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论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㊀
崔晓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论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8-07-2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 河南当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建构 (2017-ZZJH-632)㊁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当代美学转型视域下高校师范生美育提升策略研究 (2017-JSJYYB-108)的阶段性成果ꎮ作者简介:崔晓艾(1972 )ꎬ女ꎬ河南孟津人ꎬ美学硕士ꎬ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论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崔晓艾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ꎬ河南周口466001)
摘㊀要:高校是大学生心智成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ꎬ如何针对大学生实施美育是高校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ꎬ高校教育者可以尝试借助地域文学所具有的特性促成这一愿景的实现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ꎬ地域文学的 地方 色彩ꎬ契合 以美感人 的美育特点ꎬ尤其是 方言 和 风土人情 ꎬ是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感性因素ꎻ地域文学与它所生成的生态场域 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关系密不可分ꎬ学生通过对地域文学作品的审美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生活的 情 和 理 ꎬ能达到 以美启真 的美育效果ꎻ地域文学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品格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精神气质ꎬ有助于实现 以美化人 的目的ꎮ
关键词:地域文学ꎻ高校ꎻ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19)01-0021-06
前㊀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ꎬ国内开始了地域文学
的研究ꎮ地域文学是 从某个特定地域产生的ꎬ具有该地域的大体一致的自然和文化特征的文学 ꎮ
[1]
学者们大体是从所发掘的地域文学史料㊁
地域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的地域文学作品进行研究ꎬ更多的是基于文学自身的特性展开问题域的发问ꎬ只有如«论地域文学在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功能»等较少的文献涉及地域文学所具有的其他功能ꎬ«基于 艺术场域 :地域文学在审美教育中的差异性研究»也只是简单提到地域文学所产生的美育效果ꎬ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却鲜有学者深入研究ꎮ
说起美育ꎬ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ꎮ因为自德国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 美育 这个概念以来ꎬ人们强调美育重要性的呼声不绝如缕ꎬ教
育家蔡元培甚至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 说ꎬ这都
是对美育重要性的肯定ꎮ近年来ꎬ我国也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对美育给予强调和关注ꎬ对美育工作高度重视的一个权威文件是2015年9月国务院专门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ꎬ该文件提出对未来美育工作的构想:到
2020年ꎬ要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㊁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㊁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ꎮ[2]这是从形而下的层面对美育工作做了更细致具体的要求ꎬ从之前对美育工作的宏观强调转变为微观的实施指导ꎬ明确了美育工作的发展方向ꎮ其中ꎬ高校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ꎬ此时也是他们心智成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ꎬ如何针对大学生实施美育是高校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ꎮ
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是美育所倚借的功能之一ꎬ它对美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ꎬ但具有 下里巴人 特性的地域文学对美育的独特作用
22㊀
