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软煤层再生胶结顶板巷道支护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掘进期间巷道维护状况
26
回采期间工作面前方100m巷道维护状况
27
回采期间工作面前方30m巷道维护状况
28
回采期间工作面前方10m巷道维护状况
29
工作面后方顶板、帮维护状况
30
回采期间运输巷维护状况(U型钢支护)
31
17
2)试验巷道顶板状况 从下至上依次为: 再生胶结顶板:0.2~0.8m,平均0.5m; 不规则垮落带:1.2~4m厚砂页岩和砂页岩与 煤线互层; 规则垮落带:2.8m厚砂岩及其上方2.0m厚砂 页岩 规则移动带:17.5m厚的砂岩及以上岩层
18
4. 2再生胶结顶板矿物成分与强度试验分析
4.2.1 再生胶结顶板的矿物成分 定性分析结果:样品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
3)胶结形成阶段:载荷剧增,温度上升,加速水分 蒸发,最后形成再生胶结顶板
2
1.2 影响再生胶结顶板生成的因素
1)岩性对再生胶结顶板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含泥质成分或AL2O3胶结物较高的岩石破碎后遇水易 形成稳定的再生胶结顶板。
3
2)含水率对再生胶结顶板强度的影响
再生顶板强度/MPa
0.7 0.6 0.5 0.4 0.3 0.2 0.1
0 5.2 5.7 6.9 7.4 9.3 9.9
含水率/%
R(MPa) C(Mpa)
含水率低胶结不好、胶结层强度小;含水率高, 泥岩遇水强度降低,胶结层强度低。在7%左右, 再生胶结顶板胶结最好、强度最高。
4
3)采深对再生胶结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随采深增加,采空区压力增大,顶板胶结好。
表3 不同采深再生胶结顶板强度指标试验结果
6
1.5 再生顶板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再生胶结顶板强度小,其上部存在松散破碎的矸 石层,易引发冒顶,同时,上覆岩层离层,顶板压 力大。传统的型钢架棚支护,支架变形严重、巷道 变形量大、维护困难。
7
1.6 巷道位置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上分层工作面回采后,区段 煤柱下方的垂直应力和剪切应力集中,而采空区内应 力减小;随着与煤柱的水平距离增大,垂直应力增大, 而剪切应力减小。煤柱两侧4~5m范围内的剪切应力较 大,向外剪切应力快速衰减,因而,309材料道与109 工作面区段煤柱的水平距离应大于5m。
400
300
K
200
100 I/MI
0 35
10 15
Q
K I
20
K
F F C
S KQKQQKQ
Q
Q SO
Q S S KK
Q
Q KQ Q
S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衍 射 角 度 (单 位: 度 )
19
(2) 定量分析 分析结果(重量百分比): 粘土类:总计 67% 石英、长石类:总计 29% 其它:总计 4%
项目
采深H(m) 粘聚力C(MPa)
60
100
含水率6.3%
140
180
200
0.063 0.129 0.151 0.297 0.356
5
1.3 再生顶板胶结层厚度
一般再生顶板胶结层厚度不大。韩桥矿309工作面 再生胶结层厚度0.2~0.8m,平均0.5m。
1.4 再生顶板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1)老顶来压不明显 2)采场支架载荷减小 3)顶底板移近量大
13
3 树脂锚固锚杆对再生胶结顶板的适应性





砂页岩


砂页岩层




规则跨落带



不规则跨落带


胶结顶板


锚 杆 锚 固 力
巷道剖面长度
14
4 工业性试验
4.1 试验巷道工程地质条件 1)309工作面概况
试验巷道为309工作面材料道,煤层:厚度平均为 1.8m,倾角12 °~19°,平均17°。
平均抗 拉强度 /MPa
0.321
0.303
22
2200
3000
锚杆布置图 顶板锚杆:水力膨胀锚杆φ32L2000mm或等强度螺 纹钢树脂锚杆φ20L2000mm,螺纹钢锚杆药卷为 K2335、Z2350各1卷;两帮为φ16L1800mm圆钢锚杆, 树脂药卷Z2335两卷。锚杆排距700mm
23
锚索布置图
20
4.2.2 再生胶结顶板强度
单向抗压强度、变形模量
试样 编号

