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食为主,有什么吃什么,专用配合饲料生产不足 质量不高,缺乏优质(动物)蛋白质饲料,全价配合饲
料不足
• 我国畜牧业特点
猪、禽为主,羊为辅,牛少 农区为主,牧区为辅, 食粮为主,食草为辅 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养殖为辅
我国牧区家畜虽增长了约6倍,但牧区牧业总产值占全国 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6% ,肉类总产量不足全国肉类总产 量的5%,奶类总产量不足全国奶类总产量的10% ; 长期过度利用草原,使草原退化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1/3; 草原还将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才有可能解决 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动物食品的需求;
消费量
2010年中国 达到百姓营 养食谱标准
的人均
食品消费量
2001年美国 居民人均食
物供应量
2001年美国是我 国2010年人均食 物消费标准的倍
数
口粮
192.5
79.5
155
116.9
0.75
蔬菜
110.6
118.3
147
124.5
0.85
水果
18.31
38
113.4
2.98
食用植物油
6.3
9.2
摄入食 物
1982
城市居民 1992 2002
1982
农村居民 1992 2002
畜禽类 62
101
105
23
38
69
蛋及其 制品
16
29
33
4
9
20
水产品 22
44
45
7
19
24
100 80 60 40 20 0
1980 1990 2000 2005
1980-2005我国肉、蛋、奶总产量变化图
(单位:百万吨)
2002 179.72 112.88 33.53 8.10 1.73 23.54 6.97 7.10 7.82
2003 169.76 111.83 33.85 7.62 1.29 24.20 7.40 8.79 8.18
2004 165.08 113.17 33.46 6.49 1.15 22.62 7.00 9.23 7.82
基本结论
奶牛、水产最高 禽蛋较高 猪也不低 禽肉较低 羊牛很低
三、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1.农牧结合的途径/模式
农牧结合的形式取决于各地饲料资源和畜禽的特点。 畜禽的类型:
精料型: pig, chicken 粗料型: cattle, sheep 饲料资源:籽粒、秸秆、藤蔓、饼粕、植株鲜体--蛋白饲 料、能量饲料、维生素饲料、矿物质饲料。 生产方式: 散养 规模化舍饲 放牧 异地育肥。
2000-2004年中国居民人均每日热量供给量变化(单位:kcal/人年、g/人年)项目来自20002001
2002
2003
热量
2961.0
2945.5
2920.4
2940.2
脂肪
84.2
85.5
88.6
96.3
蛋白质
82.5
82.5
81.8
81.8
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g/标准人日)
中国 2548 93.1 6.9 69.0 83.9 16.1 38.1 62.2 37.8
标准 >2400 85 15 70-75 75-80 20-25 70 50-55 45-50
我国与美国居民每年人均食品消费量的对比
2003年我国 农村家庭人 均食品消费
量
2003年我国 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食品
等级 *** * * ** ** * *** ** ***
主要畜禽饲料转化率
猪 肉鸡 蛋鸡 奶牛 肉羊 肉牛 鱼
胴体料肉比
活体料肉 比
(饲料/产品)
能量转化率 (%)
4
5.6
4.6
2.6
3.5
5.8
3.6
3.7
10.4
0.8
0.8
17
2.1
9
15
2.6
2.5
蛋白质转 化率 (%)
14.4 24 22 28 5.4 7
的动物产品:肉、蛋、奶、皮革、药物等等;
使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产品转化为有用的农产品;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种植业提供动 力和有机肥料: 过腹还田,有机农业;
我国肉、蛋、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单位:公斤)
1980
1985
1990
1995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Clements 在1905年首先提出了ecotone(生态交错带) 术语,Odum在1971年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随后开展 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研究中,生态交错带的研究日 益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作为人类不合理活动产物的生态 脆弱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一、农牧结合的概念和意义 二、农牧结合的效率 三、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四、农牧交错带生态问题
