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杨建新 《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2016)
材料六:......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 民极少占有土地,无 地 的 佃 农约在80%以 上。......也 正 因 为 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正如 费孝通所论证:“当苗家农民经济势力 上 升 到 一 定 程 度,”“也 就 发 生 了 武 装 起义“......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 “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
(3)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 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 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 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 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 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12.63%
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少数民族地区 发展和繁荣;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得以实现;也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治 理、巩固边防等方面的贡献,对于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任新建《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2006)
材料三:......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 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 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有分裂的时候,但分裂的时间 是比较短的,而且分裂时各地方和民族政权也都努力争取统一。统 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也就是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 中国历史的主流。——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2017)
地区生产总值 三大产业结构 比例 人均生产总值 城乡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贫困人口数量
森林覆盖率
1958年 3.28亿元 55.9:1 9.9:24.2 176元 346元、116 (1978年) 119.3万人 (1982年) 1.5%
2017年 3453.93亿元 7.6:45.8:4 6.6 50917元 29472元、10738 元 23.9万人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从 历史解释角度把握其历史意义。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 就。 时空坐标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各族代表欢聚一堂
进一步丰 富和发展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巩固和发 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 主义民族 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况:
1.五大省级自治区:第一个:内蒙古自治 区、还有: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 个。
2.目的: ①直接: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根本: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么样? —— “数说”宁夏60年(摘编自新华网2018.9.15.)
(1)民族地域分布因素: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地域 分布格局。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 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 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在5000年的历 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 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2)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 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 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 来。
自治区
省一级
自治州 自治县(旗)
设立区市的市级 县一级
2.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论从史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 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 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 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 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 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 (2017.08.08)《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理论来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 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适合中国国情, 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 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依据图片和教材回答: 1.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这一主题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它是如何确立的,实行的原因有哪些? 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材料一: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
深化拓展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情况来说,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2)从民族组成来说,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 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 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 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 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 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 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 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李飞龙《“封建剥削”抑或“民族压迫”:近代民族地区农家致贫因素再讨论 ———以 苗疆为例》(2015)
(4)现实原因: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存在剥削、 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材料七: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 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 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 能放弃。 ——邓小平(1987年)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952 1954
1984
2001
十八大以来 (2012)
年份
《中华 人民共 和国民 族区域 自治制 度实施 纲要》
民族区域自 治被载入宪 法
பைடு நூலகம்
颁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 治法》
国家对内治理能力 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修改民族区 域自治法, 正式确立民 族区域自治 制度作为一 项基本政治 制度的地位, 扩大了民族 自治地方自 治机关的自 治权
(2)历史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 族都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团结、交往 和交融的历史传统;有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感。
材料四: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 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秦汉实 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设“属邦”,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 管理模式。......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凡设羁縻州、 府的地区,都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 贵族担任世袭都督、刺史,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元、明、清三代在一些民族地 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封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属民。......清朝还 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王公制度,在新疆地区实行 伯克制度,在景颇族地区实行“山官制度”,等等,切实巩固了边疆统一。历代 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历史渊源。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 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 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 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 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 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材料六:......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 民极少占有土地,无 地 的 佃 农约在80%以 上。......也 正 因 为 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正如 费孝通所论证:“当苗家农民经济势力 上 升 到 一 定 程 度,”“也 就 发 生 了 武 装 起义“......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 “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
(3)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 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 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 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 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 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12.63%
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少数民族地区 发展和繁荣;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得以实现;也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治 理、巩固边防等方面的贡献,对于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任新建《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2006)
材料三:......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 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 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有分裂的时候,但分裂的时间 是比较短的,而且分裂时各地方和民族政权也都努力争取统一。统 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也就是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 中国历史的主流。——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2017)
地区生产总值 三大产业结构 比例 人均生产总值 城乡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贫困人口数量
森林覆盖率
1958年 3.28亿元 55.9:1 9.9:24.2 176元 346元、116 (1978年) 119.3万人 (1982年) 1.5%
2017年 3453.93亿元 7.6:45.8:4 6.6 50917元 29472元、10738 元 23.9万人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从 历史解释角度把握其历史意义。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 就。 时空坐标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各族代表欢聚一堂
进一步丰 富和发展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巩固和发 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 主义民族 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况:
1.五大省级自治区:第一个:内蒙古自治 区、还有: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 个。
2.目的: ①直接: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根本: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么样? —— “数说”宁夏60年(摘编自新华网2018.9.15.)
(1)民族地域分布因素: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地域 分布格局。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 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 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在5000年的历 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 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2)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 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 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 来。
自治区
省一级
自治州 自治县(旗)
设立区市的市级 县一级
2.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论从史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 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 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 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 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 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 (2017.08.08)《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理论来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 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适合中国国情, 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 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依据图片和教材回答: 1.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这一主题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它是如何确立的,实行的原因有哪些? 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材料一: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
深化拓展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情况来说,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2)从民族组成来说,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 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 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 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 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 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 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 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李飞龙《“封建剥削”抑或“民族压迫”:近代民族地区农家致贫因素再讨论 ———以 苗疆为例》(2015)
(4)现实原因: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存在剥削、 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材料七: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 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 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 能放弃。 ——邓小平(1987年)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952 1954
1984
2001
十八大以来 (2012)
年份
《中华 人民共 和国民 族区域 自治制 度实施 纲要》
民族区域自 治被载入宪 法
பைடு நூலகம்
颁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 治法》
国家对内治理能力 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修改民族区 域自治法, 正式确立民 族区域自治 制度作为一 项基本政治 制度的地位, 扩大了民族 自治地方自 治机关的自 治权
(2)历史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 族都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团结、交往 和交融的历史传统;有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感。
材料四: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 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秦汉实 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设“属邦”,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 管理模式。......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凡设羁縻州、 府的地区,都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 贵族担任世袭都督、刺史,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元、明、清三代在一些民族地 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封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属民。......清朝还 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王公制度,在新疆地区实行 伯克制度,在景颇族地区实行“山官制度”,等等,切实巩固了边疆统一。历代 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历史渊源。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 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 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 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 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 族关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