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阅读及答案
《运河》阅读及答案
《运河》阅读及答案1
运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

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

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

海运多险,陆輓亦艰。

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③。

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

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

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

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

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

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

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

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

南北置闸三十八。

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

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

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

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

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

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

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
运河称会通河。

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会通河开逮:等到
B.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极:到达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徙:改道,转向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济:渡过
9.D(济:济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柜以蓄泉,门以泄涨作《师说》以贻之
10.D(D均为连词,来、用来,表目的。

A副词,这才,表时间上的承接/副词,竟然。

B介词,跟,同,与/介词,向。

C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1.B(②介绍汶河流向,④分析会通河北段无水可补的情况,⑤介绍水柜、陡门分布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

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
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

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12.C(原文意思应是:先流出三十里后,再汇合宁阳的泉水,流向济宁东边)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

(4分)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

(3分)(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3分)
13.(1)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

(4分。

注意“决”“东”“淤”“复”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的“于”“流泻”)
(2)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边,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的北面及寨子村。

(3分。

注意“出”“阴”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介词“于”)
(3)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

(3分。

注意“复”“浚”“会”等词语的翻译)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明成祖时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路陆路同时运输,依照元人的旧例,同时采用海运。

等到会通河开通,海运陆运才一起停止。

南边到达长江口,北边到达大通桥,漕运河道三千余里,总名叫做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令平江伯陈瑄监督转运,一方面仍然从海上转运,而另一方面则舟运从淮河然后进入黄河,到达阳武,陆路运输一百七十里直达卫辉,又在卫辉舟运,这就是所说的陆上海上同时运输。

海上运输有很多危险,陆上运输也很艰难。

永乐九年二月,朝廷于是
这才采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通会通河。

会通河,是元朝转漕运粮的故道。

元朝末年,已经废弃不用。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

从济宁到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导汶河、泗河之水流入其中。

泗河发源于泗水县陪尾山,四条泉水一起流出,向西流到兖州城东,汇合了沂河。

汶河有二条,小汶河发源于新泰宫山下。

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北面及寨子村。

全都到静丰镇合流一处,环绕到徂徕山南,而小汶河流来汇合。

经过宁阳北堈城,往西南流一百余里,到达汶上。

其支流叫做洸河,在堈城西南,流三十里,汇合宁阳诸泉水后,经过济宁东,与泗河汇合。

元朝初年,毕辅国开始在堈城左边汶水北建造斗状闸门,引导汶水流入洸河。

至元年间,又分流往北流入济水,从寿张到临清,经过漳、御流入大海。

南旺,被称做南北水流分流的水脊。

从左向南,距离济宁九十里,汇合了沂河、泗河以增加水流;从右向北,距离临清三百余里,没有其他水流,只依赖汶水。

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在东平的戴村筑坝,阻止汶水使它不流入洸河,而全部流到南旺。

并在南旺南北建置闸门三十八座。

又开掘新河,从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寿张的沙湾,以连接旧河。

这年秋天,宋礼回京,又请求疏通东平东边沙河的三里淤沙,筑拦河堰保护它,汇合马常泊的水流进会通河以济助漕运。

又在汶上、东平、济宁、沛县有湖泊的地方设立水柜、陡门。

在漕河西边的叫做水柜,东边的叫做陡门,水柜用来蓄积泉水,陡门在涨水时用来泄洪。

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

到永乐十四年,漕运河道得以确定。

《运河》阅读及答案2
“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

”我在吟诵沃尔科特诗句的同时,看到了运河上的帆。

帆是河的理想,船是河的语言。

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船在叙说。

那是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里。


只坐一人的木桶方舟到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艨艟大船,从绍兴脚划乌篷到西洋现代动力的犁海巨舰。