一、农牧结合的概念与意义 1. 概念
农—作物生产 crop production;
牧—动物生产 animal production
农牧结合 :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 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和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 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也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二 者平衡协调发展。
10
26.7
2.67
食糖
1.3
9
71.6
7.95
肉类(猪牛羊肉)
15.0
23.7
28
121.5
4.34
家禽
3.2
9.2
47.8
蛋类
4.8
11.2
15
14.7
0.98
奶及奶制品
1.06
11
16
256.6
16.03
水产品
4.7
13.4
16
21.2
1.23
豆类
13
3.9
0.3
资料来源:①②来源于国家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摘要2004年》。③来源于 中国农业部,摘于2002年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④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http://.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是指农区与牧渔业相适应 的种植制度,即种植业的结构、产品、种植方式能 适应一定水平牧渔业的数量和种类。
农牧结合的纽带
• 饲料生产:
能够为畜牧禽鱼提供饲料的种植业生产,包括粮食类, 饲草类,副产品类。
• 我国饲料特点:
粮食为主,人畜共用,专用饲料种植不足,30-40%, 水稻作饲料
Changes of meat,egg and milk yield in China
Million Ton
肉类
12.05 28.57 61.25 76.50
蛋类
2.57 7.95 22.43 28.60
奶类
1.37 4.75 9.19 28.45
1980 1990 2000 2005
中国世界食物结构比较
147
15
10
157
48
28
28
17
19
食物质 量要求
2030年
所有食物质量达到国家强制标准,大部分加工食品达到行业标准。继续增加优质食物供给比重,
食物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食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基本得到改善,外部环境条件基本 不对食物构成污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
146
20
10
162
据报道,在我国年产4.8亿t左右的粮食中,每年约有22.2 %用作饲料,如果直接将部分粮食用地改种优良饲料作物,可 比种粮提高20%的营养体饲料量 。
例如,北方可以扩种粮——饲型玉米,玉米作配合饲料喂猪 ,玉米秸秆经青贮喂牛,比单一种粮可多产肉30% 。南方可 用一部分耕地种植甘蔗,其产量可超过100 t/hm2 。据FAO 推算,我国用6.6%的耕地种甘蔗,就能年产4 000万t肉。在 城郊区,推广粮-菜-草间作,可收鲜草3.75万kg/hm2 以上, 按20kg 鲜草(加1 kg精料)可换回1 kg奶汁,即可获1 800 kg/hm 2奶。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0-2004年我国居民人均每年食物消费量(单位:kg/人年)
年份 粮食 豆类 蔬菜 水果 油脂 食糖 肉类 蛋类 奶类
2000 193.79 112.98 29.47 7.29 1.43 20.39 7.23 4.45 6.07
2001 183.25 111.77 31.84 7.57 1.52 20.03 6.86 5.42 6.46
国内曾有人提倡“秸秆畜牧业”,因为,我国农业“三大秸 秆” (玉米秸秆、稻草和小麦秸)的总产量年产可达4.2亿t以上 ,但从我国农民对秸秆的实际利用习惯分析,可饲用量仅为 1.5亿-2.0亿t,由于其中的粗蛋白质可消化性差,基本上不能 被反刍动物消化利用;从物尽其用的角度出发,只能作为大家 畜的“维持用能量饲料” 。
• 饲料作物与其它作物轮作; • 发展饲料作物与其它作物多熟种植体系。
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将饲料生产纳入种植制度(多样化) 增加饲料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高产) 重视蛋白质饲料的生产(豆、棉、油) 重视青饲料作物的插种和间套复种(短期、青饲料),
专用青饲料种植 重视饲料粮食、饲料蔬菜兼用作物的种植(玉米、绿肥) 重视非耕地饲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草、树,沟、路、园)
肉类 20.52 7.75 21.96 10.97 25.14 11.34 23.65 11.29
禽蛋 5.22 1.20 6.84 2.05 7.25 2.41 9.74 3.22
水 产 7.26 1.10 7.08 1.64 7.69 2.13 9.20 3.36 品