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
㊀Vol.10No.1Jan.2019美育学刊
2019㊀年第1期㊀第10卷㊀总第50
期却往往被具有 阳春白雪 气质的经典文学所掩盖ꎬ因为学界普遍认为 以经典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为人思维的深化与发散ꎬ为道德品质培养提供的正能量显而易见 ꎮ[3]即使是在提到地域文化对美育的作用时ꎬ也大多是强调地域性的美术㊁音乐等艺术对美育的贡献ꎬ忽视了地域文学自身的独特性在高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ꎮ
一㊁地域文学的 地方 色彩ꎬ契合 以美感人 的美育特点
㊀㊀美育即是审美教育ꎬ但与一般学校教育不同的是ꎬ它不是通过对技能的教育和知识的灌输实现的ꎬ而是通过寓教于乐㊁潜移默化㊁怡情养性的方式感化学生的情志ꎬ其中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感性的触发ꎬ从审美体验中领悟到人生诸意义ꎬ使学生自发追求真善美ꎬ达到塑造完善的人的目的ꎮ
审美活动伴随着形象感受的直觉性ꎮ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间接艺术ꎬ这就意味着对文学的审美不能通过直观的审美体验达到审美的目的ꎬ而是要借助联想㊁想象等诸多心理活动要素的参与ꎬ才能使审美主体建立形象感ꎬ达到审美目的ꎮ所以ꎬ好的文学语言不仅要摆脱抽象说教ꎬ而且须兼有 立象以尽意 ㊁ 言有尽而意无穷 等多重特点ꎬ审美主体可以由 象 进入审美活动ꎬ并在审美体验中感受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意境ꎮ
很多地方性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当地ꎬ虽然近年来ꎬ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ꎬ交通发达ꎬ信息畅通ꎬ地方性高校也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外地生源ꎬ但当地生源仍然是主流ꎬ而且外地生源一旦到地方高校入学ꎬ也希望了解当地的人物风情ꎮ经典文学自然有其不可估量的美育价值ꎬ但仍需看到的是ꎬ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离学生比较遥远ꎬ读来有一定的隔膜ꎬ而且文学审美的间接性更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对形象的体验减弱ꎬ就此而言ꎬ地域文学较之经典文学则更具经典文学所不及的鲜活性和亲和力ꎮ
典型的地域文化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
方言ꎬ二是风土人情ꎬ三是价值观念ꎮ [4]从这个
意义上说ꎬ地域文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ꎬ尤其是 方言 和 风土人情 ꎬ则是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优势感性因素ꎮ
地域文学作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本土作家ꎻ二是籍贯在外地ꎬ但是某一段时间客居在本地的作家ꎬ即外地作家ꎻ三是籍贯在本地ꎬ但是长期生活在外地的作家ꎮ地域文学的认定与作品的产生地以及作品所写的题材等要素密切相关ꎮ[1]地域文学的作家更擅长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创作素材ꎮ即使是出走他乡多年的作家ꎬ也对故乡魂牵梦绕ꎬ由此才会出现沈从文的 湘西 ㊁张爱玲的 上海 和 香港 ㊁萧红的 呼兰河 ㊁莫言的 高密东北乡 ㊁阎连科的 耙耧山脉 ㊁孙方友的 陈州 等ꎮ他们作品中挥之不去的 地方 性色彩是其显在的审美特征ꎮ
首先是地域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带给学生直观鲜活的审美体验ꎮ地域文学作品为了反映某个地域的人物风情ꎬ必然会选择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方言ꎬ这些方言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筛选ꎬ有一定传播度的口语ꎬ在作品中既符合人物的地域性特征ꎬ又能准确地反映人物的身份和性格ꎮ如河南周口作家刘庆邦的小说«鞋»ꎬ该小说表现了乡村女性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求和痴情ꎮ小说中提到ꎬ未婚夫家送了彩礼ꎬ守明口是心非地说不要ꎬ让人把他的东西退回去ꎬ守明妹妹就说她嫌礼轻ꎬ要送就让男方重重地来ꎮ守明道: 再胡说我撕你的嘴! 这才把东西从母亲手里接过来了ꎮ 再胡说我撕你的嘴 是具有地域色彩的语言ꎬ有河南生活经验的人大多都理解人们在表达不悦情绪时所说的这句话ꎬ读来使人倍感亲切ꎬ读者也似乎能看到守明外表恼怒㊁内心娇嗔的心理ꎮ当她准备给未婚夫做鞋的时候ꎬ 她把鞋底的样子放在床上ꎬ张开指头拃了拃ꎬ心中不免吃惊ꎬ天哪ꎬ那个人人不算大ꎬ脚怎么这样大 ꎮ 拃了拃 既符合农村人借助手丈量尺寸的生活习惯ꎬ又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当时的生活画面ꎬ
此时小说中女主人公的鲜活形象便跃然而出ꎮ
其次是风俗人情的描述能使读者身临其境ꎬ更易获得审美体验ꎮ地域文学作家熟稔当地的风物人情ꎬ他们的作品往往于不经意的实录中凸显风俗人情ꎮ如河南作家李准只简单几笔ꎬ就勾勒出一派乡村田野风光ꎮ 秋天ꎮ柿树林成行地
23㊀
崔晓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论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排在地边上ꎬ密密的绿叶子交织在一起ꎬ像一团帐幕ꎻ细细的枝条上ꎬ挂着将熟的柿子ꎮ («不能走那条路»)丘陵ꎬ柿树林ꎬ火红的柿子ꎬ这些描述形象地呈现了豫西地区的秋天美景ꎮ熟悉豫西生活的人会心有戚戚ꎬ面生喜悦ꎬ不了解豫西生活的人则可以领略一番异域风情ꎬ感受如画美景ꎮ当然ꎬ这些逼真形象的描写ꎬ是作者对生活 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结果ꎬ如果没有地域作家长期浸淫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长期观察和揣摩ꎬ