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一只古老而又特别的船上:牛拉船。

一头水牛在浅水的河沟里拉着串在一起的三条小船。

有牛拉的船吗?前所未见的景象。

有牛,何必用船呢?有船,何必用牛呢?我就想,那该是没有河的年代,船的梦只被牛背驮着。

有河的年代又怎么样呢?我看到船的聚会,舟的山垒。

那是嘉兴的网船会。

书载:“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

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那是京杭运河上的一次大堵航。

“1992年12月14日,运河嘉兴杨家浜航段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引发了运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堵航。

两天时间,北起江苏平望,西至浙江杭州,数十公里的航道上,二万多艘船被困其中,船与船首尾相接,严丝合缝……”
这是何等壮观的风景,这是何等惊人的场面!船太多了,河驮不起那么重的梦。

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

陆游的小舟。

公元1170年5月至10月间,陆游从山阴赴任夔州通判,由运河入长江,历时160多天,一路写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旅游散文《入蜀记》。

《入蜀记》载,陆游在大运河上的行程为40多天。

《入蜀记》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这160多天的水上行程写成了一段光照千秋的诗人之旅、文化之旅、华彩之旅,从此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散文风格。

多少年后,修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们啧啧称誉,说作者“叙述颇于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

”《入蜀记》让人们知道什么叫美文经典,什么叫大家巨构。

直到现在,人们还可在火爆一时的所谓“文化散文”里,读出从宋朝大运河里流来的一脉精魂。

我揣摸陆游当年的情怀。

经历过“铁马秋风”,经历过“热血柔肠”,诗人陆游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后,怀着“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的满腹牢骚登舟赴任。

然而,一见水流滔滔的千年古运河,便烦愁顿消、躁热全无了。

只觉得“凉爽如秋”、“月如昼,极凉。

”于是,诗人的情趣、诗人
的眼光就变成一篇篇锦绣文章,随小舟驶过,在江南洒下点点鳞光、一路浮金跃银了。

这是船写在河上的诗篇,这是河唱在船上的骊歌。

陆游让我们知道,河是歌唱着向前的,尽管也曾承载过忧伤和苦难。

河没有退路,船永远前行。

自古以来,有多少陆游这样的运河游子,在漫长的行程中,历经多少次运河的过坝过闸,完成多少次人生的过关过隘,达到多少次精神的蜕变和升华呢?
我看到了船文化博物馆里一个拉船过坝的模型,又由这个模型看到杭州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一艘壁立如帆的船,在许多人和许多牛的推拉奋力中艰难过坝。

雕像下刻三个大字:运河魂。

陆游和他的舟楫们,远去了。

幸好还有运河奔流,不舍昼夜;还有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以及雕像下还刻的三个大字:运河魂!
7.运河的两次大堵航有什么共同特点?联系下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

(2)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

9.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牛拉船”,各有什么深刻含意?(5分)
10.结合全文,说说文中“运河魂”三个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内涵。

(6分)
《运河》阅读及答案3
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种种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过历史的风蚀,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所保存的文化遗产已经很少了,有的文化遗产甚至已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避免进一步的开发建设所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

许多地方对当地的文化深有感情,许多当地的专家也颇有研究,问题在于各地还缺乏保护
的基本资料,最重要的是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

譬如,一谈到保护,人们往往就以为是要重新开凿运河,要重建漕运总署衙门等等。

这些都是很严重的误区。

有人提议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

大运河山东段据说提出要大规模投资重新开挖被湮没的古河道,重建分水工程,以重现昔日辉煌。

问题在于,大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农耕时代的“水上通衢”地位已让位于工业时代的铁路和公路。

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早已断流,水文地貌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整个北方的缺水已属不争的事实,何处能引水济运?当年运河的“水脊”南旺镇巨大的分水工程中,一个个提升水位的水闸、蓄水的水柜和宏大的分水龙王庙,如今均已湮没消亡,而且地形地貌也有了极大变化,现在已找不到这些水工建筑的遗址,残存的龙王庙也仅剩几座小庙,残破不堪,在风雨中飘摇。