说明:统计指标分别为“城镇居民家庭(或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 商品数量” 和“农村居民家庭(或农业家庭)平均每人主要商品消费量”。
影响农牧结合的基本因素
社会因素
地理生态环境因素
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风俗 宗教意识 社会平稳状况 人口密度状况
经济 因素
技术 因素
纬度因素 地形作用 气候作用 土壤作用 生物作用
Animals in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农区与牧区的比较优势与配合
四、农牧交错带的一些生态问题
我国提出食物消费三大阶段性目标及质量要求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单位:kg)
人均年 消费量
谷物
豆类
食用 植物油
蔬菜
水果
肉类
奶类
蛋类
水产品
2010年
152
13
10
149
40
29
18
15
17
食物质 量要求
2020年
大部分食物质量达到国家强制标准,优质食物供给大幅度增加,食物结构供需不平衡的 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有效控制各种食物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基本扭转食物资源 和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巩固和促进食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
不同畜禽的饲料转化效率
不同生产耕地生产率 1000兆卡/亩,公斤/亩
奶牛 肉牛 绵羊
猪
肉猪
蛋
小麦
豌豆
马铃 薯
能量 167 56 33 127 73 77 933 200 1600
蛋白 质
7.7
1.8
1.5
3.3
6.1
5.9 23.3 18.7 28.0
产值 525 228 154 365 365 230 300 250 600
1. 种植业为主,牧渔业为辅; 2. 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 3. 牧业结构与种植业产品衔接不合理,饲料以利用
种植业的副产品和粮食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 4. 规模生产与分散饲养并存。
二、农牧结合的效率
第一性生产决定第二性生产。 转化效率
• 饲料转化效率:不同畜禽的、系统整体的 • 单位耕地产出效率
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的角度分析,畜牧业发展所 需的饲草单靠农作物秸秆支撑显然是不行的,从国际上看发展 高效畜牧业所需的饲草体系没有哪一个国家是靠农作物秸秆来 支撑的。因此发展农区的饲草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2. 农牧结合的意义
农区畜牧业占全国畜牧业的主导地位。农牧结合是农区畜 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丰富程度,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
53
28
41
17
19
食物质 量要求
我国食物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手段 实现高效化、优质化和清洁化,食物生产要素结构与配置合理优化,食物质量安全能够 保证居民健康生活需求。
3.我国农牧结合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以农区为主,而在农区养殖业的肉类 总产量中猪肉约占3/4,其中家庭养猪业的贡献则又占 猪肉总产量的80%以上。猪肉在中国农村是仅次于粮 食的第二宗大商品。
饲料: 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蛋白饲料多元化; 发展粮饲、经饲兼用作物:谷物、薯类、豆类; 将饲料作物生产纳入种植制度:一元→二元→三元结构
• 充分利用各种土地发展饲料作物:田间隙地、草山 草坡、滩涂、庭院、四旁地(田、路、沟、塘旁) 等等;
世界 平均
美国
能量(Kcal) 总量 植物 动物
%% 2617 83.4 16.6
3653 63.6 36.4
蛋白质(g) 总量 植物 动物
%% 69.4 65.7 34.3
106.7 32.5 67.5
脂肪(g) 总量 植物 动物
%% 63.5 47.1 52.9
169.2 39.0 61.0
日本 2804 80.7 19.3 85.6 48.9 51.1 81.3 56.3 43.7
整理ppt农牧结合种植制度重视青饲料作物的插种和间套复种短期青饲料专用青饲料种植重视非耕地饲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草树沟路园整理ppt影响农牧结合的基本因素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风俗宗教意识社会平稳状况人口密度状况经济因素纬度因素地形作用气候作用土壤作用生物作用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地理生态环境因素整理pptanimalsperiurbanagriculture农区与牧区的比较优势与配合整理pptclements在1905年首先提出了ecotone生态交错带术语odum在1971年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料不足
