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对下一环节学习目标的校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环境描写
1.(课件出示词语)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唤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例子。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针对本课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渲染的紧张气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等特点,学生能学会用新颖的想象设置故事情节;学会用言简意赅的环境描写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1。预习提纲
(1)收集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英勇抗震救灾的例子,整理好后和同学交流感受。
朗读指导:
①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大雨。指名读.
②雨很大!很急!全班读。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感受到了洪水的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a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
b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3.每年我们国家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都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设计意图】
“一出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引用汶川大地震中优秀共产党员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情感道德教育,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4.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
5.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一起来的?
(2)重点读第3自然段,说说沈国华是怎么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又是如何帮助沈国华的.
可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眇理解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远万里采访抗日英雄事迹的国际主义精神.画记课文中能体现“亲情般的温暖”的句子,感受沈国华年纪虽小却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史沫特莱像母亲一样给予沈国华的关爱。
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b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
(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要求
1.结合深刻印象的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感悟沈国华的毅然选择以及为国献身的高尚行为。
四、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2.齐读课题。
3.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桥
2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1.学会写“咆、哮”等23个生字,会写等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快速默写课文。
3。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
a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3。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习作
2
笔尖流出的故事
1。能围绕所提供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能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故事情节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语文
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回顾,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结合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阅读教学
教学中,可以抓住环境描写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要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老支书在危机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冲上前”“揪出”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
4.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
穷人
2
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在柏林
1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口语
交际
1
请你支持我
1.能礼貌、诚恳地表达自理由。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所选的3篇文章都要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注意把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说”,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创编生活故事。“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总结、人物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形式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快乐读书吧”回忆读书经历及收获,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
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课件出示: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______”画出,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所画句子。(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老师指导:“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句子虽然简洁,却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大得就像水从天上泼下来,而且很急,急的就像水从天上倒下来。看来简洁的语言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b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四)总结
板书设计: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履行职责沈国华
(母爱)(抉择)
教授文化
深厚情谊
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小说人物形象”为主题,包含《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2)初读课文,自学课后要求的会写字,对会写字进行生字归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3)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4)用“_______”画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
2。说说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师相机板书:洪水)
请你们在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预设:这是一场可怕、凶猛、咆哮的洪水。
3。师:黎明时,一场灾难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了小村庄,让我们穿越时空,和村民一起去经历那个特殊的黎明。(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字词教学
本课8
个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进行教学.比如本课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里共出现5个口字旁的生字,分别是“咆”“哮"“嗓"“哑”“呻”,要结合“咆哮”“嗓子”“沙哑”“呻吟”4个词语进行学习,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利用语段学习词语“惊慌”“跌跌撞撞”“废话"“吞没”“猛然”,感受环境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拥戴”“搀扶"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利用偏旁相同的词语进行识记,比如“咆哮”“搀扶”“惊慌”.汉字的书写特别强调表音部分,如“哮”表示读音部分的是“孝”;“淌”中尚字头部分的书写变化.
二、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本课生字,正音。
课件出示:
咆哮嗓淌哑揪呻废
3.(课件出示词语)学习本课词语。
课件出示:
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搀扶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9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课文描述了小勤务兵沈国华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并在战斗中极力掩护她。史沫特莱想把沈国华带离边区根据地读书深造,被沈国华婉言谢绝了。沈国华后来牺牲在弹雨纷习的战场上。
本文通过生动的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2)突出显示课件中“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跌跌撞撞"这几个词语,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组成上的特点:偏旁相同。
(3)指导书写词语“咆哮”。
提示书写要领: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哮”字右边为“孝”,右边上面为“耂”,右边下面为“子”。它是口字旁,“口"在此处表示发出声响,“咆哮”形容声音巨大。
【设计意图】
3.抓住关键词的,学习环境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4.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5。理解、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快乐
读书
吧
1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1.了解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我们成长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2.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
12桥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本环节将识字和词语学习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从字到词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进行书写指导,既巩固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印象。
4。指名3名学生接龙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课件出示: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对下一环节学习目标的校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环境描写
1.(课件出示词语)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唤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例子。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针对本课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渲染的紧张气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等特点,学生能学会用新颖的想象设置故事情节;学会用言简意赅的环境描写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1。预习提纲
(1)收集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英勇抗震救灾的例子,整理好后和同学交流感受。
朗读指导:
①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大雨。指名读.
