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苏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

”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钓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裏。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

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

”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

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

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

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

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

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他问道:“我舟战有钓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

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

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

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

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

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

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

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裏,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 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C.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 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2. 《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3. 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
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
意的道理。

B.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D.《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含蓄美和深刻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陈从周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

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

如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

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从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

园林之筑,应时而生。

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

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

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

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

除了园主外,造园必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

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

明末“乐郊园”就曾经历四次拆改,可见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

如果游园者文化修养高,还会吟出几句好诗来,画上几幅清逸的园景。

汤显祖《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
情之处真曲尽其妙。

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寓情也,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可见,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

当然,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

造园之高明者,能将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

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生不尽之景。

此外,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

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

从明中叶后直到清初,文人园可说是最发达,水平也高,名家辈出。

计成《园冶》,总结反映了这时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法,而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

继起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

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

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

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

文贵有体,园亦如是。

文体有其独立性,故郊园、市园、平地园、小麓园,各有其体。

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须恰如其份。

总之,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

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

(有删改)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香山饭店被称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因其体现贝聿铭的匠心,将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

B. 如果园林主人文化水平高,又辅以清客献谋、名流建议,那所造园林能激发起游园者的创作灵感。

C. 中国园林应时而生,满足了士大夫们躲避喧嚣、寄情山水的需要,尤其是因他们的优秀诗文而得以存留。

D. 造园可从诗文中悟得妙法,构设之时讲究园景曲折有致、呼应得当,追求在有形之景里兴无限之情。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园林与诗文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B. 文章引用《牡丹亭》的曲词,论证诗文作品也可对欣赏、领会园林产生影响和意义。

C. 文章论证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间的复杂关系,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

D. 文章论证的语言准确、严密,同时也因为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而鲜明雅致。

9. 中国园林离不开中国诗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后属疏远属:亲属
B. 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
C. 子房亦与焉与:参与
D. 不能易也易:交换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
B. 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
D. 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5.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

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霆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①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诸孙人村帮年老的作者收割麦子,一个“赖”字写出了作者的欣慰。

B.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农人连绵阴雨时的沮丧和雨过天晴后的欢欣。

C.颈联以农人干农活时的饥肠辘辘和艰辛的劳作反映出农人生活的贫苦无奈。

D.尾联以口语化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替自己收麦的外孙的爱怜之情。

17.本诗标题是“文氏外孙人村收麦”,应该是写收麦之事的诗歌,但诗歌中为什么没有详写劳动场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三峡》中,郦道元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认为踮起脚向远处看,比不上登上高处时见得广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蜀道难》中,李白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

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

现馈赠鲜花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捐赠中国物资外包装上的赠言惊艳了众多中国网友。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而我们中国本土媒体: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对此,部分网友认为:中华文化在东瀛!
(1)简要分析部分网友得出“中华文化在东瀛”这一观点的原因。

(2)如果让你反驳网友这一观点,你有哪些理由?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青岛一所中学让一位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结果遭到家长反对和投诉,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支持,从而引发社会关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事作出回应,希望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问题,而能成为一
个时髦。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学校、家长或者这位体育老师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B项,曲解文意。

“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的说法错误。

文中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近腐呆傻”,相反更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关注人物(艺术)本质的特征,明白刻画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等等。

题干要求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首先找出文中描写墨子的语言,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裏。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刻画墨子的形象;“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通过外貌和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体现墨子的身体力行、平易近人的朴实作风;“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