是不可能恰当精到地捕捉到这样的风土画卷的ꎮ
再者ꎬ地域文学作品中对民俗风情的记录ꎬ可以再现生活场景ꎬ使读者更易与作品产生共鸣ꎬ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ꎮ河南作家孙方友的系列小说«小镇人物»«颖河风情录»«陈州笔记»等ꎬ是用笔记体记录自己的故乡 古时被称为陈州的河南淮阳县ꎮ这些小说记录了太昊陵㊁龙山文化遗址平粮台㊁与孔子有关的弦歌台㊁曹植的衣冠冢等文化遗迹ꎬ他讲述的历代掌故㊁民俗㊁轶闻逸事等ꎬ使小说充满奇幻性ꎬ不仅可以引起外地学生的兴趣ꎬ也会勾起当地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好奇心ꎬ其审美体验性会更强烈ꎮ
所以ꎬ地域文学鲜明的 地方 色彩能给予学生形象立体的审美体验ꎬ可以满足美育寓教于乐的教育需求ꎮ中小学教育出于应试的需要ꎬ一般是统编教材ꎬ但大多高校有选择大学语文类教材的自主空间ꎬ学生学习内容的灵活度比较大ꎬ所以高校可以适当选编地域文学作品作为补充ꎬ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小说所描述的场景游学ꎬ进行地方文学田野调查㊁地方文化采风等实践教学活动ꎬ这样ꎬ 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ꎬ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 ꎮ[5]
二㊁地域文学具有生态复杂性ꎬ
借此可以达到 以美启真 的美育效果
㊀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多种ꎬ包括科学的㊁哲学的㊁宗教的方式ꎬ也包括艺术的方式ꎮ艺术的方式是艺术家把握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ꎬ同样ꎬ审美者也可以借助审美的方式认识世
界ꎬ把握世界ꎬ只是这种认识方式不是通过抽象概念进行的理性思考ꎬ而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实现的ꎮ美育与一般教育不同的是ꎬ它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实现认知ꎬ达到对真的把握ꎮ而这里的 真 更多的是对 情 和 理 的认知ꎮ
地域文学是一个个生态场域催生出来的艺术产品ꎬ它与所生成的生态场域 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关系密不可分ꎬ从这个意义上说ꎬ地域文学具有天然的生态复杂性ꎬ它所反映的 小生活 是自然与社会 大生活 的投射ꎮ学生通过对地域文学作品的审美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生活的 情 与 理 ꎬ能达到 以美启真 的美育效果ꎮ
仍以河南作家的作品为例ꎬ大多河南作家都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ꎮ学生在了解这些地域文学作品的时候起初会感觉到单一ꎬ但随着阅读的深入ꎬ以及对这些地域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熟悉ꎬ会逐渐明白ꎬ中原腹地的作家们关注乡土是其血脉集体无意识的流露ꎬ他们的祖辈亲人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ꎬ写作的过程既是回望乡土ꎬ精神还乡ꎬ也是对家乡故园的真切关注和悲悯ꎬ同时也是在对这片乡土进行反思和批判ꎬ以实现理想家园的人生愿景ꎮ
其中李佩甫的小说«城的灯»描写的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中ꎬ农民 逃离 乡村ꎬ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ꎮ出生于贫困乡村的冯家昌一心想成为城里人ꎬ也想把自己的弟弟们都弄进城去ꎮ他不惜压抑人性ꎬ失去自我ꎮ一方面ꎬ冯家昌在得势之后为了自己的亲人费尽心机安排合适的位置ꎬ是一个 负责任 的兄长ꎻ另一方面他却抛弃了曾经的恋人刘汉香ꎮ冯家穷困潦倒的时候ꎬ刘汉香不顾闲言碎语ꎬ以媳妇的身份照顾冯家ꎬ受尽艰难困苦ꎮ可是ꎬ冯家昌在面对领导给的一张提干表时ꎬ他 仅仅沉默了一秒钟的时间 ꎬ就断然否定了在家订过婚的事实ꎮ此时ꎬ他表现出的又是一个自私自利㊁始乱终弃的丑恶形象ꎮ学生阅读到这里ꎬ自然会在心理上进行观念的交锋:冯家昌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深入思考之后ꎬ他们会明白ꎬ人性是善恶并存的复杂体ꎬ冯家昌之所以会出现善恶矛盾的一面ꎬ是与其生存的乡村环境和社会变革分不开的ꎬ面对功利如何取舍?此时学生会做出正确的认知:那就是无论什么样
24㊀
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
㊀Vol.10No.1Jan.2019美育学刊
2019㊀年第1期㊀第10卷㊀总第50
期的功利都不能以泯灭人性之善的代价来换取ꎬ这就是对人的真情和社会之理的认知和判断ꎬ显然ꎬ这些认知是借助该作品艺术化的表现才能获得的ꎮ
与刘庆邦更善于书写温情㊁美好相比ꎬ阎连科在«日光流年»和«年月日»等作品中ꎬ更多地呈现了代表乡土文化负向精神的人物ꎮ这与作家认为丑更能反映 性格 (文化)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ꎮ阎连科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乡土不再是作者回望的诗意空间ꎬ也不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乐土ꎬ而是一个丑陋的㊁欲望翻腾的世界ꎬ进而表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的精神复杂性ꎮ因此ꎬ大学生在阅读这些地域文学时ꎬ从 丑陋 中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的情感冷暖和社会的人生百态ꎬ能更透彻地领悟社会生活之 真 ꎮ这恰恰是学校的知识教育所不能给予他们的ꎮ
