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提高题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提高题检测试题
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批判性思维教育
钱颖一
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
不过,这不是全部。
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在网络时代,为了求新、求快,人们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甚至还会蜕化回儿童阶段。
这样很容易反刍负面内容,或是简单粗暴,或是刻薄抬杠,或是恶意诋毁,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如何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这就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简单说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第一,如何质疑。
即“会提问”,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第二,如何判断。
即“会解答”,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有能力(skillsets)和有心智(mindsets)。
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
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
在国内,讲授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少是逻辑学。
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也大多围绕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展开,也包括统计学内容。
与此相伴,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测试。
比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的“HEIghten 批判性思维测试题目”。
这套考题与GRE考题中的部分内容有类似之处,它们并不是考学科知识本身,而是测试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但批判性思维就仅止于此吗?显然不是。
批判性思维除了在能力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可称之为心智模式。
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探索思维“盲区”。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
有关“how”方面的问题,多属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取的。
而有关“what”和“why”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
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心理学家德韦克的畅销书《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描述了两种心智模式:“不变型心智模式”:固定思维和“成长型心智模式”:开放思维。
“成长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维方式就是: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这就不是“how”的范畴了,而是进入到“what”和“why”的范畴。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方面见长。
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how”的,但很少是关于“why”的。
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
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
不过,这不是全部。
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正如旅美学者徐贲所说:“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挡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为警觉。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独立思考的方法论,更体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捍卫。
网络时代,保持生而为人的自主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本文刊于《北京日报》,2019年9月16日(1)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求新、求快的需求,会让人们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甚至还会蜕化回儿童阶段。
这样必然会反刍负面内容,要么简单粗暴,要么刻薄抬杠,要么恶意诋毁,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B.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的方法,这主要是针对青年一代而言的。
C.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与此相伴,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是可以测试的。
D.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变得更为警觉从而去防止别人扭曲真相,阻挡别人说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提出观点,点明原因、意义,中间对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层次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证。
B.文章重点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尤其是“有能力”这个层次。
C.文章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观点。
D.文章中既有举例论证也有引用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意,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B.“如何思考”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而“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则是由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决定的。
C.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D.与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方面见长。
所以,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how”的,而非关于“why”的。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错(节选)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
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
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实验室,正像一个好的银行、好的公司、好的政府一样,动作应像一台计算机。
几乎一切事情都做得按部就班, 无懈可击,各种数字相加正好就是预期的答数。
日子就这么过去。
碰巧哪天幸运,于是哪个幸运的实验室里会有个人见下一个错误:用错了减震器,填错了一个空格,读数时小数点错了位,暖房温度低了一度半,一只老鼠溜出了箱子,或者无非看错了当天的日志。
不管是什么,当然结果出来的时候,明显出了纰漏,于是行动就此开始。
③错读本身并不是重大错误,但它开了条路。
下一步才是关键性的。
假使研究人员能够说:“可是即使如此,你看那结果! ”假使这样,那么新的发观(不论它是什么),就可以捕捉了。
要取得进展,就须在错误的基础上迈步。
④这可能是人类独有的天赋,甚或是我们的遗传密码中注定的。
其它生物看来都没有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的DNA链, 更肯定没有要它以必然犯错误作为行为准则的DNA 链。
⑤作为人类,我们最高明,最能眉飞色舞开动脑筋的时刻,是当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以上选择的那会儿。
有时候,同时有十条甚至二十条路可走,而除了一条之外,其余肯定是错的,这种富于选择的场合能把我们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
这过程就称为探索,而它是以人类难免出错为基点的。
假使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中心,仅能在该作出正确决定时有所反应,而不是有着一丛丛各不相同、轻信而且容易受骗的神经元,足以把我们引进死胡同,抛到树梢头, 带进末路,送上蓝天,转弯抹角,拐错弯儿, 要不是这样,我们只能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⑥比我们低等的动物就没有这种了不起的自由。
它们大多数都困于绝对不犯过失的境地。
猫当然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它就绝对不犯错误。
我还从没有见过一只举止笨拙、屡屡出错的猫。
狗有时不太稳当,偶尔会犯些可爱的小错,但那是模仿它们的主人才学来的。
鱼无论做什么都无懈可击。
⑦当我们越来越依靠更为复杂的计算机来处理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些。
我是说,应让计算机具有它们的头脑;让它们自行其是。
假使我们能够做到这点,能在事情的进展过程中皱皱眉头把头侧向一边,不去管它,那么人类和计算机类就前程无量了。
你们通常用的好些的计算机一瞬间所能完成的计算量,就要我们任何人用算尺拉上一辈子。
因此,现今轻易能够获得的、机器所造成的精确误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多大的机会。
因此我们将能着手解决一些最棘手的问题。
例如,现今生活的实际已经显然表明,全世界已是个单一的共同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我们全球规模的社会生活呢?作为工作设想,我们可以假定,所有正确的安排方式都行不通。
