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
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 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 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 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 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把民按其职业分为四种,即士(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即贾,做生意买卖的人),叫作“四民”。
现在由于佛道的兴起又有了和尚、道士,成为了“六民”。
古代只有一个儒教,现在又多了佛道,变为“三教”。
从事生产的人数没有增加,凭空增加了和尚和道士这两种“吃闲饭”的人,所以本题是从生产方面阐述了佛道的危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佛道
2.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
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 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
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故选A。
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和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都说明这些技术并没有被严格保密B错。
C、D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兵器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 具有强烈
的社会批判精神B. 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D.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
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A正确。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出现在19世纪中叶,它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不是封建社会,B 不正确;因为中国当时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C项不正确;《红楼梦》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代表,不能反映理性主义的内容,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近代文学代表,能反映人的解放的内容,D不正确。
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红楼梦》;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人间喜剧》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与掌握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
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产生了对现实的失望情绪,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批判现实主义。
此外,对浪漫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现代荒诞派文学也需要掌握。
学生要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在此,通过分析该时代的阶段特点即可
判断出该阶段内文学作品的特点。
4.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这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
A. 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
B. 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C. 注重写实的工笔风格
D. 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书画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是追求一种意境而非写实,即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注重意境就不会追求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注重意境而非雅俗共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注重意境而非写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5.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
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
A. 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 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 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指出传统产业存在的现象,并非表明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A项;B项说法内容笼统,不够明确,且观点绝对,排除;新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产生不一定以互联网为前提,排除C项。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影响
【名师点睛】
6.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 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 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 林则徐是主张学习两方的先进思想家
D. 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指林则徐仍然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就是说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仍然是维护清王朝的旧秩序。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7. 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这体现了陈独秀
A. 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
B. 认人权取决于智能
C. 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
D. 主张人性自由与解放
【答案】D
【解析】
天赋人权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材料没有体现天赋人权,排除A;“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作者主张摆脱束缚,获得自主自由,不盲从,故D符合题意,B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C,排斥。
8.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
B. 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君主可以不要”“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等可以判断,这段话中的“忠”字主要是强调国家的民族意识。
9.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上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C. 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机和的产物;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
分析选项,D 是他们的共性,故选D。
A项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B项明显错误;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的理论•特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特点
10.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
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南方谈话”
A. 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A项最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有提及,故排除;B项最早在1979年就有提出;D项邓小平理论是在党的十五大正式列入党章的,为1997年。
考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南方谈话
11.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
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 “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B. “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 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 “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先后有26个部、委,……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故A正确,排除。
当时“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故B正确,排除。
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错在“最主要”,当时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国防和科技实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故D正确,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
12. “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
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
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
”这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在恢复过程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 “一国两制”写入宪法后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 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双百方针精神
D. 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人们的抵制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从1977年开始,1980年”、“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不符和史实,此时期“一国两制”尚未提出,更谈不上写入宪法;C项
表述错误,是对邓丽君歌曲不受欢迎的片面理解;D项错误,题干材料无从体现“邓丽君是台独势力的代表”。
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表述客观,正确。
故本题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恢复和新时期文艺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
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
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答案】(1)特点: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
(2)不同: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
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
与传播。
(3)趋势:由民间发起到政府主导;由宗族慈善到福利国家;由无法到重视法律的规范与保
障。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追溯到战国时期”“分散在各个家族中”“许多大家族发展出
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
救济”等信息,可以从悠久的历史、民间的发起、帮扶的对象、宗族的特色、形式的多样、
内容的广泛等方面加以归纳。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涵
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对公民实行全
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等信息,可以从制订主体、立法保障、保障内容、
保障对象
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政治上,完成国家统一,建立近代政权。
经济上,两次工
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推动了福利国家
形成。
(3)结合材料一二,可从中西方社会保障不同处入手,比如:民间到官方;自发到法律保障;
保障内容、受益面不断扩大等。
14.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
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
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
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
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
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
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
……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
……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答案】(1)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6分,每点2分。
)
(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3)论证: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
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
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8分,每点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指出,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第二小问概括明清批判思潮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旧制度,而且还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回答:启蒙运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破);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立)。
(3)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论点“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题干已经给出,要求考生从材料二中找到论据,对比中西方的社会状况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名师点睛】对于文字材料题的解答,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
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价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
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但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所给的环境,千万不要自顾自地表演,而忽略了材料要求。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小尧舜”。
世宗时,承平日久,一些猛安谋克(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之民逐渐染上“骄纵奢侈”之风。
世宗“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自大定四年起下令以女真字译经史,陆续译出《贞观政要)《史记》、《西汉书》、《易》、《孟子》等多部古书,并下诏“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真字经史然后承袭”。
与此同时,世宗兴女真字学校,并选优秀生百人至京师,习作诗、策;至大定十三年,有二十七人科举及第,成为第一批女真学进士。
在对太子及诸王的教导中,世宗要求“无忘祖宗纯厚之风”,认为不通晓女真语“是忘本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金朝)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铁元,非偶然也。
”
——摘编自吴凤霞《金代兴学与教育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