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分析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经济学在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开展技术经济学课程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减少决策的失误,是提高公司、企业乃至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技术选择的原则,既要注意经济效果,又要兼顾技术的适用性与先进性。
既要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高技术,也要有某些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被淘汰的传统技术。
(二)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开展技术经济学课程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技术和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经济头脑。
市场经济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是相互分离的,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学经济,这样就造就出大量只懂技术不懂经济的理工科毕业生。
(三)高校理科专业学生开展技术经济学课程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许多综合性大学高层领导大多是技术专业出身,经济知识相对欠缺。
高等学校要从贯彻教育方针,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入手,逐步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
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
谁拥有领先水平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第一章技术经济分析绪论
本章要求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
(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1)经济效果的含义
(2)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三个)
本章难点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绪论
§1 技术实践活动及其要素
一、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
是把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经验积累中得到的科学知识有选择、创造性地应用在最有效的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要素
1. 活动主体:指垫付活动资本、承担活动风险、享受活动收益的个人或组织。
如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
2. 活动目标:所有技术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但不同活动主体的目标是不同的。
如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就业率、环境保护等。
3. 实施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
经济环境:评价技术实践活动成果的价值
4. 活动的后果:指活动实施后对活动主体目标产生的影响,如有用的和无用的后果、直接的和间接的后果、正面的和负面的后果等。
第一章绪论
§1 技术实践活动及其要素
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技术实践活动进行有效
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
实践活动的有用效果,降低或消除负效果。
技术: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形成的设计工艺方法、数据信息、操作
•狭义:劳动工具和操作技能。
•广义: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方法、技能、工艺水平等内容总称。
经济的三种含义:
(1)社会生产关系或国民经济的总称。
例:经济体制、经济基础中的经济概念
(2)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例:国民经济、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概念
(3)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即社会劳动的节约、节省。
或局部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关系。
例:经济效果。
§2 技术经济学及其基本原理
一、技术经济学及其发展
1.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技术实践活动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挑选最
佳活动方案,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的学科。
是一门技术学和经济学相结
合的交叉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
合性学科,是技术科学、项目管理科学和经济科
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它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许多学科的发展
基础上相互交叉综合逐步形成的。
技术经济学已
形成其自身的学科体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坚
实的实践基础和方法基础。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价值、效益、费用
历代科学家的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后工业社会论
技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派别:
❑“目的-过程”论
代表:吉林大学-沈竟明
社科院-李京文、郑友敬
❑“动因论”
代表:清华大学-傅家骥
一、技术经济学及其发展
2. 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它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以前,技术相当落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人们看不到技术对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只能就技术论技术。
一、技术经济学及其发展
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蒸气机、发电机、计算机等的兴起和普及),带来了经济繁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很大篇幅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创造一种生产力,会生产较大量的使用价值,减少一定量效果上的必要劳动时间。
最早在工程领域开展经济评价工作的是美国的惠灵顿(A. M. Wellington),他用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方法来选择铁路的最佳长度或路线的曲率,他在《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1887年)一书中,对技术经济学下了第一个简明的定义:“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戈尔德曼在(O. B. Goldman)《财务工程学》中指出:“这是一种奇怪而遗憾的现象,…在工程学书籍中,没用或很少考虑…分析成本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
也是他提出了复利(是指将当期未被支取的利息计入下期本金)计算方法。
§2 技术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技术经济的研究也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930年
格兰特(E. L. Grant)出版了《工程经济原理》,他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理论制和方法。
这本书作为教材被广为引用,他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二战后,各国都很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据测算50~70年代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为50%~70%左右。
在此之后,随着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筹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应用,以及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最优化技术的飞跃发展,技术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技术经济学及其基本原理
1 技术经济比较原理
可比性:满足可比的条件、遵循可比的原则。
1.1 满足需要的可比:方案的使用价值
产品质量的可比:分等级,同等级的对比,不同等级的修正,修正系数
产品质量的可比
例1.为生产某中产品,有两个工艺方案,甲方案的正品率为100%,乙方案的正品率为90%,若其他投入与产出条件相同,做方案修正。
解.若以甲方案为基准方案,则乙方案因质量折减,必须将该方案的投入与产出按质量折减系数修正,将乙方案的产量Q除以质量折减系数0.9,即Q除以0.9为新的乙方案产量。
备选方案的的产量不同,起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就不同,其经济效益也不同,但如果各方案的产量差别有限(通常不大于5%),一般可采用单位指标进行方案比选。
例2.新建水泥厂有两个建产方案,甲方案的产量为130万吨,投资42500万元,年成本7400万元,乙方案的产量为136万吨,投资45000万元,年成本7800万元,做方案比选。
解:因两方案的产量差异小于5%,用单位产量投资及单位产量年成本进行方案比选。
单位产量投资:k甲=42500/130=326.9 元/吨
k乙=45000/136=330.9 元/吨
单位产量年成本:C甲=7400/130=56.9 元/吨
C乙=7800/136=57.4 元/吨
k甲<k乙, C甲<C乙,所以甲方案可取。
1.2 消耗费用的可比:
从整个社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观点出发,
从总的全部消耗的观点即系统的观点出发来进行综合的考虑。
计算时必须采用统一的计算原则和方法,系统的观点。
1.3 价格指标的可比:
可比条件:1.单位产品的社会全部消耗费用。
2.单位产品生产部门的社会全部消耗费用。
3.系统时期的价格指标。
1.4 时间的可比:
可比条件:
1.相同的计算期。