• 我国畜牧业特点
猪、禽为主,羊为辅,牛少 农区为主,牧区为辅, 食粮为主,食草为辅 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养殖为辅
我国牧区家畜虽增长了约6倍,但牧区牧业总产值占全国 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6% ,肉类总产量不足全国肉类总产 量的5%,奶类总产量不足全国奶类总产量的10% ; 长期过度利用草原,使草原退化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1/3; 草原还将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才有可能解决 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动物食品的需求;
消费量
2010年中国 达到百姓营 养食谱标准
的人均
食品消费量
2001年美国 居民人均食
物供应量
2001年美国是我 国2010年人均食 物消费标准的倍
数
口粮
192.5
79.5
155
116.9
0.75
蔬菜
110.6
118.3
147
124.5
0.85
水果
18.31
38
113.4
2.98
食用植物油
6.3
9.2
摄入食 物
1982
城市居民 1992 2002
1982
农村居民 1992 2002
畜禽类 62
101
105
23
38
69
蛋及其 制品
16
29
33
4
9
20
水产品 22
44
45
7
19
24
100 80 60 40 20 0
1980 1990 2000 2005
1980-2005我国肉、蛋、奶总产量变化图
(单位:百万吨)
2002 179.72 112.88 33.53 8.10 1.73 23.54 6.97 7.10 7.82
2003 169.76 111.83 33.85 7.62 1.29 24.20 7.40 8.79 8.18
2004 165.08 113.17 33.46 6.49 1.15 22.62 7.00 9.23 7.82
基本结论
奶牛、水产最高 禽蛋较高 猪也不低 禽肉较低 羊牛很低
三、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1.农牧结合的途径/模式
农牧结合的形式取决于各地饲料资源和畜禽的特点。 畜禽的类型:
精料型: pig, chicken 粗料型: cattle, sheep 饲料资源:籽粒、秸秆、藤蔓、饼粕、植株鲜体--蛋白饲 料、能量饲料、维生素饲料、矿物质饲料。 生产方式: 散养 规模化舍饲 放牧 异地育肥。
2000-2004年中国居民人均每日热量供给量变化(单位:kcal/人年、g/人年)项目来自20002001
2002
2003
热量
2961.0
2945.5
2920.4
2940.2
脂肪
84.2
85.5
88.6
96.3
蛋白质
82.5
82.5
81.8
81.8
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g/标准人日)
中国 2548 93.1 6.9 69.0 83.9 16.1 38.1 62.2 37.8
标准 >2400 85 15 70-75 75-80 20-25 70 50-55 45-50
我国与美国居民每年人均食品消费量的对比
2003年我国 农村家庭人 均食品消费
量
2003年我国 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食品
等级 *** * * ** ** * *** ** ***
主要畜禽饲料转化率
猪 肉鸡 蛋鸡 奶牛 肉羊 肉牛 鱼
胴体料肉比
活体料肉 比
(饲料/产品)
能量转化率 (%)
4
5.6
4.6
2.6
3.5
5.8
3.6
3.7
10.4
0.8
0.8
17
2.1
9
15
2.6
2.5
蛋白质转 化率 (%)
14.4 24 22 28 5.4 7
的动物产品:肉、蛋、奶、皮革、药物等等;
使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产品转化为有用的农产品;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种植业提供动 力和有机肥料: 过腹还田,有机农业;
我国肉、蛋、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单位:公斤)
1980
1985
1990
1995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Clements 在1905年首先提出了ecotone(生态交错带) 术语,Odum在1971年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随后开展 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研究中,生态交错带的研究日 益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作为人类不合理活动产物的生态 脆弱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一、农牧结合的概念和意义 二、农牧结合的效率 三、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四、农牧交错带生态问题
一、农牧结合的概念与意义 1. 概念
