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十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200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模 拟 试 卷(二十六)
Wanghui 徐晓静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亲爱的九年级同学,这段时间以来,你的许多方面在学校里得到了发展,请你将自己的

获,记录在这张试卷上吧!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很棒:学习自信,视野开阔,见解独特,想
象丰富……提起笔,行动起来吧,把你学习得到的快乐也传给老师……让我们一同分享学习
的快乐吧!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
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掇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
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
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
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1)给文章中加点字注音:脂.
粉 (1分) (2)选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1分)
(3) 按照音序检字法“缭”字应查 。

(1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是( )(2分) A .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
,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B .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
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 .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
,因而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D.充满魅力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效果相得益彰
....,使《梅兰芳》这部影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3.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找出其中两处,并说明如何改正。

(2分)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②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③我们要树立“如皋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

④我们要共同维护沈阳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4.下面各项中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1分)
A.老舍的《骆驼祥子》描绘了旧社会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生活。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C.《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

D.原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5.走近名著。

(4分)
读经典,学语文,首先在于读。

你读过《西游记》,一定知道“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孙悟空为是向谁借的芭蕉扇? 。

(1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三调芭蕉扇”的结果写出来。

(3分)
一调:
二调:
三调:
6.下面是一副“抗震救灾”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要求工对即可)。

(2分)上联:手拉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Array下联:
7.诗文填空。

(10分)
①西风烈,。

(毛泽东《忆秦娥》)
②,勿施于人。

(《论语》)
③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晴朗明丽景色的句子是:
须晴日,,。

④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谐音、双关表达两个人真挚情感的句子是:
,。

⑤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对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⑥赵师秀的《约客》中表达作者约客不至时的那种急切、无奈、恼怒心情的句子是:
,。

8. 对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

A.词中“绿肥红瘦”是点题之笔,是人情物态的高度深化。

B.这首词的写法别致,词人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而是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C.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不仅使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

D.成功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

9.综合探究。

(4分)
“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

某校要开展一个名为“绿色奥运照耀绿色梦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到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1)见证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是中国政府申奥时的庄严承诺。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北京为此做
出的努力,请你综合下面第一小组搜集到的两则材料,提取一条主要信息,写在材料二下面的空
白处。

(2分)
材料一:
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39.5万人。

同时,北京市的机动车也以每年约21.5万辆的速度增加,到2007年5月26日,突破300万辆,户均拥有0.68辆。

这些都给北京大气污染的治理增加了难度。

材料二:
(2)第二小组搜集的材料表明,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改善是多种原因促成
的。

请你从
面该组提供的部分材料中帮助他们概括出两个原因。

(2分)
国家环保总局与北京市政府牵头,联合周边的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省区
市及有关部门,主要在扬尘、机动车、工业和燃煤污染方面采取治理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奥
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自2000年开始,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以“羚羊车项目”(即以一辆绘有藏羚羊
的流动教学车为载体)的形式在北京及其周边开展环境教育,该项目旨在推动更多自发环保
行动的产生,以保障奥运会期间良好的环境。

(1)
(2)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0-14题。

(17分)
【甲】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避也。

(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
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

⑦全:保全。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3处)(3分)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避也
(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1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3分)
1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

(3分)
女孩从外面砍完了柴草回家,把柴草放在地上,她忘记了累,而是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

“奶奶,我求求爸爸,他会答应吗?”女孩对正在烧饭的奶奶说。

奶奶望着女孩许久,
叹了口气不说话。

母亲从地里收工回家,女孩看着母亲,问:“妈妈,你看这件事?”母亲皱了皱眉头,也望了一眼刚刚从树枝上飞走的小鸟,说:“过几天,等你爸爸过年回家再说吧。


A.冬天的夕阳落得早,但却绚丽得冷艳、凄楚。

女孩望着村口的路,天天望。

终于看到了父亲在夕阳的光晕中,如期地归来了。

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背着简易的旅行包,披着一身尘土与疲惫,女孩迟疑了,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父亲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吃饭时,谁也没有谈到学费的事,父亲的心情也比较好。

饭后,奶奶睡了,女孩用求救的目光看了一眼母亲,母亲在一边纳鞋底并没有说话,女孩只好鼓足勇气,对正在一边闷头吸烟的父亲说:“爸爸,我还想复读一年,我不可以放弃。


父亲的脸紧锁不展,他只是默默地吸烟。

女孩继续大胆地说:“你知道的,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此时,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父亲站起身,用眼睛瞪了她一眼,大家都不吭声了,只听见隔壁大院子里的邻居,喊孩子回家休息的声音。

父亲踱着步子,忽然停下步子说:“你还想读书?你怎么就不看看你妈妈头上的白发?”
女孩愣了一下,心如刀绞一般。

那天,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

日子是平静的,父亲和母亲一起下地,每天收工回来得比平时更晚,每天都显得精疲力竭。

女孩知道地里的活,永远做不完。

村子里的人们都从外面打工回来了,闲暇时互相串门儿聊天,每次见到女孩的父亲就说:“她都这么大了,应该出去挣钱了,反正她是女孩,迟早都是要嫁人的,还不如让她早点出去挣钱,帮帮你们。


家里的人每次听了,都沉默无言。

过了春节,眼看着父亲又要出门打工走了,学校就要开学,女孩越来越绝望。

就在离开学的前一天,母亲走进了女孩的房间,拿出装在包里的钱递给了她说:“你爸爸说了,女孩怎么了,女孩也和男孩一样,你就自己好好地努力吧!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你爸爸这几年身子骨还行,还能苦两年。


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

B. 窗外已经萌出苞蕾的杨柳枝条,在暮冬初春的阳光下摇曳着。

年初七的夜晚,女孩送走了南下的父亲,又踏上回校的路。

外面虽然下着小雨,却没有风,但寒气依然逼人,女孩的心中充满希望。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分)
16.梳理整个事件过程中女孩的情感变化过程。

