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 刚 的语义参数模式和语义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词 刚 的语义参数模式和语义发展脉络 7020 20 *
胡 建 刚
提要 以时段为基点, 副词 刚 的语法意义可概括为 对动作或状态持续时段的主观认定趋短 , 这一语法意义决定
了它只能和 了1 共现, 不能和 了2 共现。


的语法意义通过前后参照、叙述参照、另时参照、状态参照 四种语义参数模式来具体实现, 每种模式在句法上又都具有各自的形式特征。

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 探讨
了 刚 各个
义项之间清晰的发展脉络, 建立
了 刚 的语义网络系统。

关键词 刚 ; 语义参数模式; 语义网络一 刚 的语法意义及其与

1、
了 2
的共现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
(第 5版 )对副词 刚 的语义解释有4项: 恰好。

表示勉强达到某种
程度; 仅仅。

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

用在复句里, 后面用 就 字呼应 , 表示两
件事情紧接。

这一观察是细致的, 但是不够准确; 是全面的, 但各义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一般认为第 3个义项是最主要的, 因此大多数讨论副词 刚 的文章也都着力于对这一义项进行分析 , 对
动作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之前 的 不久之前 的考察尤为着力。

例如 :
( 1)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曹禺 雷雨 )
( 2)刚到这里几个月, 对连队的情况已经掌握得差不多
了。

(转引自周小兵 1987)
( 3)刚在周家混
了两年, 孩子都安置好了, 就叫你 (指鲁妈 )连累下去了。

( 雷雨 )
( 4)家母刚过世三年, 所以家姐还不曾说到婚姻上来。

(转引自周小兵 1987)
三天 、 几个月 , 乃至 两年 、 三年 , 客观上都不能说短。

因此不少学者对这一义项的描述提出
了修正意见, 周小兵 ( 1987)就认为 刚 的语法意义应为
:动作或情况主观认定发生在不久之前 。

以上认识仍有不足之处, 这从刚和刚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刚才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和刚有时可以互换。

例如
:
( 5) a. 他刚来过。

b. 他刚才来过。

( 6) a. 小汪刚打了球。

b. 小汪刚才打了球。

二者的语义句法特征却并非完全一致。

王还( 1998)指出, 相对于刚对不久之前的主观认定
,
刚才是对不久之前的客观陈述。

所以
, 在例( 5) a中, 说话者通过刚所
要表达的应该是主观认定他来这一行为发生在说话时间的不久之前。

而在例
( 5) b中,
说话者通过刚才陈述的只是他来这一行为发生的客观时点。

综合以上观点
, 我们看到,
刚与刚才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两点
: 第一, 刚着眼于时段
,
刚才着眼于时点; 第二, 刚着重于主观认定,刚才着眼于客观陈述。

刚和刚才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强调时段, 后者强调时点。

而周小兵( 1987)对刚语法意义的概括仍是以时点为立足点, 没有体现其重在表现时段的语义特征, 这就导致它容易与真正以时点为立足点的刚才在语法意义上发生混淆。

为避免这种混淆, 突出刚的时段性特征, 我们把刚的语法意义
进一步概括为: 对动作或状态持续时段的主观认定趋短。

在句法形式上, 刚与刚才也并不完全一致
, 其互换可能性也是受限制的。

比较以下
几组例句。

( 7) a. 他刚做完作业。

b* 他刚才做完作业。

( 8) a. 他刚做完了作业。

b. 他刚才做完了作业。

( 9) a. * 他刚做完作业了。

b. 他刚才做完作业了。

刚与刚才只有在例
( 8) a、b可以互换, 而例( 7)、例( 9)的a与b 都不能互换。


和刚才在句法上的区别性分布特征见表
1。

表1
~ + VP + 完+ 名词~ + VP + 完+ 了1+ 名词~ + VP + 完+ 名词+ 了2 刚+ + -
刚才- + +

1还让我们注意到了刚和刚才之间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即二者和不同性质的了存在着不同的共现关系。