当然ꎬ我们要明确的是ꎬ某些地域作家的作品并非完全是地域文学作品ꎮ比如河南作家刘庆邦ꎬ他的小说涵盖了农村㊁煤矿ꎬ再到大都市这样的地理空间ꎮ其中«神木»以他在异地的煤矿生活为创作素材ꎬ不属于地域文学作品ꎮ他写的关于故乡的题材才算是河南地域文学作品ꎬ其中更多的是他对乡土的记忆和回望ꎮ这些作品与作者的现实生活拉开了一定距离ꎬ所以这些作品除了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之外ꎬ还蕴含着自己的反思㊁质疑和美好的愿景ꎮ需要看到的是ꎬ刘庆邦的地域性文学都带有美好的色彩ꎬ但阎连科的作品则更多具有负面的质疑的成分ꎬ这是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生态复杂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ꎬ也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区别对待ꎬ以获得深层次的超越体验ꎮ当然ꎬ地域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ꎬ它所具有的生态复杂性因为地缘关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易于保持适度的 心理距离 ꎮ 适度 是指学生所面对的文本既不太陌生ꎬ但又不至于烂熟生厌ꎬ这种既新奇ꎬ又与自身生活有勾连的适度的 心理距离 会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更易体验到融真善美于一体的美感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ꎬ教育者可以适当加入实践环节ꎬ带领学生到地域作家的故乡ꎬ感受那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ꎬ体会作家在作品中反映的独特写作视角ꎬ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刻体
验ꎮ甚至可以组织相关地域的学生进行创作ꎬ书写自己的故乡ꎬ比较与地域作家笔下的故乡的差异ꎬ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美育效果ꎮ
三㊁地域文学具有优秀的文化品格ꎬ有助于 以美化人
美育目的的实现
㊀㊀需要看到的是ꎬ 完整的学校美育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审美教育ꎬ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培养ꎬ使学生成为善于审美的人ꎻ一个是立美教育ꎬ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ꎬ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6]ꎮ但是ꎬ学校的美育工作大多都把重点放在了使学生成为能够审美的人ꎬ成为感知 他美 的人ꎬ而忽略了 立美 教育ꎬ忽略了对 己美 的塑造ꎬ即心灵之美㊁形象之美㊁语言之美和行为之美的塑造ꎮ而 立美 的过程就是 以美化人 的过程ꎬ地域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品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精神气质ꎬ实现美育 以美化人 的目的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ꎬ一方人必有一方人
的文化ꎮ同样ꎬ地域文学必然带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ꎬ正如北方的地理环境给人以 骏马秋风冀北 的壮美体验ꎬ南方则给人以 杏花春雨江南 的优美体验ꎮ地处中原的河南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也带有其不同的文化气质ꎮ他们一方面痴迷于乡土的描写ꎬ一方面展现出对权力的迷恋ꎮ这 既源于中原文化长期以来作为正统文化典型积淀而成的集体无意识ꎬ也是中原地带民生多艰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 [7]ꎮ如李佩甫的«羊的门»ꎬ从乡村到县城ꎬ无不充斥着权力的影子ꎮ呼家堡堡主呼天成对 人场 的经营ꎬ呼国庆挖空心思谋求县长㊁县委书记的职位ꎬ王华欣㊁范骡子也在争夺权力ꎮ这些人痴迷于经营自己的 权力圈 ꎬ老百姓也努力进入这个圈子ꎬ以此谋利ꎮ透过这些地域文学作品ꎬ学生在了解作家书写的复杂主题之外ꎬ也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认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ꎬ在是非之间作出选择和判断ꎬ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ꎮ
河南作家在小说中也极力呈现中原农民顽强的生命力ꎮ李洱这样评价阎连科的作品: 阎
25㊀
