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胡笳十八拍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简介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
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曹操平定
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
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
版本。
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
苦心情。
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
是“文姬归汉”。
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
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
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汉族古琴曲,据说为蔡文姬并作,由18首歌曲女团的声乐套曲,由琴独唱。
“拍摄”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至“胡笳”之名,就是琴音聚润胡茄哀声之故。
整体表现了文
姬思乡、离子的心酸和志强怨气。
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为。
唐代琴家董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
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就是明代的《蓝朱珠新声》1597年刊本和《琴婉》1611年刊本中
与歌词配搭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二就是清初的《澄鉴堂琴谱》及
其后各五音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为,尤以《五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
有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zhǐ、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
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
的隐痛与悲怨。
本曲全段都有赖于一个“秋风”字,被翻拍成管子演奏,用管子弹奏时那种诗所旋律
优美的声音直直的透光人心,高则苍悠心酸,高则深邃伤感。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
的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十八段,五音并作机械设备歌曲十八首。
据郭沫若说道,突厥语表示“首”为“拍摄”,十八拍摄即为十八首之意。
又因该诗就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叫《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原就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进沦为两种相同的器乐曲,表示《小胡笳鸣》、《大胡笳鸣》。
前者即为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
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
现存的
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
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
音乐基本
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
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
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
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
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新传理性元雅》中曲意解题:
蔡琰,字文姬,邕之女也,愽学有才辩。
适河东卫仲道,亡无子宁于家。
兴平中,天
下丧乱,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痛邕无嗣,以金
璧赎之,重嫁陈留董祀。
遂追怀悲愤而作胡笳十八拍,翻琴以写怨,今其音调不传矣。
宜
昔人恨生不同时也,余特弄之九弦云。
《琴学丛书》中曲意/解题:
五知斋刻本,黄钟调紧五慢一各一徽,即徵调宫音。
《琴学尊闻》中曲意/解题:
紧五弦合无射为宫,三弦仲吕为徵,六弦清黄钟为商,四弦林锺为羽,二弦太簇七弦
清太簇为角,此徵调也,其慢一弦合南吕为变宫,不过与五弦相应耳,曲中多用变声,下
指宜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