就这一问题
, 聂建军( 1998)指出: 刚和了
(助词)在一个单句中往往是冲突的, 不共存的。

可是从表1来看, 这一判断并不完全符合语言事实, 刚可以跟完成时态的助词了 1 共现。

例如
:( 10)白度领着元豹刚出了监狱大门, 一群记者和闲人便围了上来。

(王朔痴人)
( 11)他们刚走了一段路, 风来了, 雨也跟着来了, 大雨点子铜扣子一般大。

(浩然夏青苗
求师
)
真正不能与刚共现的是表示情况变化的语气词了
2。

比较下面例句
:
( 12) a我刚吃完饭。

b. 我刚吃完了饭。

c. * 我刚吃完饭了。

( 13) a我刚染头发。

b. 我刚染了头发。

c. * 我刚染头发了。

( 14) a小王刚结婚。

b. 小王刚结了婚。

c. * 小王刚结婚了。

( 15) a老王刚理发。

b. 老王刚理了发。

c. * 老王刚理发了。

为什么刚和了
1
、了
2
具有不同的共现可能呢? 这和它们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密切相关。

刚和了
1
共现
, 因为刚虽然是对一个状态持续时段的主观认定趋短
, 但是
并不必然表示处于这一时段的动作具有完成义
, 而了
1
表示完成义
,
刚和了
1
共现
,
语义上可以相互补充。

刚和了
2不共现, 则是因为: 第一, 刚吃完饭本身就是一种新情
况, 而语气词了2的语法意义也是表示新情况或者情况变化
, 两者语义重复, 根据语言经济原则, 或者说我刚吃完饭, 或者说我吃完饭了,
但没有必要说我刚吃完饭了。

第二,刚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的状态持续时段, 而当一种状态正在持续时, 一般认为它不会也不应该发生变化, 和语气词了 2 在语义上就产生了相互排斥的效应。

聂建军( 1998)从刚表示事情发生在不久之前, 推论出刚后的动作已经发生或完成了, 这一结论显然也站不住。

例如可以说: 我刚吃, 还没有吃完呢! 而且, 从句法结构层次上分析, 刚吃了只能够做这样的切分
: 刚/吃了, 这里的了是了
1
; 而不能做另一种
切分: 刚吃/了, 这里的了是了
2。

二刚的语义参数模式
时间副词刚表示对动作或状态持续时段的主观认定趋短的语法意义在句法中是如
何实现的呢? 首先, 刚既然表示一种时段意义
, 那么不管其时段多么短暂, 都必然会有一个
起点和终点。

如果把刚所表示的时段设为
T, 那么T 的起点, 就是受到刚修饰的动词
V1
所表示的时点, 我们称之为目的时点T1; T的终点, 就是跟V1相对的另外一个动作V2或者事
件所处的时点, 我们称之为参照时点T2。

这样, 时段T的意义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T = T 2-
T1
, 即T 时段的时长等于参照时点T 2减去目的时点T 1的时间差。

其次
, 由于参照时点T2
存在多种形式, 根据T2形式的不同, 时段T在实际语言中就会由不同的语义参数模式来加以
界定, 主要有前后参照、叙述参照、另时参照、状态参照四种模式类型。

第一, 前后参照模式: T= T2d- T1。

此时, 表示参照时点的T2为一个具体动作时间, 我们将其记为T2d。

T 的时段意义表现为前后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

例如:
( 16)辛楣等刚走, 忽然发出空袭警报, 鸿渐着急起来, 想坏运气是结了伴来的。

(钱钟书围城
)
( 17)张大民刚要发作, 嗓子突然一堵, 觉得再这样愁下去, 三民就要出人命了。

(刘恒贫
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 18)他刚起床, 唐家包车夫送来一个纸包, 昨天见过的, 上面没写字, 猜准是自己写给她
的信。

(钱钟书围城
)
( 19)我们在他刚懂事时就要告诉他: 这一辈子
, 直到永远永远, 决不跟那些坏东西妥
协! (张炜秋天的愤怒
)
例( 16)中V1是走, V2是发出空袭警报, 其T 时段为目的时点T 1 辛楣走到参照
时点T2d 发出空袭警报前后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

例( 17)中V1是要发作, V2是突然
一堵
, 其T 时段为目的时点T1 要发作到参照时点
T 2d
突然一堵之间的间隔时间。

其他
例句亦然。

忽然、突然进一步显示出前后两个动作衔接时间的短促。

以上例句中, 例( 16) - ( 18) T时段的参照时点和目的时点跟叙述时点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 而例( 19) T时段的参照时点和目的时点跟叙述时点不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 但由于它们T
时段的取值都是介于两个动作时点之间, 因而这两类句子都属于前后参照模式。

