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卷(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都县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卷(一)(语文)
命题人:丁军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名著导读(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横线字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弦乐xuán 钻探zuān 标识zhì不恤人言xù
B.褊狭piān 揩油kǎi 令狐líng 不差累黍chà
C.谄媚chǎn 烘焙pãi 扫帚sào 开花结果jiã
D.唠叨láo 蝙蝠biǎn 血脂zhǐ着手成春zhú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赝晶照像机立竿见影礼尚往来
B.坐落主弦律金榜题名缘木求鱼
C.磋商文绉绉铤而走险对簿公堂
D.辐射兑换券闲情逸志最后通牒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2012》在全球公映,影片中用电脑技术制作的电光石火、山崩海啸的惊骇场面,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B.东汉后期坐镇冀州、势倾天下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C.更可怕的是,他的名气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的言论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D. 民众的期待也表示责任与鞭策,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手握大权之人,人人用放大镜加以检验,一言一行受到公评,必须临深履薄、战战兢兢,一点都疏忽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2月26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一致通过决议后作解
释性发言说:“在此过程中,必须确保各国在利比亚侨民的安全和利益。
”
B. 作为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的我们,虽然生命短暂,应该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也要发出光芒。
C. “两会”前夕“约会”网友已经成为温家宝总理的“惯例”。
2月27日上午,他通过中国
政府网、新华网, 自2009年以来第三次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D. 民间图书馆大多分布在一些乡村或农村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因为是由爱心人士
自己开办,并免费阅读,所以其中多数缺少资金支持,或无钱更新书籍,或无法正常运营,面临生存困境。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
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和评论不正确的两项是()
A.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
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红楼梦》)
B.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说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家》) C.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
各路诸侯共讨董卓。
董卓派华雄迎战。
华雄连斩两员盟军猛将。
关羽毛遂自荐,愿取华雄性命。
袁术、曹操对此反应不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二人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 D.葛朗台推门进来,一眼就盯住了那闪亮的东西。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欧也妮同情堂弟的破产,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作去印度的盘缠,查理回赠给他一个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
守财奴葛朗台看到金子就发狂。
(《欧也妮•葛朗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
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
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
是什么造成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拉到普遍大众的面前,对艺术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就会由此带来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判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摘编自彭燕《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
7.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欧洲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形态。
B.20世纪60年代后,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C.自20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D.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所以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艺术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贵族阶层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
B.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画廊便产生了。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这说明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D.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艺术消费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我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且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B.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人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看时尚杂志,玩网络游戏。
C.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也是由于文化商人的商业化运作。
D.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虽有利于艺术普及,但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使得艺术的审美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每小题3分)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
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
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
‛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
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
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
彼皆阳不识公耳。
‛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
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
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
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
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
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
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
’竟泊然逝矣。
‛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
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
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10.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
1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欲人之惑也难矣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然微不慊于众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是其胜算矣则或咎其欲出者
12.下列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B.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C.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第Ⅱ卷(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①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 (4分)
②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
(4分)
③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
(4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扬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苹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4分)
(2)“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4分)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3)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
(4)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1分)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
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
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
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
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
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
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
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
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
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
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
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
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
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
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
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
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6.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3分)
17.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被剃刀侠所杀,请分条概括说明。
(4分)
18.小说中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一一举例并分析。
(6分)
19.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8分)
六、语言综合表达题(15分)
20.请写一段文字,对春雨进行描写,要求使用比喻和引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表达对春雨的情感。
(不少于200字)(15分)
七、作文。
(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50分)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
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
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
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
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雅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涵意的范围作文。
于都县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卷(一)(语文)参考答
案
一、1.C【A 1个:弦乐xián B.3个:褊狭(biǎn)揩油(kāi)不差累黍(chā) C.2个:烘焙(bâi)开花结果(jiē) D.3个:唠叨(lāo)蝙蝠(biān)血脂(zhī)】
2. C【A.照相机 B.主旋律 D.闲情逸致】
3. D【A“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
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
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B项“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
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也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
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
C.信手拈来: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用于“言论”对象有误。
D “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戒惧。
】
4. A 【 B“也”放在“应该”前面。
C“进行”赘余。
D强加因果,“面临困境”的原因是“缺少资金支持”,而非“由爱心人士自己开办”。
】
5. B 【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
】
6. A【A项应是贾母让黛玉到荣国府的。
】
二、7.C【A.“欧洲发达国家”在文章第一段表述为“欧美发达国家”,内涵不一致。
B.曲解原意,原文为“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大众文化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的结果。
D.“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是“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的一种证明,而不是结果。
】
8.D【A.“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在选项中成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关系颠倒。
B.“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应该是“沙龙的形式滞后”,偷换概念。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说明了“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说明了“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
9.D【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根据最后一段,“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的是“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不是“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偷换概念。
】
三、10.D【竟:最终,终于) 】
11.B【表并列)
12.D
四、13.①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 (4分:“揆”、“为”“安澜”各1分,句意1分)
②百姓各自对自己家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
(4分:“私”、“有利”、“自肥”各1分,句意1分)
③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4分:“弊”、“是”、“胜”各1分,句意1分)
14.(1)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
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
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2)不相同。
“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约客”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文言参考译文: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
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
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
随即吩咐徒弟备茶。
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
‛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
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
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
‛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
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
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
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
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
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叉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
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
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
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
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
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15.略
五、16.场景特点:繁华、热闹。
(1分)作用: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前后照应,与后文人群“寂静”“围观”形成对比。
(3分,1点1分)
17.(1)瘦老头儿荡刀。
(2)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呼噜呼噜”睡。
(3)剃头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