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政治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1.(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予以拘役处罚
B.校园欺凌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C.人民法院要公开审理校园欺凌案件,以示警戒
D.学校和家庭都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答案】D
2.(山东省威海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截止2018年2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部,修改法律127件次,做出法律解释9件。
这()
①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②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制定③说明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④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律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
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这是国家立法工作,表明法律由国家制定,这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④符合题意;题文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权,未体现最高决定权,①排除;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③错误。
故选A。
3.(山东省威海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体现出我国法律()
A.主要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实施刑罚处罚
C.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D.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作用这个知识点。
材料中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说明了我国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合法权益的,故D正确;A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对犯罪分子才实施刑罚处罚,故B错误;C 的说法是片面的,应坚持惩罚与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相结合;故选D。
4.(湖北省襄阳市初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其中,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则是
A.纪律
B.道德
C.法律
D.章程
【答案】C
5.(山东省济宁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A卷))2018年1月5日,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做出如下图扒阻车门的举动,她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
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并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罗某的行为警示我们
①要坚持正义标准,树立规则意识②行使公民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③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④应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文描述,罗某阻拦列车,破坏了社会秩序,既是不道德的,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是一般违法行为。
该行为带给我们的警示,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回答从该案例中,我们得到的教训,罗某的行为违背了多数人的利益,是非正义的、是缺乏规则意识的体现,损害了公共利益,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罗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不属于犯罪,③说法错误,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C。
6.(湖北省武汉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试题)阅读案例,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是
①为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李某将不履行合同的林某告上法庭
②胡某因商品质量问题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③万某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④张某因不服工商管理所的处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7.(湖北省武汉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试题)张某因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王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处以罚金。
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分别是
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答案】B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
张某违反交通规则,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属于行政违法;王某被处以罚金,罚金属于刑罚处罚中的附加刑,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所以排除ACD,正确答案选B。
8.(北京市2018年中考政治试题)2018年6月,北京市防汛抗早指挥部公布了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提醒市民:外出遇到暴雨时,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骑车人员在遇到道路积水时。
应下车推行,注意观察,绕开有水流漩涡的地方……根据提示,中学生外出遇到暴雨时应
①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警示标志②注意观察雨情,领导抗洪救灾
③检查公共设施,组织人员疏散④采取恰当措施,注意自身安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从中学生角度考查遭遇险情有对策。
作为中学生,外出遇到暴雨时应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意一些警示标志,采取恰当的措施,注意保护自身安全,①④观点正确;学生没有领导防洪救灾的责任,②观点错误;检查公共设施,组织人员疏散是有关工作人员的事情,③观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9.(河北省2018年中考文综(思想品德部分)试题)某地执勤民警发现驾驶员没有随车携带灭火器,依法对其开具处罚决定书。
此时,被罚驾驶员发现并指出警车同样没放置灭火器。
次日,当地交警支队发布“知错能改”通告,对警车驾驶员也依法进行了处罚。
以此事件作为论据,能够证明的观点是
①公民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执法者应成为守法的标杆④法律的权威只能靠警察维护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B
10.(湖北省随州市2018年中考政治试题)2018年1月5日,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强行阻止车门关闭,造成G1747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认定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论输”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并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对于罗某“拦高铁”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
A.是民事违法行为B.只是不道德行为
C.是刑事违法行为D.是行政违法行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文中罗某的行为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D观点正确;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触犯了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A观点错误;罗某的行为不仅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B观点错误;刑事违法行为也叫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该受到刑罚处罚,C观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D答案。
11.(湖南省娄底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这对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尊法、学法、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违法必究
③未成年人犯罪不受法律约束④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12.(湖北省孝感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2017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了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
此案的判决表明
A.未成年人违法要受到刑罚处罚
B.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C.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D.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必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文中校园暴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罚,表明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AD观点太绝对,是错误的,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违法不一定犯罪,只有犯罪才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处罚;B观点错误,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所以正确答案选C。
13.(湖北省咸宁市2018年中考政治试题)2018年5月,在咸宁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中,市纪委公布了一批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最后锒铛入狱的案例。