2.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
2.成本效益比较原理
收益指标越大越好,消耗指标越小越好。
效益函数F2(x)>标准值----max
费用函数F1(x)<标准值----min
3 系统分析原理
技术是一个系统,经济也是一个系统。
方法: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动态规划。
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性
评价角度或出发点的多样性:企业、国家、社会等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定量、定性、动态、静态等评价
技术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原理
1 技术经济比较原理
2.成本效益比较原理
3 系统分析原理
§2 技术经济学的目的
二、技术经济学的目的
1. 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是提高技术实践活动的经济效果
经济效果:是人们在使用技术的社会实践中效果与费用及损失的比较。
当效果与费用及损失为不同度量单位时
当效果与费用及损失为相同度量单位时,经济效果=效果-(费用+损失)
提高经济效果的主要途径:
(1)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作业或服务的必要功能
(2)费用一定,不断提高产品、作业或服务的功能
§2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2.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目的,技术是达到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2)技术与经济还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的一面。
3. 技术经济分析的重点是科学地预见活动的结果
4. 技术经济分析是对技术实践活动的系统评价
§2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5. 满足可比条件是技术方案比较的前提
产出成果使用价值的可比性
投入相关成本的可比性
可比性主要包括时间因素的可比性
价格的可比性
定额标准的可比性
评价参数的可比性
6.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济增长的主要实现方式:
(1)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粗放型生产方式
(2)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
(3)技术创新——集约型生产方式
目前从整个世界看,哪里技术最活跃,哪里经济增长就最快
技术和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且又是一对矛盾。
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说明: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进步为前提条件,脱离了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必然失去方向、目的和意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限制技术进步。
适用技术:
适合当时、当地技术-经济-社会的结构条件的、包括从低级到高级的整个技术领域中
最有利于解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各种应用技术, 或简称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而采用的最小社会成本的技术。
适用技术归结为三个目标:
1975年,印度学者A.K.雷迪把适用技术归结
为三个目标:
(1)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生态
平衡;
(2)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最基
本需求,促进社会和睦;
(3)经济目标—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把
经济引向分散经营。
§3 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一、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过程
技术经济分析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反馈的动态规划过程。
例如,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可划分为:
机会研究
投资机会寻找…… ……
投资机会筛选…… ……
§3 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步骤
§4 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以制造业为例:
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
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标准化、重复性生产、高产出低差异、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变化为低产量(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高质量、高性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
适应旧模式时,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是项目(资本)投资决策。
企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事实上构成资本、信息、能源和时间、人力、自然资源一体化的系
统。
因此,现代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先进制造(AMT)的资本和非资本的综合投资决策。
即: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单纯的项目评价、决策向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转变,越来越在“企业战略决策”问题上发挥作用,在跨国制造和服务公司中尤甚。
在先进制造技术中与投资评估有关的内容有:
(1)投资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和组织障碍;
(2)投资评估法和非财务收益法;
(3)成本管理系统中成本信息和财务指标;
(4)税收制度对AMT投资的影响;
(5)风险决策分析;
(6)管理政策、管理手段和管理支持系统
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1)用什么样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判断企业的战略投资?
(2)在产品更新换代快的时代,如何解决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问题?
(3)关于成本管理系统,如何衡量与项目规模、范围、技术和复杂性有关的费用?如何在概念和初步设计时减少成本?
(4)在多变的市场状态中,如何再投资以保持项目在市场中的动态性?
技术经济分析,主要方法和步骤为:
(1)调查预测:
询问法、阅读法、观察法、试验法;
预测有很多方法、算法。
(2)数学计算:
高等数学、概率、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
(3)论证分析:
系统分析技术、优化与决策分析
特点:
⒈综合性: 整体考虑问题
⒉系统性: 对象具有系统特征;
⒊定量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以定量为主;
⒋比较性:方案比较;
⒌预测性:预见未来;
⒍决策性:为决策服务提供依据,
筛选方案、优选
⒎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
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资金的时间价值原则
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
现金流量原则
衡量投资收益用的是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利润。
增量分析原则
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时,应从增量角度进行分析。
机会成本原则
排除沉没成本,计入机会成本。
有无对比原则
有无对比而不是前后对比。
机会成本例如你有一笔钱如果用予买股票,可以赚取5万元,投资期货可以赚取7
万元,则机会成本是7万元。
沉默成本举例:比如你买了一杯汽水花了5元钱,但是你发现这杯汽水非常难喝,现在就要考虑扔掉,但是你的5元钱是不会收回来了,这个钱就可以称之为沉没成本。
可比性原则
方案之间必须可比。
风险收益的权衡原则
额外的风险需要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
第二章
价值工程
2.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2.2 价值工程的组织与对象选择
2.3 功能分析与评价
2.4 方案创造
2.5 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
2.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V A )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 )
1947 L. D. Miles “价值工程之父”,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设计工程师—采购部门的工程师,提出VE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961年《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技术》
价值分析:一种有组织的创造性方法,该方法的目的为有效地识别出不必要的,既无助于质量、用途、寿命、外观或用户特殊要求的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后来价值分析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人们发现不能单靠几个人来计算、分析,而要动员所有人参与,于是发展成了一个大型的有组织的活动,就称为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
⒈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含义
开展价值工程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
价值就是用户购买使用物品时所支付的单位成本所取得的物品功能的数量。
通俗的说就是消费者所花费的每一元所获得的商品的功能。
如何比较价值?
若功能相同,成本低的价值大
若成本相同,功能好的价值大
所以价值是兼顾功能、成本二者的一个度量。
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
⑴功能不变,降低成本(节省型)
⑵成本不变,提高功能(改进型)
⑶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双向型)
⑷成本略有提高而功能有较大改善(投资型)
⑸功能稍有下降而成本大幅度下降(牺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