于是,为了向前推进,我们所需要的是一整套错误的选择,而且必须比我们任何人现在所能想出的少数错误做法,更为多样和有趣得多。
事实上我们需要一张无穷尽的选择单子,为
了把这张单子打印出来,我们必须让计算机自己运转,随机选择下一个步骤。
假使作出的是一个够大的错误,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登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清新的境界中感到震惊,准备从头迈步。
(1)第①段划线词语“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是个比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以下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常言“尝试和出错”中学习,更能说明学习的目的。
B.将实验室与银行等对比,说明科学实验应该有条不紊。
C.画线句意在说明在实验操作中,犯错误的多种可能性。
D.第②段以学习与实验为例,说明犯错误属于意外事件。
(3)下列对“犯错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有以犯错误为基础才能办成事。
B.犯错误可能是人独有的一种天赋。
C.面对多样选择场景人难免犯错误。
D.犯错误帮助人认识自我纠正错误。
(4)分析第⑤、⑥两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特点。
(5)第⑦段作者设想让计算机提供多样有趣的错误做法,帮助人类组织全球性的社会生活,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以网络为基础而生成的各种文艺新形态吞噬、解构经典文艺的现象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以消费为视角来审视互联网时代的当代文学不仅可以在传统文学的研究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还可为文艺研究者提供难以察觉的更高维度的理解层次。
在互联网媒介霸权的逻辑中,流量为上的理念始终是困囿着所有传播内容的首要问题。
即便是文学作品这样更加依赖内容取胜的文艺形式,同样需要流量的支撑来进一步提升传播效率、扩展传播范围,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不断涌现的文化产品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流量理念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基,而这也正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
当然,除了流量至上的理念之外,互联网的媒介霸权还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将一切元素都处理成为消费品的物化逻辑方式,当互联网以难以估量的海量数据淹没所有用户时,文学所带给受众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
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文学消费的方式与目的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第一,在消费方式上,由于文学文本的电子版本的普及和被接受,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堪与纸质文本相匹敌的阅读方式。
尽管有学者认为“纸质阅读却并未因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面萎缩,而是在经历了一段发展困境后涅槃重生”,但纸质文本开始走向衰落却是难以争辩的事实,也正是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些数字化变革,文学消费的成本几乎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因此文学消费的欲望也就被大大增强。
互联网所带来的移动支付也从侧面加剧了文学消费心理的变革,传统的支付方式多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的,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移动支付的短暂思考时间决定了其更多是在想象的瞬间便已无意识完成了支付
行为,这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也更具隐蔽性。
第二,在消费目的上,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已经超出了满足个人审美趣味的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审美已经在受众需求中居于次要地位。
受众在关涉人生、世界、内心、命运等深层次问题上的耐心和追求正在日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娱乐的狂热追逐,而后者显然对受众的文化水准要求更低,也更易获得关注和流量。
互联网媒介在改变了文学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消费化处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文学为母体的文化资源的衰微和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泛滥。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使得严肃文学式微并进而导致文学资源走向衰减。
在当代文学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中,身依写作、日常呓语抑或是对于某些奇诡题材的狂热追捧使得能够触及生命与灵魂的严肃文学日渐式微,这最终导致了当代文学严重的同质化与娱乐化倾向。
不仅如此,当代文学的同质化和娱乐化倾向还在某种程度上令文学创作成为剽窃者的文字游戏。
其次,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滥觞。
这种阐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
”互联网时代的强制阐释更多地指向了迎合受众心理欲望和视觉需求的唯利是图,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受众,完成消费。
(摘编自王传岭《论互联网时代当代文学消费范式的转向》)(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这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
B.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的欲望大大增强,因为文学消费的成本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
C.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对于娱乐的狂热追逐正日渐取代读者在关涉人生、世界、内心、命运等深层次问题上的耐心和追求。
D.互联网背景下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已经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媒介霸权对于文学消费的影响,由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所形成的消费方式与目的的变化,以及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变迁。
B.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媒介霸权:流量为上的理念,将一切元素都处理成为消费品的物化逻辑方式。
前者是主要体现。
C.文章论述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闻释的泛滥与严肃文学对文学本直的坚守,成为互联网媒介对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进行消费化处理的主要表现。
D.本文在论述移动支付加剧了文学消费心理的变革时,将传统支付方式与移动支付进行比较,使说理更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图书网站上,电子版《白鹿原》的价格仅为六元,相比于纸质版本动辄几十元的“高价”,电子图书的消费门槛的确要低很多,可见,将文学作品与网络结合,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问题。
B.2017年第11届作家榜中,尽管余华等作家凭借《活着》入选榜单,但是与网络作家作品相比,消费状况仍难望其项背。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使得严肃文学式微的表现。
C.近几年网络文学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热门作品纷纷被指抄袭,但仍难阻止它们成为攫取巨额经济效益的商业利器,这是当代文学的同质化和娱乐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令文学创作成为剽窃者的文字游戏的表现。
D.由《西游记》改编的电影《大闹天竺》《西游伏妖篇》等要么过于强调孙悟空的爱情纠葛,要么完全戏谑神圣且艰难的取经之途,是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表现。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
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
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
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
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
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载体,经学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尽管可以从文史哲角度研究经学,但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道咸以后,清朝社会政治系统已开始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不足以因应困局。
虽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譬如在与西洋交涉中,曾国藩所一贯主张的“以诚待人”其实并未真正得到遵守。
许多中西交涉最终只能以战争形式解决,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不只是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是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如孙诒让、廖平、康有为、章太炎(后期)、唐文治、梁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