这些案例中领导干部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B.触犯了刑法
C.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
【答案】C
14.(陕西省2018年中考政治试卷)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开通了“我向省长说句话”栏目。
班长请同学们就“如何减负”提建议。
下面建议与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
A.小新:“老师可以设立作业超市,我们按需选择。
”
B.小莉:“学校应减少考试次数,不要公开学生排名。
”
C.小杰:“我们支持减负,享受快乐学习。
”
D.小勤:“政府应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禁止超前超纲补课。
”
【答案】C
【解析】学生减负是指:中小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需要减轻负担。
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在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学生也有选择性,A观点正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如果公开学生排名会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人格尊严,学校应该减少考试次数,改革评价机制,B观点正确;C观点不是提的建议,是对减负采取的态度,不合题意;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整治校外机构培训,正是立足于减轻学生校外负担,纠正培训机构存在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D观点正确,因为本题是从不相符的角度考查,所以选择C答案。
15.(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
我国曾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关爱育少年健康成长等九点倡议。
其中,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倡议,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学校保护B.社会保护
C.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
【答案】B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对未成年人设置了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学校保护,题文中国家在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倡议,属于社会保护,所以排除ACD,正确答案选B。
16.(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多选】法律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C.法律是社会成员最高的行为准则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ABD
17.(河北省2018年中考文综(思想品德部分)试题)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歌曲承载历史记忆,是了解一个时代历史的窗口;歌曲表达民族情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
对经典歌曲的理解和态度,体现着-个人的精神境界。
材料一:
(歌曲3)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起,气昂昂,跨过鴨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首歌曲的创作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并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根村料一,归纳三首歌曲体现的共同革命精神。
村料二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
但社会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一些人把国歌设置为手机铃声;一些人把国歌当成促销活动热闹曲。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有了法
律保障。
法律连线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第七条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
第八条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告……不得作为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等。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3)如果奏唱国歌时再有人嬉笑打闹,我们应该怎样做?由此体会国歌法与我们的关系,请加以说明。
材料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
这样一部经典歌曲却被一些人恶搞,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引起大多数观众的憤怒和斥责。
(4)“大多数观众”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哪些要求?
(5)据以上材料及问题,归纳当代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答案】(3)答案: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应该在奏国歌时严肃注视履行尊重国歌的义务。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
(4)答案: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祖国的社会主义道德;
(5)答案:法律途径:制裁违法行为的方式来培养民族精神;道德途径:通过宣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爱国风气培养民族精神。
1 8.(河北省2018年中考文综(思想品德部分)试题)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
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宣传图片。
法律连线
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材料二: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目前室内无烟环境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众诉求。
(1)据图一及“法律连线”得到的启示。
选取一个角度。
提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设想。
(2)据对图二的理解,谈谈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吸烟者应提高哪些道德素质。
(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解决公众诉求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1)法律角度:①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依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裁违法行为,保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③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应该去履行相应的义务。
(2)道德素质:尊重他人,遵规守德,珍爱生命,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
(3)答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二中礼让斑马线的司机,是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生命,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所以从尊重、生命、责任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此问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文中解决公众对室内无烟环境的诉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等,言之有理即可。
19.(河北省2018年中考文综(思想品德部分)试题)话说宪法,感悟法治。
材料一: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
相关链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第四项是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第七项是审议监察法(草案)。
材料二: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国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蒋伟
材料三:几年前,我进驻旭日村普法。
当时,村里乱象频现:基层选举被宗族势力渗透,拉票贿速、使用暴力解决纠纷时有发生。
我便从宣讲宪法开始……经过努力,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向辉
(1)用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安排。
(2)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回答权大还是法大,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推断旭日村发生变化的原因。
(4)概括上述材料及问题共同体现出的法治要求。
【答案】(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否则普通法律无效,宪法是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全国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2)观点:法大。
说明:因为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也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同时也为权力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
(3)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对法律的宣传阻止了贿选行为;法律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公平选举,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4)答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表明法律既规范了公民的行为,也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原因从村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等方面回答即可。
(4)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要求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一修改宪法,体现了科学立法;材料二中人民法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职权,体现了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材料三旭日村通过普法,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促使旭日村走上法治轨道,体现了全民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