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先秦诸子思想中,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①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是在严酷的法律制度下出现的状况,与实际情况相比显然夸大,因此①排除,②③④都提现了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故选B。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周武王伐之时,有火德的祥瑞,周是以火德受命天下的,代周的应当为水德,秦朝统一时间太短,不能算作统一,而汉就是以水德受命代周的。这反映出汉代儒者
A.极力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B.利用神学以论证统治ຫໍສະໝຸດ 合理性6.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答案为D项。A项,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受到了佛教、**的挑战是理学形成的外因,排除;C项,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不能体现“新”,排除。
8.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義主张
C.尚未打破对鬼神的崇拜
D.神化儒学以巩固儒学独尊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代以水德代火德受命统治下天,反映了董仲舒借用阴阳五行学说宣扬汉代统治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君权神授理论,排除;C项,题干中未体现汉代打破鬼神崇拜,排除;D项,题干内容未体现出神化儒学,排除。
会宁一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二历史(文)
考试范围:必修三1-5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
1.《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这些要求
2.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思想,“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
4.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可以得出,其强调为学应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相似,D符合题意;没有涉及认识论的内容,A不正确;BC属于心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方法论有所掌握,朱熹主张穷理的方法为“格物致知”;陆九渊则主张“致良知”,结合材料内容加以选择即可。
7.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说:“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下列言论与这一说法意思相近的是
A. “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点睛】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仁爱思想主张是针锋相对的。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A.表明儒家重视仁爱立德修身
B.保证了孔子后人道德品质的高尚
C.倡导世人为做官而读书明礼
D.强调依靠人伦情感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可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体现的是仁爱忠孝;崇儒重道,好礼尚德体现的是立德修身;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体现的是节俭持家和重义轻利;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体现的是为官公正。据上分析可知儒家重视仁爱立德修身,A正确;这些要求不一定能保证孔子后人道德品质的高尚,B夸大其词;据材料可知,不仅子孙为官者,而且在社会上的各种身份应该如何去做,都有明确的要求,C片面;据材料可知是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而不是强调依靠人伦情感维护社会秩序,D与材料无关。
【详解】据材料“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的兼爱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D符合题意;A错误;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故C说法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