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3 诉衷情 ▎长春版 (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
课题《诉衷情》第 1课时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感受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学习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
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个性化修改
一、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宋词是文学史上灿烂的瑰宝。

有些名句,
千古绝唱。

七年级时我们就学过几首词,领略了其中的韵味,下面我
出示几句,看看谁的记忆力好,能够将它补充完整:
出示:填空:
(1)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韶
华难留)
(2)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坚
贞不渝的爱情)
(3)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伤春惜
春)
(4)苏轼《江城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很好!同学们之所以记得是因为透过词句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内
心世界,或激昂,或缠绵,或感伤,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一同走
进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
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请学生说说对陆游的了解?
2、教师补充(出示作者简介)。

——陆游:
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1126年金兵攻破都城汴京,入城洗劫一空,
掳获钦宗,北宋灭亡。

)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之中,
中年入蜀抗金却屡遭贬黜。

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

(历时148
年的南宋自始至终都没摆脱外族入侵的阴影,因此恢复国土统一祖国成为那个
时代文学的主旋律,)
《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
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一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一遍,同学点评,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和节奏标注在书上。

预设:戍shù貂裘diāo qiú鬓bìn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3、同学再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生二读,读懂词的大意,要求:结合书下注解,同桌交流大意。

5、指名以陆游的口吻讲述词的大意。

消除词大意的理解障碍。

6、问:同学们在你了解词大意的同时,你感受到词人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师:有的同学能读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很好,但整首词每一句都流露出作者痛苦或自豪的心情吗?有没有一条情感的变化过程呢?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来探寻一番。

四、读读品品,理解词句
(一)、以首句为例,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词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师:大家自己散读一、二两句,揣摩一下看看怎样读。

预设:应该读出作者自豪喜悦的心情,情绪是慷慨激昂的。

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
预设:因为:
1、从注解中可以知道作者回想自己当年心怀报国的壮志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应该是很自豪的。

2、师问:词中有一个字,还可以流露出作者当年追求功名时的急切、自许、自信——觅
3、师引导学生对比“万里”与“匹马”想象(预设:身披铠甲,快马加鞭,风餐露宿,英勇豪迈)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时的英姿,体会出作者当时的慷慨激昂。

待学生对词人从军经历较为含糊时出示背景资料加以体验感知: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48岁的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kuí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职。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

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

他曾向王炎献计献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师小结: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当年心怀大志,投笔从戎,勃勃英姿奔赴抗敌前线的情景。

板书:自豪激动(二)、先抽取学生朗读,学生读不出效果时师示范读后齐读。

(三)、学生总结教师提示赏析诗词的方法:(出示课件)结合背景,了解词意:
抓住词语,把握形象;
发挥想象,感受情境;
诵读品味,体验情感。

(四)、借助以上方法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三四两句。

1、指明朗读。

预设:要读出伤感、悲凉。

2、师追问:你想读出作者怎样的内心?或你从刚才同学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回答:预设:
此句写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3、师追问:年老回想当年的从军经历以及目睹战袍为什么一定是伤感的?
生:预设:从注解中可知作者借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4、出示背景资料:
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

”置身金戈铁马之中,无奈这种一生追求的生活只过了8个月,陆游就被调离至成都任闲职。

5、发挥想象:作者当年心怀报国大志,慷慨激昂地奔赴前线,本想建功立业,无奈被调离任闲职,理想破灭,再目睹当年的战袍时词人会想些什么?
生交流后师板书:伤感、悲凉。

6、再读三四两句。

(五)、结合以上方法品读下片,说说读出了怎样的内心情感?带着情感读一读。

1、抽生读。

预设:应读出无奈与愤慨。

因为:预设:“未”表达了作者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 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2、为了理解“空”包含的愤慨之情,出示资料: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直把杭州当汴州)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宋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

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

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预设:“空”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要短促,读出内心的抑郁、悲愤。

3、板书:无奈、悲愤。

4、两组比赛齐读。

(六)读最后两句,请学生说说读出来怎样的内心?
预设:绝望、悲痛(并板书)
为什么要读出绝望悲痛的心情?
预设: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词人“沧
洲”指晚年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词人没料
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

不同形式地朗读。

(七)、纵观全词作者在词中倾吐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回想当年从军生活的自豪、激动,以及回到现实时的伤
感、悲凉、痛苦与绝望,最后回首自己的一生不禁绝望与悲痛。

总之倾吐的是爱国的激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八)、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
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之情。

五、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爱国的情怀,艰难的现
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读着这样的词句,很
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
预设:《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

小结:爱国情感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
作品中。

六、课堂练习:
下列对本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诉衷情”所诉的乃是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了壮志难酬
的慷慨与悲壮。

B、“当年万里觅封侯”两句,是作者对于抗敌情形的假设想象。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句说尽了内心抑郁之意与悲愤之情。

D、本词直抒胸臆,将往昔的积极有为与今日的衰老无为作对比,深沉
之中有激愤,抑郁之中有悲壮。

七、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必作:1、背默全词。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中任意一个场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及人物的心理、神情、动作等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选作:自选陆游的其他诗词品读或比较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说说两首词的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