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2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6eb8100866fb84ae45c8db0.png)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课的教学内容。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重要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呼吸作用。
不仅植物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动物细胞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活细胞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人体的呼吸现象很熟悉,但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却不是很了解。
正是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构成了学习动机第一要素---强烈的探知欲。
另外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3、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能力目标:1、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观察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表达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的探究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2、关注与植物呼吸作用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2、分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3、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分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五、教具准备:菠菜,黑色塑料袋,吸管,试管,止水夹,澄清的石灰水,锥形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法七、教学流程八、教学预设:本节课着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演示讲解和讨论交流为课题主线。
教师完全扮演导演角色,仅在必要时予以提示和补充。
这节课课前准备较多,课上的活动也多,在教师积极引导和控制下这将会是最大的亮点,但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有限,如果师生任何一方准备不足,都会成为失败的一课。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https://img.taocdn.com/s3/m/958a23b65ef7ba0d4a733b76.png)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讲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讲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讲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预备:1.FLASH:〔1〕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2〕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3〕种子呼吸时开释二氧化碳2.预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器材。
五、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实质1、呼吸作用2、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在早晨、傍晚、深夜在同一植株上分不摘取三片叶子并标记为甲、乙、丙,用打孔器在三片叶子上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结果蓝色较浅的是______________,较深的是______________,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吸取__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并开释______________。
二、判定题1.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2.同一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呼吸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
〔〕3.高等植物除淀粉外,蛋白质、脂肪也能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分解开释能量。
〔〕三、填表题四、简答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实验报告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2)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bf5b6eb1caaedd3382c4d3b4.png)
植物的呼吸作用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能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初步形成学生猜想、推理、概括分析、综合能力。
4.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比较,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种子呼吸作用现象”的分析;呼吸作用概念的总结。
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概念的归纳、总结教法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实物教学法、调查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补充学生课前演讲教师布置此项活动,学生倾听,达到资源共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农民伯伯辛勤劳作图片,请学生联想,提出:可能会想到哪首诗?学生很容易提出是《悯农》,然后要求诵读,进行人文教育,进而提出:农民伯伯为了有个好收成,他们要勤给庄稼进行松土(锄禾),为什么?2、继续启发学生,如果夏天雨水过多,造成庄稼地里积水过多(水涝),会对庄稼造成什么影响?请学生讨论分析原因。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由于植物的根缺氧无法进行正常呼吸而导致死亡,从而顺利导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一)提出假设,分析推导结论教师提出“大家都知道人和动物在生命活动中一刻不停地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在生活中有没有呼吸作用呢?由学生大胆猜想,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可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教师指出这种假设只能通过实验才能予以证明。
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探究思路,说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应像研究光合作用那样,依次从种子呼吸时吸收什么气体,释放什么气体、能量的转化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即如何探究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气,如何探究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如何探究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
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设计较为完整的方案。
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并分析推导,得出结论。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78a5fb43323968001c925d.png)
植物的呼吸作用
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第三单元第六章第四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布置作业后,等待学生提交的过程,既可以辅导个别学生,也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和进度。投票功能直接电脑生成结果,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真实有效。小组讨论并拍照上传,学生更加认真的参与实验操作。教师也更容易带领大家一起反思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结果、结论和出现的错误。现场随机提问和抢答功能是学生有一种争先恐后的紧迫感,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完成实验结论。
