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
周赛赛
(汉语言091 070911137)
摘要: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过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大阶段,在小说描写的四大阶段交叉历程中,方鸿渐的人生之柱在情感和经济地位上从逐渐破灭到彻底崩溃。
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渴望在内忧外患的国土之上有个立足之地,却一次次地失望,甚至到最后变得绝望。
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却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热情和力量,使得方鸿渐一次次被困于无奈现实中。
从失恋到失业再到婚变,逐渐地丧失了个人的精神信仰,总是不得不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爱情;婚姻;事业
绪论
钱钟书的《围城》是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故事描写的背景是兵戈之象显见的战争年代,也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在那纷纷扰扰的乱世之秋,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变时期,并随着买办文化和教育腐败的出现,每年留洋回国的学生,这么一群“新”知识分子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遇到了种种困扰。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在理想中不断撞得头破血流又无可奈何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当时对社会对人性有着强烈的感悟,因此在作品中对方鸿渐人物的刻画,可谓面面俱到,钱钟书高举着方鸿渐的恋爱、事业、婚姻三大旗帜,一路带领读者们进入到方鸿渐“理想建立-破灭-再建立-再破灭……”的悲剧循环中,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方鸿渐人生中那三座不可抵挡的“围城”。
方鸿渐,这个留洋归国的新式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现代文学人物集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他出生于江南一个封建乡绅家庭,父亲方豚翁是个迁腐守旧的封建遗老,“前清举人,在本乡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
”虽有“一乡之望”,却掩盖不了其家境的衰落,方鸿渐在这样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
却又在阴差阳错中,被周家送到国外“镀金”,接受“西方先进教育”。
所以,方鸿渐的品性中,固然有不可一世,志大才疏又懦弱无能的缺陷,然而方鸿渐也有受其家庭文化影响的老好人气质,他善良、富有人道主义,并且他很有想法,能在思想感悟上有有较高的感性认识,却也同时较为理性,能在看透世事万物背后之余,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然而,面对回国后的复杂的男女情爱、惨淡的就业前景以及世俗的婚姻生活时,方鸿渐的种种美好理想一度化为泡影。
一、方鸿渐的爱情“围城”
方鸿渐在回国途中与回到国内之后,撇开在三闾大学教授王先生家与范小姐的失败相亲而言,他曾先后接触并了解了四位当时时代的新年轻女性,有感性潮流的别人的未婚妻,有来自知识界高层的女博士,有共患难结连理的女知识青年,也有单纯美好“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面对感情,方鸿渐似乎每次总能把人看透,却又总有意识地把自己推入感情的漩涡,令自己迷失方向。
无论在爱他或不爱他的女人面前,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总十分复杂,来来去去,离离合合,他在这一“围城”中既有闯荡的欣喜,也有被“围困”的烦恼,他的理智往往无法控制自身的欲望,导致他一次次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在盲目的追求中一次次进退不得,困于爱情的“围城”。
第一位女子,是在留洋回国的船上,方鸿渐遇到了鲍小姐和苏文纨,性感诱人的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巾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对年轻又无恋爱经验的方鸿渐屡屡调情,而方鸿渐由于受到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就立刻被尽管充满心机却性感诱人的鲍小姐迷惑住了。
于是,他开始追求鲍小姐,跟鲍小姐俩人打情骂俏,带她去各种饭馆吃饭,俩人很快便“勾搭”在了一起,虽然“方鸿渐那时候心上怪鲍小姐行动不检,也觉兴奋”,一步步地就在鲍小姐的怂恿和自己无法控制的情欲驱动下与鲍小姐进了同一间卧舱……之后,感情单纯的方鸿渐痴痴地想对鲍小姐好时,鲍小姐并不领情,并时不时地讲起自己的未婚夫李医生,于是,方鸿渐是既委屈,又得不到排解,殊不知鲍小姐内心里早已对方鸿渐感到厌倦,“鲍小姐嚷头痛,要回船休息。
鸿渐一路上赔小心,鲍小姐只无精打采。
”后来到了岸上,他就被鲍小姐甩了,方鸿渐有种失落:“一向还自鸣得意,以为她有点看中自己,谁知道由她摆布玩弄了。
