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
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78例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
察组采用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疼痛状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2.3%(3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8%(28/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面护理在介入
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关键词】介入溶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全面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通常发病急,患者容易发生肢体缺血、坏死引发功能丧失、截肢等不良后果。

目前,主要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具
有为危险性,因此,要加强术中的护理。

本文探讨7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
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21年5月~2022年9月。

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患者78例,将其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8例,年龄51~75岁,平均(64.23~10.34)岁;对照
组患者男19例,女20例,年龄51~77岁,平均(66.45~10.73)岁;两组患者
均出现脉搏跳动异常等现象,人院的时间8h~15d,均采用超声检查,确诊为急
性肢体动脉栓塞。

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患
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即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根据患者
的需要提供服务。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模式,优势护理从患者开展介入溶栓
术治疗前就开始执行。

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护理:术前重点在于心理护理与患肢
护理,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比较弱,大部分老年人
面对手术存在极其恐惧的心理,甚至会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有些老年人认识到
病情的严重性,且医疗费用昂贵,心理负担较大,不愿意配合治疗工作。

护理人
员应针对上述情况给予心理支持,认真观察患者的神情。

主动与患者聊天。

让患
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向患者介绍治疗的方法,并利用成功案例激励患者,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当患者
疼痛难耐时,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加罗宁等止痛药治疗,缓解疼痛,避免出现动
脉痉挛现象。

观察患者疼痛情况,若发现患者的肢体末端存在发凉等情况时,则
需要给患者加盖棉被,做好保温工作。

若存在供血不足的现象,保温工作不可采
用热水浸泡等方式,若是采用热水浸泡、热水袋保温的方式,会加快组织的代谢,使病情发展更加严重。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在完成介入溶栓治疗术后,并发症护
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术后患者常因血管缝合或者是抗凝剂使用等原因造成出血
现象,为此,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术后的情况。

尽快判断
出患者是否会存在颅内出血的现象,若有前兆立刻向主治医生汇报。

对于渗血的
患者,需要采用沙袋进行局部压迫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补液、抗凝剂的
使用量,有效控制出血量:若是存在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此
类患者的疼痛程度会较为明显,为此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采用播放舒缓音乐、与患者聊天的方式来分散患
者的注意力,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造成压疮,一旦出现压疮,采用赛肤润
药膏涂抹。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保持头高脚低的姿势,目的是为
了预防栓子发生脱落,进入到心肺等器官当中,为此,要让患者处于头高脚低的
姿势。

完成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脑出血或心肌梗死等,尤其是患有高血压或者
糖尿病的患者,为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抗感染护理,定时监测
患者的脉搏、血压情况等。

出院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工作,如患肢功能的康复
训练。

定期按摩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在饮食上注意食用高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的事物,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严格控制药量,一旦出现异常现象,立马到医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及患者对
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治愈标准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其经B超检查
患者血管内部血流通畅,无障碍物,且可见明显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恢复正常;
有效:治疗后患者仍可见麻痹、发白等症状,且经B超检查,仍可见血管内部狭
窄现象,但可触及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显著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
改善,血管狭窄无好转,需行截肢处理。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
评定,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
检验与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2.3%(36/39),明显高于对
照组的71.8%(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
观察组3936(92.3)3(7.7)0(0.0)
0(0.0)
对照组3928(71.8)11(28.2
)
x2 5.572 5.572
P0.0180.018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
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
观察组39 6.0±0.9 2.0±0.4
对照组39 6.1±0.6 3.4±0.5
t0.57713.654
P0.2830.000
3讨论
介入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肢体缺血症状,降低患者
的截肢率与死亡率,但其转归较复杂,治疗后若照护不周,极易诱发出血、压疮
等并发症,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辅助治疗至关重要。

以往常规护理只
重视对患者的对症治疗及护理,虽然能够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但忽略了患者对
疾病及治疗的恐惧。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除了追求基本的生理健康外,开始同样追求心理与精神健康,全面护理服务模式的提出,是护理服务改革的重
要体现,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有研究表明,对患者在介入溶栓治
疗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尽快卸下心理防线,营造和谐护患关系,确
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术前心理护理、生理准备及患肢准备等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后续治疗,患肢准备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保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2.3%(3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采用常规护理进行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达不到理想目标,而使用全面护理干预后,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对患者的早日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林林,常晓峰.腹腔镜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7(04):703-704.
[2]买文洁.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J].西藏医药,2019,42(02):94-96.
[3]李华伟,张庆桥,徐浩,等.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18(03):148-151.
[4]摇高永霞.急诊介入联合溶栓救治急性肢体动脉血栓栓塞的护理体会[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44-1046.
[5]摇路柳,徐任菊,张琼,等.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腔内治疗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7):646-6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