小组实验拍照上传,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完成程度,又可以给与学生展示的机会。
过渡
26’00”-
30’30”
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通过实验验证的结果,并引入下一知识点
评价学生实验表现,思考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屏幕展示所有学生的活动情况,可以更好地进行自评和互评。
活动三
30’12”-
37’30”
呼吸作用的意义
完成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释放能量,了解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苏教版生物七上3.6.4《植物的呼吸作用》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生物七上3.6.4《植物的呼吸作用》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2f9103011ca300a6c3908c.png)
课题
植物的呼吸作用
年级学科
七年级生物
教材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者
黄艳
所属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第六章第四课
教学时间
40分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水并放出能量;
2、说出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
1、完成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设计简单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合作学习,共享集体的智慧。
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上。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分析,说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
学情分析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重要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通过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以及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可以明确呼吸作用的实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听学生代表讲呼吸作用的意义及场所。
总结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再听“专家”代表总结。
小组代表选题并组内讨论后回答。
通过各种美丽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植物是会呼吸的”
通过图片及学生的介绍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是为了让他们对本节的内容做个回顾,再由学生代表系统总结以便对本节内容加以补充。
以灵活的方式和有趣的“奖惩”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实质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4植物的呼吸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6.4植物的呼吸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53507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6.png)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一步深化对植物呼吸作用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3.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动画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4.设计有趣的游戏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植物呼吸作用。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呼吸作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2.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呼吸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农田,观察农作物,引发学生对植物呼吸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兴趣。
2.教师通过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植物呼吸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呼吸作用的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互相给予肯定和建议,共同提高。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4.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5da7e1f74431b90d6d85c7a1.png)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
课标上给出的相应重要概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具体内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开展帮助学生领会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的科学事实的实验。
因实验内容较多,遂把课程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专门讲述述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科学事实。
在第一课时中,教材给出的目标是:描述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教材给出了两个相关实验:给生、熟蔬菜套黑色塑料袋提前处理24h后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浑浊的实验,以及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新鲜植物和烫过植物的三角瓶中看火柴的燃烧现象。
通过第六章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场所、实质,为学习呼吸作用奠定了一定的思维基础。
但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过程看似相反,容易导致学生混淆,且呼吸作用的实质容易被学生忽视。
为了让学生领会植物的各个器官均能进行呼吸作用,本节课上,教师将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提供植物的六种器官,分别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最终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领会植物的六大器官均能进行呼吸作用。
2学情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植物的生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面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章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把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完成探究实验,描述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七年级生物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5752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c.png)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但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因此,我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
5. 例题五:植物呼吸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题目:请描述植物呼吸作用与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关系。