”很快他又反过来安慰自己,“反正自己没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的”。
可是,他实际上无法安慰自己。
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既想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又失望、愤恨无法解脱。
第二位女子,便是同样与方鸿渐在船上相遇的小说的“二号女主角”——苏文纨,苏文纨对方鸿渐一开始就有好感,方鸿渐也认为她是一个“又有才学又有头脑的女人”。
但苏文纨仗着家境还算殷实,自己学位又高人一等,常常孤芳自赏,又充满控制欲。
继船上帮方鸿渐打理“洗手帕,洗袜子,缝纽扣,都是太太对丈夫尽的小义务”之后,俩人靠了岸之后,倒也经常联系。
可是,在与苏小姐的交往中,方鸿渐始终感觉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为在方鸿渐的眼里,苏小姐不但有才学,而且很霸道,做事太有主见,平等相处且不说,好像事事都要依着她,这些都令方鸿渐难以接受,但他又觉得苏文纨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在一起不失面子。
可同时又认为自己和她就“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为一体”。
主动去苏文纨家拜访,倒不是因为心里有苏小姐,而是因为“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
甚至,在苏文纨一次次“挑拨生事”里,故意试图勾起方鸿渐和赵辛眉以及曹元郎的醋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方鸿渐却仍一次次“有意识”地被卷进去,甚至还与苏文纨在月下接吻,之后却又竟然“只求做得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无疾善终”,方鸿渐让自己陷入了矛盾,疏远苏小姐,自己耐不住寂寞,又碍于情面;若与她亲近,自己又不爱她。
第三位女子,是小说中唯一没有被作者罩上讽刺意味的唐晓芙,唐晓芙是苏文纨的表妹,二十岁左右,方鸿渐第一次在苏文纨家见到她,就觉得她“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在之后的交往中,俩人也是情趣相投,方鸿渐对她的追求也就变得主动、热烈、并且十分真诚,因此也似乎也赢得了唐小姐的回应。
在方渐眼里,唐晓芙是“摩登文明社会的那桩罕物”,她还没有被那个混浊污秽的社会所侵染,她活泼聪明、天真浪漫,是个纯情唯美的理想主义者。
在她面前,方鸿渐找到作为男人的全部尊严和快乐,因而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爱恋。
本来与唐晓芙的关系发展顺利,却因为苏文纨得不到方鸿渐的爱,知道他暗恋唐晓芙后,反而嫉妒生恨,便从中作梗,向唐晓芙揭露了方鸿渐的许多“错误的历史”,虽然唐晓芙并不在乎这些,却又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导致得两人最终凄凉地分了手。
但小说也暗示:即使方鸿渐能与唐晓芙结合,亦难走出其人性的“围城”,正如方鸿渐后来所说:“狗为着求水里的骨头影子,丧失了到嘴的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
”
二、方鸿渐的婚姻“围城”
方鸿渐在爱情道路上不断碰壁,甚至为了逃离感情世界的“围城”,方鸿渐在赵辛眉的阴差阳错的“帮助”下,毅然决定去内地三闾大学闯出一番事业天地,万万没想到的是,事
业没发达,倒反而成全了方鸿渐的婚姻。
方鸿渐的妻子,新青年知识分子一心渴望小家庭生活安然自足的小说女主角——孙柔嘉。
这就是方鸿渐归国后了解的第四位女性,俩人相识于一场饭局,为的是一同策划去三闾大学行程安排的方案。
所以,俩人之后也算“同甘共苦”,经历了一长串的旅途。
最重要的是,孙柔嘉对于方鸿渐来说,是个到后来直接左右其生活道路的重要人物。
作品一开头写她那样柔弱,天真,温顺,“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在船上却又偷听方鸿渐跟赵辛眉的谈话,一个寡言少语的女子,心机由此可见一斑。
在三闾大学与方鸿渐、赵辛眉共事的那些日子,经常找方帮忙,最终在造谣多事的陆子潇的添油加醋下终于“水到渠成”,孙柔嘉事后也承认确实是自己骗方鸿渐“不知道什么混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来信问----”,实际只是促成方鸿渐和自己在一起的计划罢了。
于是,方鸿渐自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逼落入煞费苦心、工于心计的孙柔嘉设计的“围城”,糊里糊涂地结了婚,进入了“金漆的鸟笼”。
被三闾大学校长伪学士高松年“驱逐”出去之后,俩人辗转回到了上海。
婚后,孙柔嘉与婆家多次发生矛盾,尽管不在同一屋檐下居住,却还是免不了物质用品与礼貌节数上的交道。
孙柔嘉不满于方鸿渐那封建大家庭的陈规陋习,忍受不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满腹牢骚。
慢慢就磨炼成了与婚前完全不同的另一副脾气面孔,变得专横、善妒、自私、刻薄,变着法子如何把握家政、制服方鸿渐。
而孙柔嘉的姑妈又认为“侄女儿配错了人,对鸿渐的能力和资格坦白地瞧不起。
鸿渐也每次见她一面,自卑心理就像战时物价又高涨一次。
”方鸿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气愤万分,更不愿意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跟孙柔嘉之间吵架不断,不是因为这,就是因为那儿,次数多了,共同走下去的感情也就淡了。
