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文华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抚顺市文华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门去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1)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2)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3)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4)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1)(2)(4)
B、(1)(2)(3)
C、(2)(3)(4)
D、(1)(2)(3)(4)
参考答案:
A
2. 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参考答案:
C
A项B项与“1789年和1793年、1871年”相同;D项与1871年相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相同,故本题答案选C项。

【名师点睛】由“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结合所学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3. 在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与这一运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农业调整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参考答案:
B
【详解】据所学可知“蓝鹰运动”是《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后,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并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B正确;《紧急银行法》是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而颁布的,A错误;《农业调整法》是针对农业而颁布的,C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顾名思义是调整劳工关系而颁布的,D错误。

4.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说明朱选章废除宰相制度,故B项正确。

A属于加强地方管理措施;C不符合题意;D是三省六部制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废丞相
5.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参考答案:
A
本小农经济的特征。

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单位是一家一户,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农产品用途是自给自足。

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男耕女织的特点,小农经济下的农产品以自给自足为主,显然不是商品经济。

故本题选A。

6. 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其特征不包括()
A.以中、俄为中心 B.安全先行
C.互利协作 D.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参考答案:
A
7. 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是
A.丞相、奉常、卫尉
B.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尉
C.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卫尉、御史大夫、廷尉
参考答案:
C
考查秦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依据所学,秦代的时候,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权,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故应选C。

8.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2分)
(2)在图示二形成过程中,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选官的标准又是怎样变化的?(2分)
材料二: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是:“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1787年宪法为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是美国崛起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

(3)根据宪法相关内容,简要说明它是如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的?(4分)
(4)“最美妙的杰作”存在什么缺陷?(2分)
参考答案:
(1)朝代:秦朝、元朝
(2)制度:科举制取代原来的九品中正制。

标准:由原来的重门第、家世到重能力。

(3)第一,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联邦制高于各州,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第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三者独立平等,但又相互制约。

(4)缺陷: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

9. [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

”、“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②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10. 十九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A.鸦片战争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参考答案:
B
义和团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那个“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可知体现了反帝和爱国的思想,可知应是义和团运动。

11.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据题干中“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等信息可得出皇帝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而中书省的职能是决策,不具备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故B、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执行职能方面的阐释,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2. 当代中国最高地方行政制度──省制,开端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参考答案:
D
13.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哥窑瓷瓶
⑤珐琅彩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清朝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知识点。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选项:①丝织品,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出现;②景德年间瓷罐、④哥窑瓷瓶均出现于宋代;③唐三彩,是唐代著名的陶器;⑤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时期。

综上,应该以出现得“最晚”的为准。

据此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发展成就·陶瓷业的发展状况
14.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参考答案:
C
【详解】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工业结构”,工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比重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正
确;AB两项不属于工业结构变化,排除;轻工业的地位不占主导地位,并非轻工业地位下降,排除D。

15. 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 ( )
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可知体现了“密”这一特点。

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根本没有决策权,所以C、D两项错误。

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16. 隋唐以来,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
A.建立军功
B.科举考试
C.弃农经商
D.门第出身
参考答案:
B
据材料“隋唐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作用,故B项正确;以军功为选官依据,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弃农经商不可能“登天子堂”,故C项错误;门第出身的依据属于九品中正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作用出发,注意区分科举制与其它选官制度的不同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7. 《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
肥、粪种、一年再获。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独立发展
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意中指此时农业领域已经使用草灰做肥料,并懂得深耕、粪种,这种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做法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

A项是古代农业的特点,但与材料反映现象无关,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8. 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下列法律文献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是
①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②美国1787年宪法③法国1875年宪法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①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A
19. 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

“津唐铁路”的修建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胥铁路”。

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洋务运动开展,主要交通的建设,故“津唐铁路”的修建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故B正确。

“津唐铁路”不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故A排除。

“津唐铁路”的修建之前,中国民族工业已经产生,故C排
除。

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20. 2008年7月21日,陈水扁卸任后首度以“被告”身份出庭。

一位老伯伯从背后一记“无影脚”踹了阿扁的屁股,声称:“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

”这说明
A.“一国两制”已成为海峡两岸各界的共识
B.“台独”势力在台湾已经受到法律严惩
C.“台独”不得人心,受到人民唾弃
D.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三次合作
参考答案:
C

21.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C
22. 假设你是一位19世纪60年代通商口岸的投资商人,你的投资领域可能是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
业 D.高科技产业
参考答案:
B
23. 《说文解字》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狱
C.信仰
D.血缘
参考答案:
D
24.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下列关于其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C
25.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资本家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参考答案:
D
26. 下图是某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展示,据此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是
A.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B.美苏“冷战”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发展
C.不结盟运动支持欧共体、日本崛起
D.“冷战”时期已出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图片中美国和苏联相对,体现的是两国之间的冷战这一大背景,而中间的欧共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冲击两极格局的多种力量,所以图示体现的是冷战时期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故选D。

A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冷战时期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
27. 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卡梅伦首相可以()
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③呈请女士解散下院提前大选④呈请女王作出最终裁决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D
28.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个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适应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参考答案:
B
材料“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
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说明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企业组织管理活动的改革,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故B项正确。

工厂制度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生产组织形式,故A项错误;题干中垄断组织的形成与世界市场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D项错误。

29.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据此,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A.王族
B.功臣
C.将领
D.先代贵族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

故答案为A项。

功臣是分封对象,但不是主要的,排除B 项;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不是将领和先代贵族,排除C、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30. 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A.贸易是否具有自主权
B.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
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参考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材料二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元,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线”,-----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

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

启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

------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
册材料三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历,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

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1)结合材料一,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影响。

(6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4分)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分)
参考答案:
(1)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入超越来越严重。

(1分)原因:中国手工制造的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制造的产品竞争。

(1分)解决:在中国建立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1分)
(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分)中国产生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阶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一战后又衰落。

(或“短暂春天”)(2分)原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高额工业利润的刺激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6分)
(4)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主要障碍。

(4分)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充分发展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

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

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

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

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
不力。

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

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

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

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或“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或“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3)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稳定。

意义: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详解】(1)根据“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等内容可知宋代农村经济整体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生产力落后,农民贫困,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