答案:植物呼吸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为: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植物呼吸作用更为旺盛;反之,则呼吸作用减弱。
板书设计
a. 知识点一: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
- 概念:植物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提问学生“为什么植物在夜间也会进行呼吸作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讲授新课(15分钟)
a. 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3分钟):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内涵。
总计拓展资源和建议字数:约1500-2500字。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生物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感到满意的是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并提问“为什么植物在夜间也会进行呼吸作用?”这个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积极参与思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提问环节,学生们提出了各种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对植物呼吸作用还是有一些疑惑的。我觉得我在回答问题时应该更加清晰明了,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48d376650e52ea55189875.png)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 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 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CO 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 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1.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 2的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2)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演示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独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请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分别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师(副)板书下列公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光叶绿体引入新课: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绿色植物本身对于制造的有机物的一个消耗过程——呼吸作用。
板书标题: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实质老师: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也进行呼吸作用,我们在呼吸时吸进什么、放出什么?学生回答:吸氧、放出二氧化碳老师:那么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什么物质呢?学生猜测: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氧,也有学生认为是二氧化碳。
老师:植物在呼吸作用中到底产生了什么气体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课前老师查了资料,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越高越浑浊。
我们请学生到前面来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哪一位愿意?学生主动前来,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大家观察。
学生看到澄清石灰水浑浊。
老师:刚才放在空气中一会的石灰水几乎不浑浊,而经我们呼出时变的很浑浊,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确实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植物有没有呼出二氧化碳呢?大家一起动手做一下。
学生小组活动完成实验,老师巡视。
老师:大家把实验后的试管举出,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举出试管,有些小组的液体变浑浊,而有些小组的不变浑浊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解开袋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2 苏教版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生物界非常普通的现象,是一切生物细胞的共同特征。
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成简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然而,呼吸作用并不一定伴随着氧的吸收和CO2的释放。
依据呼吸过程中是否有氧参与,可将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型。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是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O2),将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释放CO2,同时将O2还原为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进行呼吸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某些条件下,植物也被迫进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微生物中称为发酵(fermentation),如酵母菌的发酵产物为酒精,称为酒精发酵。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重要有机物质提供合成原料。
3.为代谢活动提供还原力。
4.增强植物抗病免疫能力。
二、呼吸代谢途径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为纪念在研究糖酵解途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Embden, Meyerhof和Parnas, 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EMP途径)。
糖酵解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所有细胞中,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虽然糖酵解的部分反应可以在质体或叶绿体中进行,但不能完成全过程。
糖酵解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糖酵解的一些中间产物(如甘油醛-3-磷酸等)是合成其他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其终产物丙酮酸在生化上十分活跃,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不同的生化反应。
丙酮酸通过氨基化作用可生成丙氨酸。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会生成酒精或乳酸。
因此,糖酵解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其逆转反应,使糖异生作用成为可能。
同时,糖酵解中生成的ATP和NADH,可使生物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部分能量和还原力。
无氧呼吸高等植物无氧呼吸,包括了从己糖经糖酵解形成丙酮酸,随后进一步产生乙醇或乳酸的全过程。
植物在无氧条件下通常是发生酒精发酵(alcohol fermentation)。
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酒精发酵或乳酸发酵,实现了NAD+的再生,这就使糖酵解得以继续进行。
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子的大部分能量仍保存在丙酮酸、乳酸或乙醇分子中。
可见,发酵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是很低的,有机物质耗损大,而且发酵产物酒精和乳酸的累积,对细胞原生质有毒害作用。
因此,长期进行无氧呼吸的植物会受到伤害,甚至会死亡。