试块 数量
抗压强 度MPa
平均弹 模/GPa
平均泊 松比
3
4.52
0.88
0.308

3
4.13
0.79
0.307
21
试样编号 一 二
抗拉强度
试块 编号
1 2 3 1 2 3
抗拉强度 /MPa 0.343 0.297 0.323 0.312 0.284 0.313
再生胶结顶板属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岩体的变形和 破坏机理与围压水平密切相关。在低围压条件下,增加 围压可显著提高破碎围岩的残余强度,保持巷道稳定。
与粘结式锚杆相比,水力膨胀锚杆的主要特点是通 过高压充液,使自身扩展,挤压锚孔周边围岩,提高 破碎围岩围压,改善应力状态及力学性能,提高围岩 稳定性,发挥围岩自身承载作用。
11
锚固力随充液压力提高而增大。试验表明:充液压力 18MPa时,平均拉拔力100kN以上;25MPa时,平均拉 拔力可达120kN以上。
锚杆拉拔力/kN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5
17
18
19
20
25
充液压力/MPa
12
根据水力膨胀锚杆的锚固机理、力学性能分析、 现场对比试验表明,无论软岩还是硬岩,锚杆充液 压力与锚杆拉拔力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锚杆的锚 固力随围岩性质变化不大。因此,只要保持足够的 充液压力,水力膨胀锚杆的锚固性能基本上与围岩 性质无关。这是水力膨胀锚杆优于其它各种锚杆的 重要特性,对于松散、破碎围岩支护尤其重要。
中。由于围岩深部与浅部变形的差异,使杆体与孔 壁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摩擦力对围岩施加锚固 力来抑制围岩变形。 3)切向锚固力
水力膨胀锚杆切向锚固力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 杆体贯穿弱面,限制围岩沿弱面滑动或张开;另外 在杆体膨胀时,杆体给周围岩体很大的挤压力,沿 杆体切向围岩形成环向压应力区。
10
2.2 水力膨胀锚杆的性能
材料道
溜子道
采空区
溜子道
109溜子道
109采空区
309工作面
材料道 材料上山
309溜子道
111采空区
111材料道
311溜子道
311未采区
15
20m 36m 309材料道 109材料道
307溜子道 107溜子道
16
层厚/m
17.5 2.0 2.8 1.8 0.2~1.5 4.92 1.0 0.5
岩石 名称 砂岩 砂岩 砂页岩
主要内容
1 再生胶结顶板及其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2 水力膨胀锚杆对再生胶结顶板的支护 3 树脂锚固锚杆对再生胶结顶板的适应性 4 工业性试验
1
1 再生胶结顶板及其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1.1 再生胶结顶板的形成过程
1)初期阶段:再生胶结顶板组成物质的自然“混合 ”
2)中期形成阶段:压力增加、温度上升,混胶结构 体的岩块吸水膨胀、风化、变软或粉化,水分挤出或 蒸发,形成一个半湿干的泥渣石块混合结构层
垂直应力分布
剪切应力分布 8
2水力膨胀式锚杆及其对再生胶 结顶板的支护
2.1 水力膨胀锚杆的锚固力
摩擦式锚固锚杆,锚固力是通过注入高压水,使 杆体与孔壁之间产生径向压力、轴向压力和摩擦力 1)托锚力
水力膨胀锚杆安装时,沿纵向有一定的收缩量, 形成托锚力即预紧力。
9
2)粘锚力 锚杆管壁依钻孔形状产生永久层煤
砂页岩
4层煤
岩性描述
灰白色、中粒-粗粒、水平层理、局部含有 砂页岩和页岩呈互层状,砂岩以石英为主, 并含有长石少量的云母 灰绿色、含砂不均、夹砂岩条带。
灰白色、中粒、以石英为主,下部夹页岩块, 含鲕粒 灰色、灰黑色、由砂页岩薄层和煤线迭加而 成。 灰黑色、性脆、易冒落,含植物化石,含砂 不匀。 黑色块状、1、3煤合一,1层煤平均厚度 1.5m,夹矸0~0.2m。 灰色、性脆、含植物化石,含砂不匀,局部 互层状。
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及石英,有少量的长石、 菱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衍 射 强 度 (单 位: 每 秒 脉 冲 数 )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Q K: 高岭 石 I: 伊 利 石 I/M: 伊 利 石 /蒙 脱 石 混层 Q: 石 英 F: 长石 (少 ) C: 方 解 石 (少 ) S: 菱 铁矿 (少 ) O: 其 它 (少 )
锚索长6m,排距3.5m,三花眼布置,树脂药卷K2360、 Z2360 各一卷
24
4.4 锚索对再生胶结顶板的锚固作用
再生胶结顶板巷道使用锚索支护时,锚索一般锚固 在规则垮落带或移动带内,可以达到加强支护的目的。
如果垮落带与移动带之间存在较大空隙,或者规则 垮落带内部分岩层节理发育。锚索锚固在该位置,锚 固力过低,二次安装锚固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