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摘要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新世纪确立的一项宏伟任务,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
在当今网络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对其他学科的科学进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所以,必须探索和实践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 计算机专业背景与发展现状
1.1 计算机专业背景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率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到60年代末期计算机教育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
很长时间里,世界其它国家都是参考美国的教学体系完成本国的计算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曾参照美国提出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相对适应国情“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
教育部也启动了面向新世纪计算机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计划,批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分层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路。
1.2 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
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数学与电子学科的基础,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
而目前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现状: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既不能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又不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
从而导致: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计算机毕业生干的是其它行业,导致几年的学习用不上,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因此,高校应该和社会协调起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具备相当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对计算机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明显不足;职业生涯规划不成熟;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无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因此,从我国的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所以,有必要对计算机学科进一步进行专业分解,明确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必须全面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理由是:1)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达100多万,居世界第二位。
但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特别是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
我国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设创新的教育培养体系;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规模扩大了,同时更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推动着人才培养从学历到能力的转变,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
我国高教迈进“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宽阔的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按需聘用。
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反映出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缺陷,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建设需求。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
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有机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
3.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既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式”教学方式为主;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注重因材施教。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能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同时,提倡教学手段多元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
3.2 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或项目到高校,进行科学研究。
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
部分高校也迈出了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步伐,为培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
在教育引导上,提倡和鼓励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同时,让学生在科研中体会到教师的治学态度、治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才干和科研能力。
校园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它具有投入小、产出大、效果好等特点。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给予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发展了个人的爱好、特长,锻炼学生组织、协调等能力,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及大学生个性品格的发展。
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管理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
3.3 构建产学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利用产学合作的学校平台,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加速技术成果的
转化,拓展高校的研究空间,为学生增加接触企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业务上的跨越;另一方面,企业又可利用高校的平台,为自己定单培养可用人才,节省了人才培训资金。
通过产学结合,既培养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技能全面的综合人才,又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
高校要在开展正常教学科研活动之外,多方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曾志伟,王铁骊.我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80-85.
[2]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