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组织大学生课堂讨论-机制设计与教学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组织大学生课堂讨论:机制设计与教学实践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展示自我风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时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研究了课堂讨论中的机制设计问题,并从经验实践中对这一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发现课堂讨论考核机制的设计是提高课堂讨论组织效果的有力措施;并进一步探讨了学生课堂讨论中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于课堂讨论组织艺术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标签:课堂讨论;讨论组织; 机制设计;教学实践
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展示自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途径。

在大学生课堂上,随着其知识积累的增加,其自我主见意识较之初高中阶段更强,思维也更加活跃,具有展示自我风采的激情、愿望和能力。

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这一时期的课堂讨论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大学生课堂讨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是学生人数多,尤其是大班教学,组织实施难度大;二是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意识较弱;三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原本极具多彩的课堂讨论逐渐被多数老师放弃。

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充分发挥课堂讨论课在教学中的优势等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大学生课堂讨论的机制设计
传统的组织课堂讨论的一般操作方法是首先教师制定方案,指导选题,然后教师积极发动,学生认真准备,课堂讨论时正确引导,掌握方向,最后认真总结,以理服人。

具体组织实施时可能因内容、时间、参与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讨论技巧,但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二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讨论的主体;三是解决课堂讨论中的“搭便车”行为。

基于经典的课堂讨论组织模式,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课堂讨论的考核机制上进行制度设计,以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具体流程
及机制见图1。

从流程设计上看,课堂讨论的流程设计与传统方式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讨论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次讨论问题,而是课堂讨论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从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到最后一堂课;二是将分散讨论与集中讨论相结合;三是课堂讨论的流程中设计了多个分支流程,表现在①、②、③和④。

从机制设计上看,首先从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告诉学生课堂讨论的意义与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参加课堂讨论,改变传统课堂讨论的考核机制,将课堂讨论纳入平常成绩考核之中,占平常成绩的一定比例,例如30%~50%。

其中,讨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平常课堂上积极参加讨论的同学,可以不再集中讨论上发言讨论,直接提交讨论报告,如果多次参与讨论,采取加分机制,即上图中的流程①;②平常课堂讨论没有参加讨论的同学,须参加集中讨论,集中讨论根据教学班人数多少,对参与讨论的同学进行适当分组,采取自由组合方式,一般在3~5人之间,也可一个人组合,即图中流程②;集中课堂讨论有时间限制,一般在课程结束的倒数第二周进行,以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课堂讨论原则上提供两节课时间,每个小组5~8分钟左右,超出课堂讨论时间,课堂外学生自找时间与老师讨论,即进入图中的分流程③;如果没有参加平常讨论、课堂集中讨论与课外讨论的同学,既没有选择①、②和③情况的同学,将自动进入下一个流程,即情形④,参加期末考试后的第二次笔试,否则将不具有期末成绩。

二、大学生课堂讨论的实践——以宏观经济学课堂讨论为例
根据上面课堂讨论的流程与制度设计,作者在X大学Y学院、不同年级、多门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物流、项目投资分析、信用调查、国际经济学等)中经过5年组织课堂教学讨论实践(2005-2009),发现上述流程与机制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学改进,同时也受到学生好评。

下面以2009-2010(1)学期宏观经济学课堂讨论为例,实证分析上述课堂组织的流程与机制设计。

1.学生基本情况
该班学生为2008级经济学专业大二上学期学生,共计114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66人。

同学们在大一下学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一门专业基础课,自上大学以来,教师没有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即专业基础知识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都较少。

2.组织过程与讨论要求
根据前文课堂讨论的流程与机制设计,本学期第一周上第一次宏观经济学课时,就给学生讲解了课堂讨论的意义及要求,即提出课堂讨论的四种情形,从思想与制度层面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平常课堂讨论主要以课堂上的随机问题为主展开讨论。

课程结束前3~4周时间,提出了课堂集中讨论的一些主要要求:根据所学的经济理论自由选题,以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达到运用知识的目
的;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集中讨论时间有限,故以5个人左右一组自由组合,这样估计20个组,其中一人任组长,讨论时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讨论;讨论议题要求做成PPT;讨论时间原则上限制在5~8分钟;由三个学生组成讨论评分小组,其加权得分为小组讨论得分;由学生组织讨论、教师做总结发言。

3.课堂讨论成效
本学期课堂讨论经过动员说明及机制设计,其课堂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平常讨论、集中讨论与课堂外讨论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中,平常讨论有30人参与,课堂集中讨论共16个小组、72人,课堂外讨论9个各组、42人,参与讨论的同学覆盖全班同学。

规定集中讨论时间内没有参与讨论的同学,下课后积极与老师沟通联系课外讨论时间,没有一位同学进入到第四种情形,即没有学生参与第二次笔试。

(2)学生讨论选题适当,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中问题。

从学生选题看,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紧紧围绕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消费、就业、物价、经济增长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例如,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二是围绕经济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碳排放、迪拜危机、汇率等问题,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既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也让同学们在思辨中提高了能力。

(3)课堂内集中讨论分组及其讨论时间基本合理。

学生按照要求基本5个人一组,最多的有7人一组,最少的2人,且每个人在准备讨论题材时都有分工说明。

讨论时间总计约115分钟,平均一组约7.2分钟,符合讨论时间安排,加上学生主持说明及老师总结时间,总计约135分钟,即三节课时间。

(4)课堂讨论PPT展示及学生表现较好。

每一组同学都编辑了讨论选题的PPT,讨论前进行了精心准备,PPT约在5~15张。

同学们能够较为熟练地陈述自己的讨论内容,小组同学共同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5)讨论成绩优良。

对学生讨论成绩实行由三名同学打分后,进行加权平均获得,每组平均87分,其中成绩最高一组93分,最低一组81分,基本上反映了同学们的讨论状况。

课堂讨论效果显示,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课前讨论的机制设计路线图进行,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比较明显,且兴趣高涨,希望老师能够将讨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延续下去。

三、进一步思考:大学生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依据课堂讨论的机制设计,使学生参与讨论的面扩大了,调动起了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同时,让教师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方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但课堂讨论的组织也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人数较多,分组中如何避免学生“搭便车”现象。

讨论小组中由于人数不等,实行自由组合方式,可能有的同学没有参与讨论前、中、后的整个过程,虽然对此可采取抽查方式,但还是难以避免。

(2)课堂讨论时间有限,挤占课外学习时间。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虽然可根据学生多少,将每组人数进行限定,但是经过多次实践,由于课堂时间不可能过多地用于讨论,所以有时难以保证每组同学讨论都能在课堂上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讨论内容的编辑组织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少部分同学还是第一次准备材料上台面对较多同学发言,其行为表现力较差,语言不畅。

讨论编辑的内容展示存在形式和内容不一致情形,编辑较为粗糙,较多同学都还处于PPT制作的初级境界。

结论
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能否组织好这一讨论,不仅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还需要教师进行较好的机制设计,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大框架设计基础之上,针对大学生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不足问题,还需做进一步的规范训练,完善课堂讨论组织的设计机制,多在细节中给予学生加以指导。

具体讨论时控制好讨论节奏,力争把讨论这首乐曲奏出动听的乐章,让学生、老师都能在课堂讨论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快速成长,从而达到课堂讨论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军.本科生课堂讨论与教学效果的实证性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3).
[2]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
[3]盛羽,王伟平.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J].科技信息,2007,(17).
[4]鲍志效.开展课堂讨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20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