这类语义模式因为参照时点和目的时点都是动作的时点, 因此在句法形式上往往表现为
发生在同一个时间层面的两个动作动词在一句话中前后相继。

第二, 叙述参照模式: T= T2x- T1。

表示参照时点的T2为说话人的叙述时点。

叙述时点是说话者陈述句中所涉事件的时间。

叙述时点作参照时点是一个隐含时间, 我们将其记为T2x。

T的时段意义为刚所限定动作
的时点和说话者叙述时点之间的间隔时间。

例如:
( 20)教大兵裹了去, 刚逃出来。

(老舍骆驼祥子
)
( 21)王局长刚走, 老爷自己在陪着呢。

(曹禺雷雨
)
例( 20)中V1是逃出来, V2则是说话者本身的叙述行为, T 时段为目的时点T 1 逃
出来到参照时点
T 2x
叙述行为二者之间的间隔时间。

此类语义模式主要出现在对话体中。

参照时点T2x一般情况下处于隐含状态, 但有时也可以通过部分时间词在句法形式上加
以外化, 表示对这一时间的强调, 例如:
( 22)这会儿他刚赶来给老人家送葬。

(张承志黑骏马
)
( 23)现在他刚从六百里外的煤矿回来, 矿里罢了工, 他是煽动者之一。

(曹禺雷雨)
这会儿、现在所表示的正是
T2x。

第三, 另时参照模式: T= T2g- T1。

表示参照时点的T2为说话人对V1进行观察的时间, 我们称之为观察时点。

观察时点也
是一个隐含时间, 我们将其记为T2g。

T的时段意义为刚所限定动作的时点和说话者进行
观察的时点之间的间隔时间。

例如:
( 24)我跟他交手刚开始的时候, 就是十几年前那会儿, 我好比被困在一个有野物的大山里了。

(张炜秋天的愤怒
)
( 25)场子里老一点的工人都还记得丁贵甲刚来的时候的样子。

(汪曾祺羊舍一夕
)例( 24)中V1是开始, V 2则是说话者的观察, 其T 时段为目的时点T 1 开始到参照时点T2g 进行观察这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

例( 25)中V1是丁贵甲来
, V2则是说话者
的观察, 其T 时段为目的时点T1 丁贵甲来到参照时点
T 2g
进行观察之间的间隔时间。

在此类语义模式的刚字句中
, T 时段的目的时点T 1与参照时点T 2和句子的叙述时点
一般不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 即叙述时点为当前时间, 而目的时点和参照时点都为过去的时间, 而且参照时点T2往往也是隐含的, 因此我们将这一模式称为另时参照模式。

在句法形态上, 另时参照模式经常以时、的时候、那回/那次为形式
标记。

第四, 状态参照模式: T= T2z- T1。

这一模式中, 代表起点时间的V1常常是一个虚拟场景中的动作, 代表终点时间的V2则
是句中现实描述中的一种状态。

但在语义上, 虚拟场景中的V1发生后所产生的状态和句中
所描述的现实状态内涵却能基本一致, 二者以同义这一特征为基础在一句话中实现了共存。

由于V2表示一种现实状态, 我们将V2所代表的参照时点T2记为T2z。

T时段就是V1的动作时点和V1产生的状态持续时间之间的间隔。

这种语义类型我们称之为状态参照模式。

例如:( 26)他僵不吃的立起来, 随着她往北走, 还是找不到话说, 混身都有些发木, 像
刚被冻醒了似的。

(老舍骆驼祥子)
( 27)两个礼拜之后, 害群之马姗姗归巢, 面孔微黑, 胳膊稍细, 两眼炯炯有神, 就像刚从海
滨度假归来一样。

(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 28)可是那时你的生命像刚点燃的一簇火, 你的四肢都弹性十足。

(张承志北方的
河)例( 26)V1是被冻醒了, V2则是现实中的混身都有些发木
, 其T 时段为目的时点T1被冻醒了到参照时点
T 2z
混身都有些发木之间的间隔时间。


( 27) V1是从海滨度假归来
, V2则是现实中的面孔微黑, 胳膊稍细, 两眼炯炯有神, 其T 时段为目的时点T1 从海滨度假归来到参照时点
T2z面孔微黑, 胳膊稍细, 两眼炯炯有神之间的间隔时间。