②雨很大!很急!全班读。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感受到了洪水的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a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
b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3.每年我们国家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都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设计意图】
“一出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引用汶川大地震中优秀共产党员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情感道德教育,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4.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
5.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一起来的?
(2)重点读第3自然段,说说沈国华是怎么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又是如何帮助沈国华的.
可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眇理解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远万里采访抗日英雄事迹的国际主义精神.画记课文中能体现“亲情般的温暖”的句子,感受沈国华年纪虽小却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史沫特莱像母亲一样给予沈国华的关爱。
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b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
(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要求
1.结合深刻印象的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感悟沈国华的毅然选择以及为国献身的高尚行为。
四、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2.齐读课题。
3.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桥
2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1.学会写“咆、哮”等23个生字,会写等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快速默写课文。
3。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
a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3。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习作
2
笔尖流出的故事
1。能围绕所提供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能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故事情节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语文
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回顾,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结合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阅读教学
教学中,可以抓住环境描写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要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老支书在危机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冲上前”“揪出”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
4.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
穷人
2
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在柏林
1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口语
交际
1
请你支持我
1.能礼貌、诚恳地表达自理由。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所选的3篇文章都要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注意把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说”,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创编生活故事。“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总结、人物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形式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快乐读书吧”回忆读书经历及收获,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
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课件出示: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______”画出,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所画句子。(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老师指导:“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句子虽然简洁,却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大得就像水从天上泼下来,而且很急,急的就像水从天上倒下来。看来简洁的语言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b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四)总结
板书设计: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履行职责沈国华
(母爱)(抉择)
教授文化
深厚情谊
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小说人物形象”为主题,包含《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2)初读课文,自学课后要求的会写字,对会写字进行生字归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3)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4)用“_______”画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
2。说说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师相机板书:洪水)
请你们在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预设:这是一场可怕、凶猛、咆哮的洪水。
3。师:黎明时,一场灾难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了小村庄,让我们穿越时空,和村民一起去经历那个特殊的黎明。(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字词教学
本课8
个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进行教学.比如本课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里共出现5个口字旁的生字,分别是“咆”“哮"“嗓"“哑”“呻”,要结合“咆哮”“嗓子”“沙哑”“呻吟”4个词语进行学习,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利用语段学习词语“惊慌”“跌跌撞撞”“废话"“吞没”“猛然”,感受环境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拥戴”“搀扶"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利用偏旁相同的词语进行识记,比如“咆哮”“搀扶”“惊慌”.汉字的书写特别强调表音部分,如“哮”表示读音部分的是“孝”;“淌”中尚字头部分的书写变化.
二、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本课生字,正音。
课件出示:
咆哮嗓淌哑揪呻废
3.(课件出示词语)学习本课词语。
课件出示:
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搀扶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9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课文描述了小勤务兵沈国华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并在战斗中极力掩护她。史沫特莱想把沈国华带离边区根据地读书深造,被沈国华婉言谢绝了。沈国华后来牺牲在弹雨纷习的战场上。
本文通过生动的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2)突出显示课件中“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跌跌撞撞"这几个词语,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组成上的特点:偏旁相同。
(3)指导书写词语“咆哮”。
提示书写要领: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哮”字右边为“孝”,右边上面为“耂”,右边下面为“子”。它是口字旁,“口"在此处表示发出声响,“咆哮”形容声音巨大。
【设计意图】
3.抓住关键词的,学习环境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4.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5。理解、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快乐
读书
吧
1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1.了解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我们成长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2.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
12桥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本环节将识字和词语学习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从字到词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进行书写指导,既巩固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印象。
4。指名3名学生接龙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课件出示: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