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相长“教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相长“教中学”
概要:探寻提出“教中学”这一学习方式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为想开展这一学习方式的研究同行们提供相关的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更是希望给一直彷徨在课程改革前进途中的同行者带来另一层面的思考。

在这里,“教中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教同伴或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一方面给同伴以帮助,另一方面则在教别人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重建自己新知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基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所得、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去通过对同伴尝试实施教学,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去巩固知识、探寻拓展。

在“教”的过程中应用并完善知识,可让学生从中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认同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核心思想是:以“教”促学、以“教”代练。

它在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解决困扰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种新导向
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关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就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探究式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交互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对学生知识的初始建构也大都能关注知识探究形成的过程,而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传授。

然而,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同样面临一个困惑:课堂上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在同一时空内让优生尽展其能,让那些学困生不再成为“被教师遗忘的群体”,真正能使他们尽己所能且有尊严地参与到学习学习中去?再者,在新知的巩固、建构方面,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最终也大都仅仅局限于习题的训练,且更多地是通过题海似的习题反复练习加以保证。

学生的课业负担未能真正得以减轻,且更为可怕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往往在无休止的重复练习中荡然无存。

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教学改革实践者,就有必要思考、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加以解决!
“教中学”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提出来的。

课堂上,教师新授之余,在学生初始建构新知识后,让他们利用以往小结巩固的时间全面开展互教活
动,要求学生对同伴实施教学或与同伴分享自己学习探究的感受。

这一举措必将引导学生为实现对同伴的教学,对其初始形成的知识进行积极主动而有意义的重新建构,有时哪怕仅仅是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建构相对牢固的知识认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特别是让学困生也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时哪怕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描述,都可能让他们深深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别人的需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将成为我们改革困扰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导向,它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尝试研究的。

二、实现践行研究理论成果指导的一种新探索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

以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保持率为例,讲授占5%、阅读占10%、视听结合占20%、示范占30%、讨论组占50%、实践练习占75%、向他人讲授或对所学东西立即加以应用占90%。

这样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呢?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可以着眼于这样的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去思考,建立相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呢?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何不尝试实践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我们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以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之中呢?
“学后教,教中学”学习方式正由此应运而生。

它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者多年自身教学实践的思考,这是践行这一研究成果的一种探索。

作为教学改革实践者,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努力去思索、寻找、尝试践行符合我们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科学的教学方式,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三、继承发展前人传统经典思想的一种新变革
大家都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

按今天的解释,它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积极影响的过程。

然而,这一经典的思想最初却是指教师自身的教和学之间所发生的作用与影响。

诚如最初《礼记·学记》所记载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由此,我们明确了这是“教学相长”古今两方面的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具有的实践指导思想。

事实证明,“教学相长”的思想由最初的教师自身的相长到今天的师生之间的相长思想的不同解读,都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引导。

那么,我们能否就此拓展变革,是否也可以把“教学”二字的主体转到学生身上?学生与学生之间
是否也存在着“教学”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在广义上是否也可看作是一种教学?亦或是学生之间是否也可以开展教学行为呢?鉴于此,我们不妨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客观存在、但被我们以往所忽略的教学关系也理解为教学的另一种相长。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充分把教学的这一种相长作用发挥出来,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向广大教师提出的挑战,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探寻提出“教中学”这一学习方式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为想开展这一学习方式的研究同行们提供相关的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更是希望给一直彷徨在课程改革前进途中的同行者带来另一层面的思考。

当然,如果它能成为大家思考问题的一种借鉴,则是我的荣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