在句法形态上, 状态参照模式常以像一样、似的等为形式标记。

在以上4类语义模式中, 表示时间长度的词语都可以在句中同现, 从而进一步在数量上界定T时段的具体长短, 例如:
( 16)辛楣等刚走没多久, 忽然发出空袭警报, 鸿渐着急起来, 想坏运气是结了伴来的。

( 20)教大兵裹了去, 刚逃出来半个月。

但当刚后动词为瞬间动词时
, 因为动作时间本身非常短暂, 所以不能和表示时间具体
长度的词语同现, 例如:( 17)* 张大民刚要发作没多久, 嗓子突然一堵, 觉得再这样愁下去,
三民就要出人命了。

( 29)* 话音刚落一会儿, 她就从树上纵身往下一跳, 裙子飞扬起来, 她轻盈地蹲落在草地上。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刚V通常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但也可在定语部分出现。

例如:
( 30)将刚上小学的女儿扔给了父母, 自己做学问去了。

(莫怀戚陪都旧事
)
( 31)我下了马, 把它绊好放开, 让它去啃刚冒芽的绿草尖。

(张承志黑骏马
)
例( 30)中刚上小学作女儿的定语, V 1是扔给了父母。

例( 31)中刚冒芽作绿
草尖的定语
, V1则是啃。


V
结构虽然在句中作定语, 但其语义参数模式仍属于以上
几种类型。

三刚的语义发展脉络
刚从刀冈声
, 最早为形容词, 说文解字注说
:
凡有力曰剛。

在论语、左传直至
战国策中
,
刚都还只有这一形容词的用法
, 有时也偶尔用作人名地名, 但没有副词的用
法。

现代汉语也仍然保留着刚的硬
; 坚强(跟柔相对
)
之意
(现代汉语词典)。

刚的副词用法是随着语言使用的发展假借产生的。

根据对语料的考察(见表2), 在三国演义中, 副词刚已经可以表示时间, 但还没有用来表示程度。

而在较后的红楼梦、骆驼祥子以及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副词刚出现了表示程度意义的用法, 不过使用频率一直极低,刚表示时段趋短的意义在使用频率上则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

因此, 不管是从纵向考察还是从横向比较, 我们都可以认为, 形容词刚被假借为副词后最初的义项应只是表示时间
, 而且这一义项始终是其主要义项; 刚的程度义是从时间义隐喻转化而来的
, 这中间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

表2
时间副词刚
程度副词刚
三国演义
6 0
红楼梦
193 2
骆驼祥子
54 0
雷雨
14 1
秋天的愤怒(张炜) 17 4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 20 0 副词刚的时段义不管是由句中先后两个动作的时点来界定, 还是由动作时点和说话者的叙述时点来界定, 其基本
特性都表现为在时间量上的主观趋短性。

这种趋短性发展的结果就是在后句中出现了副词就, 构成了刚V 1, 就V2 的句式, 强调前后动作在时点上的
日益趋近, 甚至几乎同时发生。

例如:
( 32)李贵脚不忍踩上去, 脚尖刚挨上, 就抬起来, 冷西军火了, 骂了起来。

(孙少山八百
米深处
)
( 33)你看, 它刚生下来就有本事穿过风雪跑到咱们家门口。

(张承志黑骏马
)

V1,

V2
是刚表示日益趋近语义的基本句式
, 它有四种变式: A. 刚一V1,

V2; B. 刚一V1, V2; C. 一V1, 就
V2; D. V1,

V 2。

例如:
( 34)刚一解放, 我妈跟的那个人就不见了。

(阿城棋王
)
( 35)高妈刚一转脸, 他奔了天桥, 足玩了一天。

(老舍骆驼祥子
)
( 36)结果他俩一进入谷口, 就被狼群包围。

(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
( 37)鸿渐俩从桂林回来了两天, 就收到汪处厚的帖子。

(钱钟书围城
)
一或就加入后
, V1时点和V 2时点之间的间隔长度更短暂, 甚至同时发生。

如例
( 34)中那个人不见0的时点跟/解放0的时点主观上可以理解为近乎重合
; 但如果不用/一0或/就0, 那么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就没那么紧凑。