最后一次因为方鸿渐固执己见地因为所谓的“大义凌然”,辞掉了来之不易的工作,顺便丢了饭碗,自然遭到了一心只求小家庭安顿生活的孙的强烈不满和训斥,俩人发生激烈的争吵,加之一些阴差阳错的误会,他们的婚姻生活迅速破裂。
孙柔嘉离家出走,剩下孤独的方鸿渐一人……至此,他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婚姻“围城”,一步一步地走近了绝望。
-----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楮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
三、方鸿渐的事业“围城”
方鸿渐不仅在爱情、婚姻上被围困,在事业上同样陷入了围城。
从周先生的点金银行小职员到三闾大学的教授梦,再到后来任职于赵辛眉帮忙联系到的的新闻报社,但方鸿渐却总是一次次找到了新工作,又一次次丢掉了新工作。
这座“求职”围城让他对事业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首先,归国后,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方鸿渐也是“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
”可是,由于民国二十六年,这时祖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各行各业十分萧条,工作实在难求。
尽管方鸿渐有“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却并不真的能帮助方鸿渐在求职路上一帆风顺,反而总害他提心吊胆。
幸好,方鸿渐在准岳父的热心挽留下,感激地做了周经理点金银行里的一个挂名的小职员,然而又不幸的是,后来因为方鸿渐在感情上遭受的挫折与种种误会,无意中得罪了岳母周太太,因此银行小职员的下岗在所难免。
“失恋继以失业”的方鸿渐又在“情敌”赵辛楣阴差阳错的帮助下到三闾大学任教,企图在教授岗位上能有一番作为,忘却感情的烦恼。
所以他起初从上海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与一同赶往三闾大学受聘的同事们向着理想中的事业出发。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到处充斥着无聊、虚伪、自私,上下级、同事之间无不趋炎附势,勾心斗角。
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韩学愈、吝啬善用假道学的李梅亭、拍马屁成习惯的顾尔谦、惯于搬弄是非的陆子潇、还有灵魂卑琐虚伪不堪的汪处厚、爱耍阴谋的刘东方等等。
在这种遍
布人生陷阱、乌烟瘴气的生活氛围中,软弱的知识分子方鸿渐无法立足,彻底失望。
最终在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下,无力反抗,因为赵辛眉离开三闾大学是遗留下来的一本《共产主义论》,而被诬陷思想上有问题。
最终导致他又一次的失业。
“人好象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这是方鸿渐被迫离开三闾大学的人生感叹。
待和孙柔嘉回到上海后,四处找不到工作,因为不甘于在孙柔嘉姑妈的轻视下“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又不得不向远在重庆的老朋友赵辛眉援助,还好在赵辛眉的介绍下,终于能够在一家报馆工作。
好景不长,报馆为了言论激烈,收到恐吓信和租界当局的警告。
鸿渐为了一时义气,跟着与他还算相处得来的王先生一同辞了职,再次丢掉了为期不长的工作……报馆辞职后,方鸿渐又准备让赵辛楣为自己在重庆找工作,难怪赵辛楣说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方鸿渐总是守着理想过日子,在事业上一方面表现出对他人的依赖,一方面又表现出自立的愿望。
这样矛盾的、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冲突,就是让方鸿渐“找到工作---失去工作---复业---又失业---”的循环中。
结语
不难看出,方鸿渐无论在爱情、婚姻还是事业上,都摆脱不了失望与尴尬的人生困境:他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两颗相爱的心却在不断的误会中被扼杀;他积极寻找并努力工作,追求事业的成功,面对付错综复杂、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时却无能为力,在社会的竞争和排挤下一次次丢掉饭碗;他希望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在家庭的避风港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归宿,却与妻子在人生观念上的分歧导向的一次次争吵中走向婚姻的破裂。
爱情殿堂是“围城”,婚姻家庭是“围城”,职场岗位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其实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
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
”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3]陈子谦.论钱钟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4]田蕙兰.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