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鱼我所欲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2课时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这是董卿在《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中的开场白。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1.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4.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1)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辟:同“避”,躲避。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奉:侍奉。
穷乏:贫穷。
(2)通假字。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一词多义。
①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5)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1.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迪。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舍生而取义者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4.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很多人都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了吗?
文章最后总结,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5.“故患有所不辟”的“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7.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都接受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9 鱼我所欲也
上节课,我们通过集体努力,疏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和作者的观点。
作者怎样论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主张在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将在这节课一起来讨论。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指正义的事业。
“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3.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孟子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于后世,特别是当今社会来说,“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已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
现在,我们把“义”更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前后意思相反,第(2)句前后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7.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8.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2)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道理论证。
第1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4)举例论证。
第2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9.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手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多处运用。
排比句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
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10.归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1.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意义,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在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
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死”和“义”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一人都有的“本心”,那些不义之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1.逻辑严密,雄辩有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
一层紧扣一层,紧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连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
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恶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又如,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
如第2自然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本课的教学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感受了孟子雄辩的文风,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
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1.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最后我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2.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能力的运用应更加全面。
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是学生应掌握的。
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我注意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比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10 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1.情境教学法:本课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达到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
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较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
2课时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
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
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
成帝
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1.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述和展开情节。
1.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在炫耀武力,那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唐雎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他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何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辞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7.秦王最初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最初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8.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巍然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0.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1.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10 唐雎不辱使命
同学们,世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迷信暴力和强权,总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
课文中的秦王是这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也是这样。
可是,弱小不等于胆小,小国自有小国的勇气、尊严和抗争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与唐雎同行。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
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