农—作物生产 crop production;
牧—动物生产 animal production
农牧结合 :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 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和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 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也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二 者平衡协调发展。
10
26.7
2.67
食糖
1.3
9
71.6
7.95
肉类(猪牛羊肉)
15.0
23.7
28
121.5
4.34
家禽
3.2
9.2
47.8
蛋类
4.8
11.2
15
14.7
0.98
奶及奶制品
1.06
11
16
256.6
16.03
水产品
4.7
13.4
16
21.2
1.23
豆类
13
3.9
0.3
资料来源:①②来源于国家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摘要2004年》。③来源于 中国农业部,摘于2002年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④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http://.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是指农区与牧渔业相适应 的种植制度,即种植业的结构、产品、种植方式能 适应一定水平牧渔业的数量和种类。
农牧结合的纽带
• 饲料生产:
能够为畜牧禽鱼提供饲料的种植业生产,包括粮食类, 饲草类,副产品类。
• 我国饲料特点:
粮食为主,人畜共用,专用饲料种植不足,30-40%, 水稻作饲料
Changes of meat,egg and milk yield in China
Million Ton
肉类
12.05 28.57 61.25 76.50
蛋类
2.57 7.95 22.43 28.60
奶类
1.37 4.75 9.19 28.45
1980 1990 2000 2005
中国世界食物结构比较
147
15
10
157
48
28
28
17
19
食物质 量要求
2030年
所有食物质量达到国家强制标准,大部分加工食品达到行业标准。继续增加优质食物供给比重,
食物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食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基本得到改善,外部环境条件基本 不对食物构成污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
146
20
10
162
据报道,在我国年产4.8亿t左右的粮食中,每年约有22.2 %用作饲料,如果直接将部分粮食用地改种优良饲料作物,可 比种粮提高20%的营养体饲料量 。
例如,北方可以扩种粮——饲型玉米,玉米作配合饲料喂猪 ,玉米秸秆经青贮喂牛,比单一种粮可多产肉30% 。南方可 用一部分耕地种植甘蔗,其产量可超过100 t/hm2 。据FAO 推算,我国用6.6%的耕地种甘蔗,就能年产4 000万t肉。在 城郊区,推广粮-菜-草间作,可收鲜草3.75万kg/hm2 以上, 按20kg 鲜草(加1 kg精料)可换回1 kg奶汁,即可获1 800 kg/hm 2奶。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0-2004年我国居民人均每年食物消费量(单位:kg/人年)
年份 粮食 豆类 蔬菜 水果 油脂 食糖 肉类 蛋类 奶类
2000 193.79 112.98 29.47 7.29 1.43 20.39 7.23 4.45 6.07
2001 183.25 111.77 31.84 7.57 1.52 20.03 6.86 5.42 6.46
国内曾有人提倡“秸秆畜牧业”,因为,我国农业“三大秸 秆” (玉米秸秆、稻草和小麦秸)的总产量年产可达4.2亿t以上 ,但从我国农民对秸秆的实际利用习惯分析,可饲用量仅为 1.5亿-2.0亿t,由于其中的粗蛋白质可消化性差,基本上不能 被反刍动物消化利用;从物尽其用的角度出发,只能作为大家 畜的“维持用能量饲料” 。
• 饲料作物与其它作物轮作; • 发展饲料作物与其它作物多熟种植体系。
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将饲料生产纳入种植制度(多样化) 增加饲料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高产) 重视蛋白质饲料的生产(豆、棉、油) 重视青饲料作物的插种和间套复种(短期、青饲料),
专用青饲料种植 重视饲料粮食、饲料蔬菜兼用作物的种植(玉米、绿肥) 重视非耕地饲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草、树,沟、路、园)
肉类 20.52 7.75 21.96 10.97 25.14 11.34 23.65 11.29
禽蛋 5.22 1.20 6.84 2.05 7.25 2.41 9.74 3.22
水 产 7.26 1.10 7.08 1.64 7.69 2.13 9.20 3.36 品
说明:统计指标分别为“城镇居民家庭(或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 商品数量” 和“农村居民家庭(或农业家庭)平均每人主要商品消费量”。
