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一)
摘要]锅庄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锅庄表现形态。

关键词]锅庄体验式营销民族舞蹈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

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

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

“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

“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

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

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

“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

“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

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

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

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

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

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

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

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

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

“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

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

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

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