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故事--加减号的由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故事--加减号的由来加号的由来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
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