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英习语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英习语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关系。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习惯用语很难理解。

学习汉语习惯用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理解中国文化和中文思维模式。

习惯用语的灵活掌握可以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中文高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汉英习语进行文化上的比较,可以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学同文化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加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提高汉语语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标签:汉英习语对比对外汉语教学
在汉英语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

习语即“习惯用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按照文化习俗经常用的语言。

广义上的习语通常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

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习语蕴涵着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性。

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汉英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一、汉英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共性对比
(一)相似或对等的汉英习语
尽管各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生存需要、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以及普适的价值观念的,因此就存在着较为对应甚至完全对等的俗语。

比如说:活到老,学到老(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人不可貌相(Judge not from apperance);人靠衣裳马靠鞍(Clothes make the man);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Three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n eye for eye,a tooth for tooth);火中取栗(Pull sb’s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一石两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so shall you reap);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背道而驰(To run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千钧一发(hang on a thread);哽于咽喉、难于启齿(Stick in one’s throat);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less speed);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另外,相似的汉英习语有它们各自的风俗习惯的特点。

如我国姓氏一般是张、王、李、赵等等,而英国姓氏一般是亨利、乔治、史密斯、查尔斯等等,所以中国有一个习语“张三李四”,英国也有相应的习语“any Tom,Dick or Harry”,意义很接近。

中国习惯用“斤”计算,就用“半斤八两”表示一半对一半。

英国人喜欢用“打”计算,就用“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表示同一概
念。

(二)历史对汉英习语的影响
中西方历史对汉英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有时会出现巧合到异曲同工的俗语。

例如,公元前208年,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这样,汉语中就有了“破釜沉舟”。

在英国历史上,不列颠曾被罗马人占领近四百年,罗马文化给英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

这样,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

(三)受英语影响的汉语习语
有一些英语习语,有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来源于历史或神话典故。

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影响大,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并逐渐进入汉语语汇。

例如: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象牙塔(Tower of ivory)——比喻脱离世俗的地方,斯芬克司之谜(Sphinx’s riddle)——比喻难解之谜,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比喻假慈悲。

上述习语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一致的,但这只是习语中的一小部分。

由于汉英习语是不同社会地域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它们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形式。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习语不能完全直译或根本不能直译。

二、汉英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对比
(一)历史典故的差异
汉语说“说曹操,曹操到”,英语则说“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汉语比喻遭遇残败时说“败走麦城”,英语则说“Meet one’s waterloo”(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惨败,类似于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关羽败走麦城)。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汉英习语。

在汉语中与佛有关的习语就很多。

如习语“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慈大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一尘不染”“在劫难逃”“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根深蒂固。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长期以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大量的英语习语都与基督教或与《圣经》有关。

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
助者天助);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生活习俗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汉语习语还有一些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习语的。

例如“居安思危”在英语中则转译为“skeleton at the feast”(扫兴的家伙或事物,埃及古代习俗凡重大宴会都要在席上显眼处放一具骷髅,借以提醒到会宾客居安思危,不忘苦难和死亡。

类似的还有,汉语说”掌上明珠”,英语则说“the apple of one’s eye”。

另外,汉语说“吹牛皮”,英语则说“Talk horse”。

这和汉民族古代的农耕文化,西方人古代的游牧文化有关。

(四)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另外,比喻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以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

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五)价值取向的差异
价值取向也表现在习语上。

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

例如,“谦虚”被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而“自知之明”则是对谦虚这一美德的赞颂。

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取向。

西方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

“谦虚”被认为是“自信”的反义词,在许多英语习语中,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

然而这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理解的。

再如,中国人讲团结,西方人讲独立,反映在俗语上就有汉语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英语中则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六)对待动物的差异
汉英习语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上。

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的态度。

狗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
有贬意:“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丧家之犬”等。

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部分都没有褒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

又如,猫头鹰在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中也是不一样的。

在汉语中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因为它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声,因此在民间故事中,它的出现常与厄运联系在一起,如“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人们在聊天中也不会用它来形容美好的东西。

而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雅典城守护神的标志。

由于西方文化受着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英语中,猫头鹰“owl”一词却带有与汉语相反的文化内涵,它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智慧之鸟,是聪明的象征。

“Owl”一词给英国人带来的联想是严肃和聪明,如习语“as w ise as an owl”。

从这一习语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猫头鹰的喜爱程度。

再有,在中国,兔子象征聪明、敏捷,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而西方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比如习语“as timid as a hare”。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差异与语言的差异并存。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的习得,换言之,一种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习得的过程。

要精通一门外语,就必须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不单单是学习汉语的语音系统、汉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句法这些语言结构方面的内容,而且必须同时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汉语的精髓,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如果只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而忽视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就很容易导致交往中文化冲突的产生。

因此,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有必要认识到汉语俗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汉语俗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以使学生真正具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顺利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0.
[2]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报,2002,(2).
[3]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
[4]TRANSLATING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梁爱民.汉英习语语言文化渊源新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3,(6).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2.
[8]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Z].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0]陆健龄.英语习语的来源与文化[J].河池师专学院院报,2003,(3).
(钱伟广东珠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文法学院519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