另外,运河沿线原有的众多会馆、码头、市场早已破败孑存,有的已荡然无存,即使重新开凿,也不再可能重现昔日风光。

济宁市区内沿老运河把原有的老房子全部拆除,新建了一条苏州街,看似古色古香,却不见原来的历史踪迹。

扬州重视城市建设和运河沿线的整治,从20xx年以来,城市中的大运河沿岸整治一新,但沿岸的历史风貌,大运河沿岸十里长堤绿柳成荫的历史古河原真性风貌,重现尚需时日。

聊城也是这样,原来热闹繁华的运河码头沿线,只剩下一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馆前的大运河变成了城市公园里一条普通的河沟。

文物仍在,整体环境已变样,文物的运河文化价值,被无情地抹掉了。

与丰富的文物遗迹相比,大运河沿线已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商业性项目,希望依托运河遗产招商引资的项目更多,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运河沿线以人们的生活景观为主体的古镇、古村的数量、质量却令人担忧。

要想拍一张有特色的照片,还要东找西找。

再不采取措施加以调查、挖掘和分类保护,恐怕就太迟了。

大量历史村镇的遗产保护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还远没有引起各方的重视,毕竟,运河不只是一条简单的水道,离开了人们的传统
聚居,它的保护层次就不完善。

1.下列不属于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各地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和正确的保护理念。

B.恢复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重建当年的漕运总衙门。

C.投入资金重新开挖被湮没的运河古道,重建分水工程。

D.济宁市区内拆除原来的老房子,沿运河新建一条苏州街。

2.为什么不能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不属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A.大运河水上通道的地位现已被铁路和公路取代。

B.有些河段断流,水文地貌变化,无水补济运河。

C.当年作为运河“水脊”的南旺分水工程已被湮没。

D.运河沿线的会馆、码头、市场都早已不复存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的一些文化遗产经过风沙侵蚀已经造成了很大损失。

B.聊城的山陕会馆因环境的改变已失去了它原来据有的运河文化的价值。

C.运河沿线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许多商业项目建筑质量较差,有的已被破坏。

D.离开人们的传统聚居,运河就失去了保护,运河也就成了一条简单的水道。

答案
1.A
2.D
3.B
解析:
1.A(这是运河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不是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
2.D(这是“不能重现昔日风光”的原因,而不是不能建成“水上高速”的原因)
3.B(A“历史的风蚀”与“风沙侵蚀”的含意不同;C文中说的是一些商业项目建设破坏了运河沿线的文物遗迹;D“保护层次不完善”与“失去了保护”不同)
《运河》阅读及答案4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答。

(10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的人工河流。

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1794公里。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

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退,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小题1:大运河是中国的一个奇迹,请从两方面概括它的价值。

(4分)
小题2:2006年3月“两会”上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
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4分)(1)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2)运河申遗需要做哪些工作:
小题3:阅读链接材料,请你依据示例样式为“运河骑游节”拟写一个宣传语(不超过20字)(2分)
【材料链接】通州区近年为弘扬运河文化。

以大运河北起点为开端,向南依次建设了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和运河山水段四个景区,意向分别展现岛影、塔影、楼影和林影。

沿河建设60公里“运河绿道”,每年举办亲水绿道骑游节,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近距离欣赏了大运河的旖旎风光。

示例:骑车逛运河,生态游通州
参考答案:
小题1:要点:(1)从古至今连通全国南北的交通运输作用(2)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分,每小题2分。

小题2:要点:(1)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重要人类遗产;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

(2)恢复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保护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3:示例:①游百里运河,赏千年文化②塔影楼影看通州,岛影林影赏新城③运河绿道展雄风,通州新城创文明2分,句式整齐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这里从“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两大方面来阐述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

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即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和运河申遗需要做的工作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

《运河》阅读及答案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

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

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

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

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

《扬州画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

”“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

”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

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

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

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淼,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

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倘佯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
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

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

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那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们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所以瘦西湖在全国仍有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