崔晓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论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连科是在酷烈的耙耧山区成长为庞然大物的ꎮ [8]他借助这条山脉讲述苦难ꎬ其中的人物大都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ꎮ如«年月日»ꎬ大旱之年ꎬ耙楼山脉方圆百里的村民都逃离了家园ꎬ只有72岁的先爷和他的一条盲狗留下ꎮ他坚守着给他带来希望的一株冒了芽的玉蜀黍ꎮ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肥料为村人留下来年秋种的种子ꎮ先爷的行为诠释了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力ꎬ这是中原文化的精神品格ꎬ也是人类最原始㊁最可贵的精神ꎮ学生在为主人公酷烈的生命历程感叹的同时ꎬ也会唤起自己内心坚韧㊁顽强的斗志ꎮ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小说大多以书写中原为主ꎮ«城的灯»中的主人公冯家昌和他的乡村未婚妻刘汉香身上流淌着中原人的血脉ꎬ他们的为人和行事风格无不透出不服输的精神ꎬ体现着中原人的本色ꎮ小说«生命册»则讲述了人物们各自的生活本色㊁生存境况以及各自内心世界的心灵诉求ꎬ小说一方面在讲述城乡的极大反差ꎬ一方面却传达出这样的观念:穷与富ꎬ愚昧和文明ꎬ都会遭遇到人生困境ꎬ都有各自的人生感悟ꎬ但他们都没有丧失自己的道德底线ꎬ那就是人性的善良ꎬ懂得感恩ꎬ这正是中原腹地根深蒂固的文化品格ꎮ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ꎬ沉浸在他们的血脉中ꎮ
但需要看到的是ꎬ地域文学中也存在着局限性ꎮ比如河南作家的文学创作ꎬ其中主要呈现了对苦难的抗争和对中原文化的反思ꎬ但是一些作家的视野狭窄ꎬ在惯性的文化思维作用下ꎬ他们的写作往往定位在乡村㊁权力㊁ 能人 等的叙述上ꎬ这是与一些作家的学识修养不高ꎬ以及生活体验贫乏导致的写作素材不够充沛等原因造成的ꎬ这是很多地域文学作家都存在的潜在障碍ꎮ这就要求高校在选编地域文学作品的时候认真甄选ꎬ选择那些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经典文学气质的作品ꎬ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ꎮ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ꎬ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著名地域作家与高校学生互动ꎬ作家自身的经历以及写作体验都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ꎬ借此能够使学生从对作品的关注延伸到对作家人格的倾慕和效仿ꎮ如河南作家刘庆邦ꎬ他是
国内知名的作家ꎬ其小说«神木»被改编成电影«盲井»ꎬ该电影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ꎬ他的其他小说也荣获多项大奖ꎮ刘庆邦被数次邀请到河南地方高校进行讲座ꎬ他对自己的创作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总是娓娓道来ꎬ现场气氛热烈ꎬ学生反响很好ꎮ另一位河南作家刘震云也是多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典型范例ꎮ将这些学生们熟悉的地域名人作家引入到美育实践中ꎬ可以 强化地域文学ꎬ由学生较为熟悉的文本㊁作家㊁文学潮流㊁文化现象入手ꎬ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学
习兴趣ꎬ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建构的目的 [7]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ꎬ人是生活在整个地球生物圈中的生物ꎬ与自己所栖息的地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ꎮ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ꎬ也与相异的其他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ꎬ相互之间形成了互融共生的关系ꎬ但构成我们文化气质的核心仍然是地域属性ꎮ所以ꎬ把地域文学作为地方高校学生美育的手段ꎬ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因子浸润到他们的血脉中ꎬ是 以美化人 审美教育的策略之一ꎮ
总之ꎬ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ꎬ这是学生阶段接受美育的最后一个关键时期ꎮ 美育活动中的 意义 是 活的 ㊁ 本源性 的㊁ 原发性 的㊁主客不分的ꎬ而不是知识性的㊁工具性的㊁客观的ꎮ [9]如何通过恰当的美育策略提升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具有的素养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ꎮ高校可以尝试通过地域文学所具有的特性促成这一愿景的实现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ꎬ地域文学的 地方 色彩ꎬ契合 以美感人 的美育特点ꎬ地域文学所具有的生态复杂性ꎬ可以帮助学生达到 以美启真 的美育效果ꎬ地域文学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品格ꎬ则有助于实现 以美化人 的目的ꎮ另外ꎬ地域景观存在着不可复制性ꎬ这些地域景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消失变形ꎬ但地域文学作家文本中的景观却可以永恒存在ꎬ它是地域文化的标本ꎬ也是受教育者感受地域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ꎮ同时ꎬ它不仅具有以地域文化对抗全球文化同质化的重要性ꎬ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独特的地理景观中获得创造性的灵感ꎬ学生的想象力在其中可以得到激发ꎬ这是当下培养可持续性发展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