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归园田居(其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馀情。——《咏荆轲》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拟古诗·其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 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陶渊明前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愿入世济民。
园田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 陶渊明描写了怎样的田园?
自然、简朴、安详、和谐、生机
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品读·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双关:
尘杂——灰尘/杂务 虚室——屋舍/内心 自然——田园/本性
小结:
•内容:对官场的厌恶、回归自然的愉悦。 摒弃世俗,回归田园 田园美景,村居之乐 回归本性,心旷神怡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 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宋代谢灵运为代表。描 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隐居生 活等。
对两处栖居地诗人情感截然不同,请分析。
对官场 对世俗社会
厌恶。用“网”“羁”“池”“樊笼”为喻, 表现对官场束缚自己的厌恶。 “三十年”是心理时间,“受够了”对生命 的浪费消耗。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 冲淡平和的内心——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能够放 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毅然决然地弃官归田, 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 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 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识——肯定生命独特的姿态和 情调,对生命本身的超功利的欣赏,有着清远旷达 潇洒飘逸的美。
•形式: (1)比喻 (2)双关 (3)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多数人称赞陶渊明的隐居思想,认为他不屈从于流俗, 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 格值得我们学习。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态 度,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 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了吗?
7诗三首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号“五柳 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田园诗 鼻祖。
谢灵运,山水诗派鼻祖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陟岭,特制一种前后齿 可装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 齿。因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谢公屐”。亦称
“灵运屐”等,亦省称“谢屐”。)
“落”与“拙”表现出世俗美化官场,让人上 当。
鄙夷。用“尘”为喻,表现对官场、俗世肮脏的 鄙夷。
对两处栖居地诗人情感截然不同,请分析。
对自然,喜爱。

舍离 从关注人们重视的物质到关注自我。脱离对物
的执著,珍视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人更强大 、自信。
冲淡平和,即淡泊,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 情感的柔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生 经历中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坦然面对和接受 ,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作为 一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 淡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