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 本题共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正确 )
1.为了防范人体肩部碰到伤害,专家建议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高出人体质量的15%.
依照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平时不要高出
A. 0.9kg B. 9kg C. 90kg D. 900kg
2.关于密度,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对一零件进行切削加工过程中,零件的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B.水结成冰后,密度保持不变
C.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特点,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关
3.以下实例中,资料的采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吻合的是
A.热水壶的手柄用胶木制成,是由于胶木的导热性好
B.划玻璃的刀头镶嵌有金刚石,是由于金刚石的硬度大
C.输电导线的内芯用铜制成,是由于铜的导电性好
D.用橡胶制作轮胎,是由于橡胶的弹性好
4.荷叶上的两滴水珠互相接触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珠,这表示
A.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缝隙
C. 分子间有引力
D. 分子间有斥力
5.为了揭穿大自然的神奇,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研究.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说明宇宙还在膨胀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 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实的中心
6.以下说法中,防范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行驶中的车辆之间保持必然距离
B.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
C.斧头松了,把缺点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击几下,使斧头紧套在缺点上
D.拍打衣服时,灰尘走开衣服
7.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凑
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凑近丙,丙被吸引(如图).则
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B.乙带正电,丙带负电
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D.乙带负电,丙带负电
8.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交通工具,为了减少摩擦的设计是
A.车上安装有刹车闸B.轮胎上刻有花纹
C.脚踏板做得凹凸不平D.车轴处装有转动轴承
9.以下列图,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以下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手对弹簧的拉力C.墙对弹簧的拉力B
D
.弹簧对手的拉力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以下列图,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
力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沿杆子
,关于杆子给铁球的
B.垂直于杆子
C.竖直向上
D.沿杆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
11.以下列图,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所有摩擦力不计,物重G= 1 N ,则弹簧测力计 A 和 B 的示数分别为
A.1 N, 0 B.0, 1 N
C.2N, 1N D.1N,1N
12.在平展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足迹,以下列图.足迹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作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以下哪组
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A.积雪的厚度和足迹的面积
B.积雪的厚度和足迹的深度
C.冰层的厚度和足迹的面积
D.足迹的深度和足迹的面积
二、填空题 (本题共 9 小题, 每空 1分, 共 28 分)
13.在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时,小红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搬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处,若此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她应将平衡螺母向▲调治,天平平衡时砝码使用情况和游码地址如图,则金属块的质量为▲g.
14.在银河系、宇宙、太阳系中尺度最大的是▲,原子是由▲
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静电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十分常有,在干
燥的日子里,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若是在黑暗处,还会看到
闪光,这就是由于毛衣与内衣▲而以致的,电视机的荧光屏上
经常有好多灰尘, 主若是由于▲.
15.市价四月天,正是赏樱花的好节气.走进句容市天王镇的樱花园,一
簇簇绽开的樱花,千姿百态、妩媚动人,淡淡的花香向游人迎面而
来.游客能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气温上升,花香更浓,是由于:▲. 16.如图蹦床运动员被形变的蹦床弹起来是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拥有▲能,运动员最后会落回蹦床是由于碰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17.在比较必然量的水和酒精混杂前后整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目的是▲.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采用内径较▲的玻璃管.
F
(第 16 题图)(第18题图)
18.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长方体木块,在水平推力 F 作用下向前搬动,仅改变推力 F 作用的地址,如图乙所示,木块却向前倾倒,说明力的作用收效与力的▲有关;木块倒下后,在地面上留下一处“砸痕”,说明力还能够使物体发生▲,同时发现木块上也出现了“伤痕”,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的.
19.一个物体在地球上重120N,则它的质量为▲kg;若将它移至月球上,则它的质量为▲kg,在月球上重为▲N ,小明在地球上,双手最多能举起48kg 的物体,
若小明在月球上,最多能举起▲kg的物体. (g地=10N/kg,g月=1
g地) 6
20. 2017年 5 月,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
( 1)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资料,由于铝锂合金▲更小,所以对照于同体积的一般铝合金质量更小;
( 2)舱壁的新式复合资料,因其拥有优异的▲(选填“导热”或“隔热”)性能,可有效保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
( 3)若某块合金是由质量为m1密度为ρ1的金属甲与质量为m2密度为ρ2的金属乙相熔合而成,则熔合后合金的密度为▲.
21.如图1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 F 作用, F 随时间 t 的变化关系如图 2
所示,从t=0 开始,小兵每隔2s 记录的物块地址和时辰如图 3 所示,由图像可知:
( 1) 0— 4s 内,物块碰到的摩擦力为▲N;
( 2)t=10s 时,物块碰到的摩擦力为▲N;
( 3)在 t=12s 的时辰,物块碰到的摩擦力▲(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 4)若假设在 t=18s的时辰,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碰到的力突然消失,则物体▲(选填“能”或“不能够”)做匀速运动.
三、解答题 ( 本题共 7 小题,共48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22.(6 分 ) 依照题目要求作图:
(1)画出图中足球重力的表示图.
(2)以下列图,用力把一个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其静止,请画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表示图.
( 3) 以下列图,一个工件M随着水平传达带一起匀速向右搬动,试画出工件M的受力示
妄图 ( 不计空气阻力 )
( 1 )( 2)( 3)23.( 6分)小吴同学用以下列图的
实验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
响”,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
图 3
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从斜面上同
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在小车停下的地址分别做上标记.
(1)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拥有相同的▲.