参与发酵作用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发酵作用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三羧酸循环葡萄糖经过糖酵解转化成丙酮酸。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
乙酰Co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循环或TCAC)彻底氧化成CO2,并释放能量。
整个反应都在细胞线粒体衬质(matrix)中进行。
丙酮酸进入TCA循环的意义和特点第一,丙酮酸经过TCA循环氧化生成3CO2,这个过程是靠被氧化底物分子中的氧和水分子中的氧来实现的。
该过程释放的CO2就是有氧呼吸产生CO2的来源,当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增高时,脱羧反应受抑制,呼吸速率下降。
第二,丙酮酸经过TCA循环有5步氧化反应脱下5对氢,其中4对氢用于还原NAD+,形成NADH+H+,另一对从琥珀酸脱下的氢,是将膜可溶性的泛醌(UQ)还原为UQH2,它们再经过呼吸链将H+和电子传给分子氧结合成水,同时发生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由琥珀酰CoA 形成琥珀酸时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1molATP。
这些ATP可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第三,TCA循环中虽然没有O2的参加,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经过呼吸链电子传递,使NAD+和FAD、UQ在线粒体中再生,该循环才可继续,否则TCA循环就会受阻。
第四,TCA循环的一些中间产物是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前体,如丙酮酸可以转变成丙氨酸,草酰乙酸可以转变成天冬氨酸等,然而,这些被抽走的中间产物必须得到补充,否则TCA循环就会停止运转。
这种补充反应称为TCA循环的回补机制(replemishing mechanism)。
研究表明,在糖酵解中形成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可不转变为丙酮酸,而是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草酰乙酸(OAA),草酰乙酸再被还原为苹果酸,苹果酸可经线粒体内膜上的二羧酸传递体与无机磷酸(Pi)进行交换进入线粒体衬质,可直接进入TCA 循环;苹果酸在衬质中,也可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脱羧形成丙酮酸,或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再进入TCA循环,可起到补充草酰乙酸和丙酮酸的作用。
实验证实,苹果酸比丙酮酸更容易进入线粒体,并参加TCA循环磷酸戊糖途径Racker (1954)、Gunsalus(1955)等人发现植物体内有氧呼吸代谢除EMP-TCA途径以外,还存在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又称已糖磷酸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HMP)。
意义:(1)该途径是一个不需要通过糖酵解,而对葡萄糖进行直接氧化的过程,生成的NADPH 也可能进入线粒体,通过氯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
(2)该途径中脱氢酶的辅酶不同于EMP-TCA循环中的NAD+,而是NADP+,也不生成ATP。
每氧化1molG6P可形成12mol的NADPH+H+,它是体内脂肪酸和固醇生物合成、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二氢叶酸还原成为四氢叶酸的还原剂。
(3)该途径的一些中间产物在生理活动中十分活跃,它们是许多重要有机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例如Ru5P等戊糖是合成核酸的原料;赤鲜糖-4-磷酸(E4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可以合成莽草酸,进而合成芳香族氨基酸,也可合成与植物生长、抗病性有关的生长素、木质素、绿原酸、咖啡酸等。
植物在感病或受伤情况下,该途径明显加强。
(4)该途径中的一些中间产物丙糖、丁糖、戊糖、已糖及庚糖的磷酸酯也是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的中间产物;因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可以联系起来,相互沟通。
乙醛酸循环油料种子萌发时,贮藏的脂肪会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经β-氧化分解为乙酰CoA,在乙醛酸体(glyoxysome)内生成琥珀酸、乙醛酸、苹果酸和草酰乙酸的酶促反应过程,称为乙醛酸循环(glyoxylic acid cycle. GAC)素有“脂肪呼吸”之称。
该途径中产生的琥珀酸可转化为糖。
在乙醛酸循环中,异柠檬酸裂解酶与苹果酸合成酶是GAC中两种特有的酶类。
该途径每循环一次向线粒体输送1mol琥珀酸,并参与TCA循环的部分反应转变为延胡索酸、苹果酸,然后进入细胞质,被氧化为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 carboxykinase)催化下脱羧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enolpruvate,PEP),PEP再通过糖酵解的逆转而转变为葡萄糖6-磷酸并形成蔗糖。
油料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细胞中出现许多乙醛酸体,贮藏脂肪首先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然后脂肪酸在乙醛酸体氧化分解为乙酰CoA,并通过乙醛酸循环转化为糖类,淀粉种子萌发时不发生乙醛酸循环。
可见,乙醛酸循环是富含脂肪的油料种子所特有的一种呼吸代谢途径。
Mettler和Beevers等在研究蓖麻种子萌发时脂肪向糖类的转化过程中,对上述乙醛酸循环转化为蔗糖的途径做了重要修改。
一是在乙醛酸体内乙醛酸与乙酰CoA结合所形成的苹果酸不发生脱氢,而是直接进入细胞质后再脱氢、逆着糖酵解途径转变为蔗糖。
二是在乙醛酸体和线粒体之间有“苹果酸穿梭”发生。
三是在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变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与谷氨酸进行转氨基反应,生成天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并同时透膜进入乙醛酸体,再次发生转氨基反应,所产生的谷氨酸透膜返回线粒体,而草酰乙酸,可继续参与乙醛酸循环。
通过“苹果酸穿梭”和转氨基反应解决了乙醛酸体内NAD+的再生和不断补充OAA途径问题,这对保证GAC的正常运转是至关重要的。
乙醇酸氧化途径乙醇酸氧化途径(glycolic acid oxidate pathway, GAP)是水稻根系特有的糖降解途径。
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关键酶—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 oxidase)。
水稻一直生活在供氧不足的淹水条件下,当根际土壤存在某些还原性物质时,水稻根中的部分乙酰CoA不进入TCA循环,而是形成乙酸,然后,乙酸在乙醇酸氧化酶及多种酶类催化下依次形成乙醇酸、乙醛酸、草酸和甲酸及CO2,并且每次氧化均形成H2O2,而H2O2又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催化下分解释放氧,可氧化水稻根系周围的各种还原性物质(如H2S、Fe2+等),从而抑制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对水稻根的毒害,以保证根系旺盛的生理机能,使水稻能在还原条件下的水田中正常生长发育。
由上可知,植物呼吸代谢途径具有多样性,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表现。
然而,植物体内存在着的多条化学途径并不是同等运行的。
随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的差异。
在正常情况下以及在幼嫩的部位,生长旺盛的组织中均是TCA途径占主要地位。
在缺氧条件下,植物体内丙酮酸有氧分解被抑制而积累,并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在衰老,感病、受旱、受伤的组织中,则戊糖磷酸途径加强。
富含脂肪的油料种子在吸水萌发过程中,则会通过乙醛酸循环将脂肪酸转变为糖。
水稻根系在淹水条件下则有乙醇酸氧化途径运行。
三、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是指发生在生物体细胞的线粒体内的一系列传递氢和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有别于体外的直接氧化。
电子传递链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实际上是NADH和UQH2的氧化脱氢的过程,但是NADH和UQH2的氢不是直接被大气中的氧所氧化,而是要经过电子传递链的传递,最后才能与氧结合生成水。
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又称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互相衔接传递氢(H++e)或电子到分子氧的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的总轨道。
呼吸传递体可分两大类:氢传递体与电子传递体。
氢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FAD)、UQ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