(4分)
————鼓足勇气————绝望——
17.文中先后两次写了“姑娘”的“哭”,请说出其原因。

(2分)
第一次“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因为。

第二次“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因为。

18.文章大篇幅地正面写“女孩”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父亲同意其复读只是侧面的一笔带过,请你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

(3分)
19.文中划线A句和B句都属于写景,请你选择一处分析其主要作用。

(3分)
选句,主要作用是
20.有人认为文中村子人对“女孩”父亲说的话“她都这么大了……帮帮你们。

”是多余之笔,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出理由。

(2分)
21.文章一开头“……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

”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50字以内)(3分)
22.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获得的启示。

(3分)
为别人鼓掌
①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

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

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②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
,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

要做到这一点
...
别人的成绩。

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

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③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

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

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④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

当我们走向成功时,
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4.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这一点”具体指代什么?(连标点不超过13个字)(2分)
25.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从哪个角度论证的?(4分)
26.文末作者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
开除自己
潘台成
有一个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竟开除了自己3次。

第一次是在1993年,也就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离开了分配工作的原单位宁波市电信局。

第二次开除自己,是在外企,缘于他想创办一家网络服务公司。

第三次开除自己,是去创办网络信息公司并一举成名。

也许,你已经猜出来了,他就是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今日中国最负盛名的网络英雄。

用张朝阳自己的话说就是:开除自己,才能成功。

当“知足常乐”成为一些人生活信条的时候,开除自己,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确实,安于现状,也能暂时得到一些俗世的幸福,但我担心,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庸俗、卑琐与麻木。

甚至可以这样说,开除自己,是对智力与勇气的挑战。

想起了一个哲理小品:把青蛙放在锅里,然后,加上满满的一锅水,用小火慢慢地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渐渐地烫死。

而若把青蛙突然放进热水里,出于求生的本能,它却会竭尽全力地跳出来。

这个小品,可以有几种理解,但我认为,一个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人,和在锅里被慢慢加热的青蛙,又有何本质的区别?
若从字面上说,开除自己,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如果你是个见了毛毛虫也要打哆嗦的人,
那么,请开除自己的懦弱;如果你是一个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那么,请开除自己的自私;,……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开除自己的浅薄、浮躁、虚伪、狂妄——总之,你尽可能地开除自己的缺点好了,使自己不断地趋于完美,就像一棵善于删繁就简的树,惟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日后做一棵高大挺拔的栋梁之材。

所以说,把自己从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开除出来,再开除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你离成功的彼岸,肯定会越来越近的。

不管怎么说,开除自己,你都会在给人生提供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希望与机遇。

(摘自《黄金时代》)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8.文章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9.仿照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2分)
,。

三、写作能力(60分)
3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

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

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

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读完上则材料,请以“尽力而为”和“竭尽全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卷面清楚,书写工整奖励2分。

参考答案:
1.(1)zhī(2)“掇”改为“缀”(3)L
2.D
3. ①语序不当,“不仅……而且……”的内容要对调,可改为“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②搭配不当。

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或将“成功”改为“成败”。

③赘余,删去“投身”,或改为“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

4.C
5.(1)铁扇公主(2)第一次借的是一把假扇;第二次借的是一把真扇,但被牛魔王骗走;第三次借的真扇。

6.示例:心连心团结互助共建家园
7.略
8.D
9.(1)从2001年至2007年,尽管北京市常住人口和机动车增加较快(给大气污染的治理增加了难度),(1分)但北京市区达标天气的天数越来越多。

(1分)(2)一是由于六省、市、自治区联合,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理;二是由于民间环保团体积极宣传,让更多人具有环保意识。

(本题2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远来相视//子令吾去//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11. (1)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
1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
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1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

大意正确即可。

14.舍生取义
15.本文讲述了一个落榜的女孩向父亲争取复读,最终父亲同意她去复读的故事。

16.急切;犹豫,伤心;感动
17. 第一次是因为“女孩”一再向父亲恳求复读,遭到父亲的拒绝,女孩伤心绝望,内心痛苦而哭。

(意对即可)第二次是因为“女孩”复学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激动和对父亲及家人的感动(感激)之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

(意对即可)
18. 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详写了“女孩”争取复读的过程,突出表现了“女孩”认定目标不言放弃,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强烈心理(或对理想充满强烈的渴望之情)而父亲并不是文章的中心人物,故其态度的改变不是文章的重点,只能略写。

19. A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久盼父亲归来而不得的凄楚、焦急(急切)的心情,也暗示了“女孩”求学的艰难。

B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能够复学后,充满生机和能改变命运的希望。

20. 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①村中人的话集中体现出女孩生活在贫穷、落后、愚昧的环境中
②对比烘托作用,突出女孩父亲的开明与坚强。

③在此起到制造悬念作用,使文章跌宕生姿,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此题只判断而不分析理由不得分)
21. 答题要点:第一人称“我”,符合女孩想上学的心理,有对小鸟的自由与幸福的羡慕之意。

示例:小鸟能飞向蓝天,是多么自由与幸福呀!爸爸要是同意让我复读,再苦再累,也是充满希望和幸福快乐的。

22.围绕着珍惜现在的学生生活谈即可,具体略。

23. 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24. 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

25.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很可能会害人害己。

(或:从反面论证了调整心态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从反面论证。

26. ①别人的成功经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②别人的成功经历能正确指引我们,帮助我们。

③在走向成功时获得别人的喝彩。

27. 所以说,把自己从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开除出来,再开除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你离成功的彼岸,肯定会越来越近的。

28.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开除自己的缺点的好处。

29.句式、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30.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