(2)标记c是小车在木板表面停下来的地址,解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圆滑,小车碰到的阻力▲,速度减小得越▲,若是水平面绝对圆滑,对小车没有阻力,
则小车将做▲运动.
( 3)经过本实验推理可知▲(选填“ A”或“ B”)见解是正确的.
A.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保持(4)在本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能够获取牛顿第必然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还有▲(选填“ A”或“ B”):
A.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流传B.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24.(6 分)课外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的关系”的实验研究.
(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如图l 中所示的一根两端带钩的弹簧、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力已知)、铁架台以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2)进行实验后所测的实验数据以下表,依照实验数据,你认为用这样的弹簧能做一个测量范围是▲ N的测力计.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拉力(钩码总重) F/N 0 1 2 3 4 5 6
弹簧伸长量△ L/cm 0 0.40 0.80 1.20 1.60 1.80 1.90
(3)依照述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请在图2 中作出在弹性形变范围内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图线.
4
( 4)若弹簧的伸长量为1cm,则所挂钩码的总重力为▲N.
( 5)如图 3 是 A、B 两个弹簧在碰到必然拉力作用下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求象.若是用相同的外壳 ( 刻度盘 ) 制作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采用▲弹簧.(选填“ A”
或“ B”) .
25.(7 分)小红用如图中甲、乙、丙的步骤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中,她将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依照▲ 原理可知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2)比较步骤▲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比较步骤
甲与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有关.实验中用到的主要物理方法是▲.
( 3)小红在实验中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依旧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小红在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牢固,很难读数.其主要原因是:▲.
( 5)经老师指点,小红将实验装置改成如图丁所示,当她拉出木板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依旧不牢固,你认为依旧不牢固的原因可能是▲.
26.(9 分)如图甲是小华同学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况.
(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超出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经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
或“不能够”)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3)为了考据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4)当卡片静止时,小华发现拉线不在同素来线上(如图乙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能够不在同素来线上,要获取科学的结论,请你给他提出一条改进建
议是:▲.
( 5)小明同学在改进的基础上也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装置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丙所示),你认为能否用小明的装置进行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够”).
(6)同组的小丽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当她在小车左端挂上 2N 的钩码,右端挂上 1.5N 的钩码时,小车静止,此时小车碰到的
▲ (选填“可能是”、“必然是”或“必然不是”)平衡力,原因是
▲ .
27.(6 分)某空心铝球质量为54g,空心部分注满水后总质量是84g.(ρ铝 =2.7 ×10 3kg/m3)求:( 1)水的质量;( 2)铝球空心部分的体积;(3)铝球整体积.
28.(8 分)小宇同学想将量程为0~5N 的弹簧测力计改为密度秤. 他的操作以下:(g=10N/kg)
①先将塑料杯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再将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
②在塑料杯中装满水,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2N;③将塑料杯中的水倒
尽,再在塑料杯中装满待测液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为 1.6N
求: ( 1)塑料杯的容积;
(2)待测液体的密度;
(3)实验时在小桶内装满待测液体,依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求出对应液
体的密度标在弹簧测力计上,这样就把弹簧测力计改为密度秤,
求该密度秤的量程和分度值;第28题乙(4)小宇对本实验原理进行了进一步解析,从而获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被测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则吻合此关系的应是图2 中
的图线▲(选填“①”、“②”或“③”);
(5)若某次测量液体密度时,塑料杯中没有装满待测液体,则测量结果与真实值对照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参照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 小题,每题 2 分,共24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A
C
D A B D B C D B
二、填空题(本题共9 小题,每空 1 分,共 28 分)
13. 零刻度线右 64.4
14. 宇宙原子核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5. 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16. 弹性势地球
17. 水记录水和酒精混杂前的体积细
18. 作用点形变互相
19. 12 12 20 288
m
1m
2 1 2
20.( 1)密度( 2)隔热( 3)m
1 2
m
2 1
21. (1)2(2)4(3)不变(4)不能够
三、解答题(本题共7 小题.共 48 分,解答26、 27、 28 题时应有必要的解题过程)
22.(每个图 2 分,共 6 分)
G
23. (6 分)( 1)速度( 2)越小慢匀速直线( 3)B( 4) A
24. (6 分)
( 1)刻度尺( 2) 0—4 (3)作图 2 分
(4) 2.5 ( 5)A
25. (7 分)
( 1)二力平衡( 2)甲乙粗糙程度控制变量法( 3)木块碰到静摩擦力随拉力增大
( 4)难以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5)木块表面粗糙程度不均匀
26. (9 分)
( 1)相反钩码数量(2)不能够不在同素来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3)剪开卡片
( 4)减少卡片质量(增大两边的拉力)(5)能(6)必然是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1 m 水 =84g-54g=30g..1
2
m 水
. ..1
V 水
水
30g
30cm 3
1g / cm 3 . ..1
V 空 =30cm 3. ..1
3 V 实 =20cm 3 . ..1
V 总
=50cm 3 . ..1
28.
8
G 水 2N
m 水
0.2kg 200g
1
g
10N / kg
... ..1
m 水
200g
3
V 杯=V 水
水
=
1g/cm 3 200cm
..1
m 液
G 液 1.6N 0.16kg 160g
g
10 N / kg 2
. ..1
m 液 160g 0.8g / cm 3 液
V
200cm 3 (1)
3
m 大
G 大 500g 2.5g / cm 3
最大 gV
200cm 3 V
0-2.5 g/cm
3
...1
m 0
G 0 20g 0.1g / cm 3
V
gV 200cm 3
0.1 g/cm 3
...1
4
.....1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