑战了教会的权利。

”[2](p14)同时,新教派还强调每个人都可以独立面对上帝,直面《圣经》,这就赋予了每位信徒接受神学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国民普及性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知道在中世纪时,欧洲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也不能阅读《圣经》,教士们是为数不多的文化阶层,所以,他们充当了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垄断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权利。

宗教改革在德意志的历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深远影响。

“为了让每个人能更好的阅读、理解《圣经》,马丁・路德等人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并在学校里,用民族语言授课。

”[1]这也为德意志现代科学和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教派还将人的信仰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联系起来,强调劳动是一种世俗的礼拜,是对上帝的最大忠诚,新教徒将每一种正当职业都看作是在上帝面前同等重要的,正是这种信仰所奠定的社会基础,给德意志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在宗教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国民普及性教育运动,为民族主义兴起,国家的统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这次运动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二、宗教改革后国民普及性教育思想开始形成
由马丁・路德提出来的国民教育思想是以“信仰耶稣即可得救”思想为基础的。

[2](p.14)他认为人只有依靠信仰就能得救,信仰的依据是《圣经》就可以了,简化宗教仪式。

于是人要获得真正的信仰,就必须首先会读《圣经》,接受读写算的教育,就成为每个信徒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由于新教派认为每个信徒在上帝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他们都具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儿童不分性别和等级都应接受教育,于是教育在所有阶层中得到普及,形成国民普及性教育,教育权就不应当由教会垄断,因此,马丁・路德提出由国家来兴办教育的主张。

马丁・路德在《给德意志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们的信》中首次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思想,要求市长和市政府官员担负起承办教育的责任,马丁・路德认为:对世俗的政权来说,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应该实行强制义务教育,认为强制教育“不是夺走父母亲的孩子,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公共的利益必须受教育”。

并且世俗政权也应当
27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行使权力强制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承当让孩子接受教育的义务。

路德还认为世俗的权力不应该受到教会的干涉,不必顾及教皇的意愿,旧的学校只能使人堕落和培养骗子,现在的教育应该回到基督教最原始的精神原则上,实行彻底变革;主张由国家政府来负责开办学校、任命教师、提供经费,甚至可以将被取缔的教会的财产变卖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由此,国民教育的思想开始形成,国民教育的实践在各地区展开。

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主张,与他所任教学校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马丁・路德任教的威登堡大学,虽然教授主要由奥古斯丁修会提供,但学校的管理权却在世俗贵族腓特烈的手中,因此,马丁・路德可以在世俗政权的保护下,获得教皇治权所不能及的学术空间,他借着研究《圣经》及奥古斯丁的著作,寻找到了他反对大公教会权威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天主教的精神框架,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伦理精神”。

[1]
马丁・路德的教育主张,无疑对德意志国民教育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但其能顺利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并得以通过与他在宗教改革中的影响力有关,更与欧洲深层次的基督教传统文明有关。

“中世纪的西欧国家,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一直是处在相对独立的状况下互相对峙的,这是基督教文明与其他宗教文明的不同之处”,[1]如与伊斯兰教和亚洲的各种宗教不同,在亚洲的各种宗教文明中,要么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要么宗教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很少有这样相互容忍、各自独立对峙的格局。

新教派为了通过教育来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学校的重视和争夺也是少见的,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世俗势力的支持与争夺,因此,在德意志的历史上往往表现为教育的地位高于政治、经济。

德国政府也始终建立和保持对教育的强大干预力。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就认为:建立能够教化全体国民而不只是培养少数有文化阶层的国民教育制度,是重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唯一道路。

将重视教育的程度与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放在同等的高度重要的位置来看待,这就是德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根源。

三、自然因素决定了推动德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宗教改革影响欧洲各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历史进程的因素是复杂的,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以及各项教育体系中民族特色的形成。

“历史、地理的差异给教育现代化进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1]如英国是一个西欧国家,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它的文化特征就更多地呈现出海洋文化的宽厚、博大,从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凭借着世界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有利时机,商业贸易活动空前活跃,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文化上就形成了兼收并蓄和宽容自由的社会氛围,而重商主义传统和工业革命又为其教育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新教派中的加尔文教与英国重商主义有着天然的亲缘性,英国清教通过经验哲学,用严格的方法来阐述加尔文教的神学,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传统,[1]“这种教育理念以培养理性思维和良好的性格为其特征”。

法国是欧洲大陆一个很传统的封建国家,长期实行的是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和封建教会的统治双管齐下。

文化教育一直是控制在教会手中,建立的是强化封建集权的文化教育体制,等到教育发展不断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接管教育并建立了国民体系教育制度的时候,这种中央集权的文化体制自然也就被传承下来,形成法国的文化传统。

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的德国,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扩张时代,并没有处于世界商贸中心的优势地位,而且其经济发展也落后于西欧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因素就不可能是推动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从历史发展上,宗教改革才是取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教领袖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教育改革,将它放在
37
刘 黎: 德意志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深远影响的分析
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关于在教育的争夺方面,也是反封建教会的主要内容。

新教在教育普及、民族语言教学等方面,无疑是做出重大贡献,如路德等人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并在学校里,用民族语言授课。

“当洪堡等人在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国家从教会手中接管教育事业的时候,德国教育的发展已经为现代化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了”。

[3]洪堡是普鲁士时期的教育部长,在1810年,他向政府申请创办柏林大学,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

他主张:大学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主张教研统一,学与术分开。

摆脱国家政治经济的干扰,认为学术自由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在洪堡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

德国在教育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功,还表现为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大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宗教对德国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宗教权力的不同格局也影响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与罗马教廷联系紧密的天主教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就比新教国家和地区面对的传统阻力要大。

原因是新教教义中提倡的,人人都可以平等接受教育的主张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在德国天主教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步伐要落后于新教地区。

直到18世纪,欧洲的政治形势发生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已成为潮流,天主教地区才奋力直追。

总之,笔者就这一论题论述的目的,不再是想提高“宗教改革”这一课时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更能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体现出各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拓展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已达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之所谓“教授学生一瓢水,教师需有一桶水”,以提升教师内在素质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比较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进程[J].新华文摘,2008,(6).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世界近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安哥,甘永涛.西方大学理想的嬗变、模式、挑战与应答[J].新华文摘,2008,(19).
Ana lysis of the Profound Effect of the Ger man Reforma ti on
L I U L i
(No.1M iddle School of H i-tech I ndustry Devel opment Z one A ttached t o the H igh School of Yunnan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Kun m ing650106)
[Abstract]The Ger man Ref or mati on is a p r of ound affair in the Ger man hist ory,it is a s ocial revoluti on ai m ed at anti-feudalis m,which leads t o the popularizati on of Ger man civil educati on,arising of nati onalis m, and made it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Ger man industrial modernizati on,and on the standpoint of Ger man educati on and p r ofessi on.During the rising peri od of large countries,the great hist orical events often affect hist ory devel op ing p r ocess,summarizing and using other countries successful hist ory experience will fur2 ther e mbody the s ocial functi on of hist orical ins p irati on.
[Key words]the ref or mati on;cultural educati on;nati onalis m;industrializati on;f oundati on.
47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