例如:
( 34c)刚解放, 我妈跟的那个人不见了。

( 35c)高妈刚转脸, 他奔了天桥, 足玩了一天。

在有些句式中, / 就0还有成句作用, 不能省略, 省略以后句子不成立。

例如:
( 32c)* 李贵脚不忍踩上去, 脚尖刚挨上, ( )抬起来, 冷西军火了, 骂了起来。

( 33c)* 你看, 它刚生下来( )有本事穿过风雪跑到咱们家门口。

/刚0趋短甚至趋同的时间义具有向程度义转化的趋势。

吕叔湘在5中国文法要略6
( 1990)中指出: /其实程度的差别也就是数量的差别; 只要有测量的标准, 程度也可以用精确的数量来表示的, 例如温度。

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论, 程度的表达只能借用一部分数量词来活用, 另外应用一些限制词。

0
º也就是说, 认知领域内的数量域和程度域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数量概念进一步发展往往就会转化为程度概念。

这种可能性在/刚0的语义引申上得到体现。

/刚0在
由时间量上的趋短性进一步发展出前后时间趋近性的同时, 也发展出了程度意义上的趋近性、趋同性。

例如:
( 38)声音很小, 刚可以听到。

( 5现代汉语八百词6 )
( 39)我拾的这担柴草刚够您换瓶酒喝的。

(李杭育5沙灶遗风6 )
以上例句中, /刚0修饰的是助动词或者数量词, 表示其/所指程度0接近句中事件发生所需要的程度, 而且一般仅能达到事件所需要程度的下限条件。

此时, /刚0所修饰的V1在动
作性、时间性上都减弱了, 但在程度性上却得到了强化。

虽然作用于不同的语域, 但
二者在时间
上的先后关系、在语义上的一致性以及语义相通的可能性, 都足以证明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
度; 仅仅0的/刚0这一义项来源于表示/主观认定状态持续时段趋短0的/刚0。

基于这种语义
渊源关系, 我们将时间副词/刚0记为/刚10, 将由/刚10派生出的程度副词/刚0记为/
刚 20。

就如同 /刚 10因其时间量上主观日益趋短而产生/刚 (一 ) V1, 就 V20句式一样, 程度副词
/刚 20的主观判断趋近程度也有不断发展提高的趋势。

/刚 20的 /所指程度 0和句中事件发生的所需程度在量度上日益接近, 并最终达致二者吻合, 就产生了/刚 20的引申意义: /正好在那
一点上。

0( 5现代汉语八百词 6), 具体表现即为数量上的趋同。

例如:( 40)他们还太年轻, 刚十六岁多一点, , 。

(张承志 5黑骏马6 )
( 41)是的, 刚满二十五岁。

(张贤亮5绿化树 6 )
( 42)行李刚二十公斤, 没超过规定。

( 5现代汉语八百词6 )
根据以上/刚 10和/刚 20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 我们建立了副词/刚 0的语义网络系统,即表 3。

表 3
副词/刚 0 作用域 语义特征 语义发展
/刚 10 时间 + 主观, +趋短 时段趋短v 时点趋近
y y y y y
/刚 20 程度 + 主观, +趋同 程度趋近v 数量趋同
据此, 我们就可以把副词/刚0的 4个孤立的义项进一步归纳整理如下:
时间副词/刚 10: ¹表示动作发生后持续的时段主观趋短。

º 在 /刚 (一 ) V1, , , 就 V20 中, 表示两个动作时点无限趋近。

程度副词/刚 20: ¹表示程度勉强趋近; 仅仅。

º 表示数量正巧趋同; 恰好。

四 结语
本文从微观调查入手, 在共时层面分析了副词 /刚 0的意义参数模式类型, 概括了每一类语义模式的句法形式特点; 同时引进认知语法的概念隐喻理论, 以语言使用频率调查为基础,从历时的角度动态分析了 /刚0由数量概念发展为程度概念的机制, 探讨了/刚0
各义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建立
了 /刚 0的语义网络系统。

副词研究既要通过深入挖掘, 建立起单个副词的个类内在微观网络系统; 又要具有宏观视 野, 重视建立起具有共同语法特性的类别副词的外在宏观网络系统。

分别建立这两个层面的 网络系统, 将有利于推动汉语副词研究走向深入。

在建立副词 /刚0的语义网络系统的基础 上, 进一步开展对 /仅、只有、才、就0等与 /刚 0近似的副词的研究, 建立 /刚 0类副词的宏观语义、句法网络系统, 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