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没有前途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没有前途的工作
职场新生代即将奔赴毕业实习岗位,开始自己新的职业生涯的同时,自然也会考虑到求职择业问题。
择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目前学子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认识和调整自己,使自己到求职择业时做出选择是一种非常技能。
同时能正确认识到自身职业倾向性及稳定性,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职业特征也都是辅助手段。
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含金量的基础上,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有利于自己在职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市场价值。
据统计,近几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乏,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了种种矛盾心态,迷茫和困惑干扰了他们正确的就业心态。
对自己就业很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去的工作单位,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才是自己最适合发展的,什么是最有前途的工作呢?
职业顾问建议您:
1、必须正确评价自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通过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但关键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争取新的机会,达到求职择业的成功。
2、择业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后,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
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
近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出现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一时没找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
但不少同学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
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感到胆战心惊。
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
当然还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有的因自己曾违纪而受过处分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
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大学毕业生普遍都有急躁心理。
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如愿以偿。
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
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的这种急燥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对涉世不深、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择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压力感,攻击自身的惰性,增强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
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虑、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社会的学子而言,要克服焦虑繁荣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事事求
稳、求顺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
大学生求职、择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份工作。
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
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否则就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
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择业嫉妒心理及其心理调适。
职业顾问所谓的"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
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
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
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
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
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
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使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
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
要克服嫉妒心理,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真诚待人,二是要学会爱人。
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
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
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有了爱人的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
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
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
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心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
4、择业怕苦心理及其心理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以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为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要求所选择的工作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
就目前来看,越是艰苦的地区、艰苦的单位,越是需要大学毕业生。
而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艰苦环境,担心到那些地方没有前途,经济收入少,生活艰苦。
即便是从边远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去,这就更增加了毕业生的怕苦心理。
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大量需要毕业生的边远贫困地区、重点行业无人问津,而需要量小的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毕业生报名数远远超过需求量。
有的宁可在大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边远贫困地区、重点行业就业。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要认识到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是锻炼人的地方。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
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却是人
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克服怕苦心理,到艰苦的地方去,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在求职择业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非议的。
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呢?这就需要我们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绝不"跟着感觉走",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到常人难以捕捉到的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具有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和具有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确定恰当的期望值,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合理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对外界刺激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反映,从而得到求职择业的成功。
下面我们举几个案例:
案例一:求职于夕阳衰败行业。
由于行业特殊性质,产品或服务即将被淘汰。
销路不行,自然发展缓慢,如此这般职业生涯必受影响。
小程毕业于某高校的机械工程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求职去了一家国营机械厂并从事设计自行车或摩托车零配件的工作。
由于是家老厂,故管理体制跟不上社会节奏,对于员工培养也不重视,更关键的是在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上没有创新特色。
对于进入一家本身就没有发展前途的工厂工作的选择他后悔不已。
案例二:工作要求高于或不符个人职业能力。
工作内容、产品的更新速度过快,假如个人知识面、个人职业面不宽或不具备很强的适应性的话,一样影响的职业生涯发展。
东东的工作能力的确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对于他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不久的情况下很快被认可,也确不易。
可工作非但没能给他带来满足感,同时压力与日俱增。
按东东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本就不是他所望,从事相对简单和谐的工作有可能更适合他。
案例三:组织结构太庞大,太严密。
上升空间幅度很短。
玻璃天花板,某些外资公司,用空降兵。
由于公司组织,所有权之间的利益关系。
嫡系关系,造成中、低层员工没有任何机会发展。
案例四:工作形式过于单调,技术含量低。
在职业发展的初步阶段,要吃长饭,尝试转行不了解内部相关信息,技术含量低。
需求量和求职量的比差。
案例五:大材小用,工作无用。
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低,缺乏自信心,认为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很好了,但如果带上自卑心理,降低个人择业标准,这样非但无法实现个人应有的社会价值,反而在初始就积累了一段本不应该积累的工作经验,将对自己整体的职业生涯产生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