影响农牧结合的基本因素
社会因素
地理生态环境因素
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风俗 宗教意识 社会平稳状况 人口密度状况
经济 因素
技术 因素
纬度因素 地形作用 气候作用 土壤作用 生物作用
Animals in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农区与牧区的比较优势与配合
四、农牧交错带的一些生态问题
我国提出食物消费三大阶段性目标及质量要求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单位:kg)
人均年 消费量
谷物
豆类
食用 植物油
蔬菜
水果
肉类
奶类
蛋类
水产品
2010年
152
13
10
149
40
29
18
15
17
食物质 量要求
2020年
大部分食物质量达到国家强制标准,优质食物供给大幅度增加,食物结构供需不平衡的 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有效控制各种食物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基本扭转食物资源 和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巩固和促进食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
不同畜禽的饲料转化效率
不同生产耕地生产率 1000兆卡/亩,公斤/亩
奶牛 肉牛 绵羊
猪
肉猪
蛋
小麦
豌豆
马铃 薯
能量 167 56 33 127 73 77 933 200 1600
蛋白 质
7.7
1.8
1.5
3.3
6.1
5.9 23.3 18.7 28.0
产值 525 228 154 365 365 230 300 250 600
1. 种植业为主,牧渔业为辅; 2. 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 3. 牧业结构与种植业产品衔接不合理,饲料以利用
种植业的副产品和粮食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 4. 规模生产与分散饲养并存。
二、农牧结合的效率
第一性生产决定第二性生产。 转化效率
• 饲料转化效率:不同畜禽的、系统整体的 • 单位耕地产出效率
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的角度分析,畜牧业发展所 需的饲草单靠农作物秸秆支撑显然是不行的,从国际上看发展 高效畜牧业所需的饲草体系没有哪一个国家是靠农作物秸秆来 支撑的。因此发展农区的饲草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2. 农牧结合的意义
农区畜牧业占全国畜牧业的主导地位。农牧结合是农区畜 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丰富程度,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
53
28
41
17
19
食物质 量要求
我国食物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手段 实现高效化、优质化和清洁化,食物生产要素结构与配置合理优化,食物质量安全能够 保证居民健康生活需求。
3.我国农牧结合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以农区为主,而在农区养殖业的肉类 总产量中猪肉约占3/4,其中家庭养猪业的贡献则又占 猪肉总产量的80%以上。猪肉在中国农村是仅次于粮 食的第二宗大商品。
饲料: 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蛋白饲料多元化; 发展粮饲、经饲兼用作物:谷物、薯类、豆类; 将饲料作物生产纳入种植制度:一元→二元→三元结构
• 充分利用各种土地发展饲料作物:田间隙地、草山 草坡、滩涂、庭院、四旁地(田、路、沟、塘旁) 等等;
世界 平均
美国
能量(Kcal) 总量 植物 动物
%% 2617 83.4 16.6
3653 63.6 36.4
蛋白质(g) 总量 植物 动物
%% 69.4 65.7 34.3
106.7 32.5 67.5
脂肪(g) 总量 植物 动物
%% 63.5 47.1 52.9
169.2 39.0 61.0
日本 2804 80.7 19.3 85.6 48.9 51.1 81.3 56.3 43.7
整理ppt农牧结合种植制度重视青饲料作物的插种和间套复种短期青饲料专用青饲料种植重视非耕地饲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草树沟路园整理ppt影响农牧结合的基本因素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风俗宗教意识社会平稳状况人口密度状况经济因素纬度因素地形作用气候作用土壤作用生物作用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地理生态环境因素整理pptanimalsperiurbanagriculture农区与牧区的比较优势与配合整理pptclements在1905年首先提出了ecotone生态交错带术语odum在1971年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