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
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参考答案:
B
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
在这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不相同,这也是土地政策的调整的原因,故选B。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故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抗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D的说法不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故可排除D。
2. 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商业。
从材料“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可知,明朝时期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到了挫折。
所以应选C
3. 与英国首相相比,美国总统①没有直接立法权②不对国会负责③由选民间接选出④是国家元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4. “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A.浓厚的封建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D.君主专制独裁性
参考答案:
B
5.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
因为“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所反映的本质是
A.分科考试 B.以文治国 C.公平竞
争 D.重视教育
参考答案:
C
6.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
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据此可知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参考答案:
D
7.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参考答案:
B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B项与材料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相符,故答案为B项。
“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有较大权力,但与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
8. 1850年马克思在《新莱茵观察》上写道:“世界上最古老稳定的帝国,.在英国资产阶级棉织品的攻势下,其社会已处于崩溃前夜。
……我们欧洲的入侵者在向亚洲进军中,在不久的将来,当他们到达长城的大门时,等待他们的,谁敢说大门上不是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对此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①英国的经济入侵导致中华帝国经济崩溃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③欧洲启蒙思想随着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
④欧洲列强入侵将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9. 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
张督知人心己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使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参考答案:
答案:B
试题分析:据材料“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
张督知人心己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故A排除。
材料只涉及广东,不能反映使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故C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过程
10. 19世纪末,有人做了这样一首诗:“富人成双结对而至,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
”20世纪初,这首诗又被添加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
”以下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诗歌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B. 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社会平等
D. 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升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参考答案:
B
11.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
此段材料不能用来说明:
A.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西风东渐中存在着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近代中国往往开风气之先
C.近代以来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内地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与近代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中西交流有关,也和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参考答案:
C
12.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参考答案:
A
13.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D.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参考答案:
C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题干现象没有体现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大量入超,故D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受国际市场的需要,江浙地区“乡农卖丝争赴市”“家家置纺车”,故C项正确;“置纺车”说明仍是手工生产,不是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
14.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参考答案:
B
15.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参考答案:
C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
材料中“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说明“大一统”民族心理对实现国家统一和避免长期分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文化心理的认同作用不符,D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意时间特征不符。
故应选C。
16. 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了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
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
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
这说明该企业()
A.是1866年出现的机器工厂 B.具有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的特点
C.受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 D.已经脱离了封建经济的束缚
参考答案:
C
17.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
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
”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A. 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合作同盟条约》
B. 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 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参考答案:
C
18. 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
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38公斤),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C.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答案:
D
19. 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这表明当时苏联
A.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
参考答案:
C
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纷争,且美苏冷战时期,一直存在意识形态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可知苏联的发展得益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表明苏联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苏联与欧美国家的合作不能说成首创,故D项错误。
20. 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
曰(xié)田”。
“”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出现
②生产工具有少量铜器
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耕种者多为奴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略
21. 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
被喻为“神针”的是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参考答案:
B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故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当下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准则,故B选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主要是应对冷战背景下的中国形势,故C选项错误;“一国两制”处理的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属于外交政策,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的理解,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识记。
22.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参考答案:
C
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3.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
K1K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C
解析:根据“自主权”“责任制”等信息,可知第①项对联应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发展的面貌;从“食堂”“公社”等关键词可判断第②项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第③项从“科学发展观”“三十载”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2008年前后;第④项从“山河归人民”“庆新生”等可判断是新中国成立时,据此,按时间先后顺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正确理解
24.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故选D。
25. 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维护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②错误,也没有确立责任内阁制,而是实行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③错误,排除ABC项。
1787年宪法使美国政体从邦联制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①④正确,故选D。
26.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A.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B.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C.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D.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参考答案:
C
27. 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一战对欧洲的打击 D.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
参考答案:
C
28. 14—16世纪,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这一“转折”主要是
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人类社会完成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C.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并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参考答案:
C
略
29.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
意。
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A选项排除。
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
30.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经济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处于世界生产的不同产业链上。
下图是当今全球电子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微笑曲线”图
A.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全球化流动加快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建立
C.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处于被动地位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在认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
从图示信息来看,体现不出“流动加快”,故A项排除。
图示中没有体现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建立,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没有体现。
图示中高端的基本都是发达国家,而低端的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
【名师点睛】分析表格数据,一定不能忽视文字内容,搞清数据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ABC项的结论即使是本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
另外,解答客观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两个选项含义相反,意味着答案很可能是其中之一;两个选项含义相近且并列,意味着两个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两个选项呈现因果或包含关系,答案即作为原因的选项和内涵更丰富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西塞罗说:“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是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
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有别于人的东西,也是有规律、有秩序的……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规律和秩序是人可以把握的,因为它是数学的。
希腊人相信心灵是掌握自然规律最可靠的保证,因而极大地发展了逻辑演绎方法和逻辑思维。
在几个特殊的科学领域里,希腊人成功地将它们数学化。
希腊科学是有缺陷的,它不重视对自然现象实际的、细致的考察。
它注重的是说明和理解自然……如果考虑到今天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用“缺陷”来评判希腊科学无论如何是不恰当的。
——根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摘编
材料二这种对理性的信任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自然神论者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相反,他们寻找一种与理智的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他们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
因而,自然神论者能同时做两件不相容的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理性自然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时代“理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从思想和科学的角度简述“自然神论”在这一时代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承认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注重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运用逻辑的思维与方法实现了科学体系的数学化。
(2)含义: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
意义:思想角度:把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引向对理性的尊崇;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科学角度: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物质世界;对科学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详解】(1)由材料“自然界是有别于人的东西,也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可知,希腊人承认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由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规律和秩序是人可以把握的,因为它是数学的。
希腊人相信心灵是掌握自然规律最可靠的保证,因而极大地发展了逻辑演绎方法和逻辑思维。
在几个特殊的科学领域里,希腊人成功地将它们数学化”可知,希腊人运用逻辑的思维与方法实现了科学体系的数学化;由材料“它不重视对自然现象实际
的、细致的考察。
它注重的是说明和理解自然”可知,希腊人注重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2)第一问由材料“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可知,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思想上反对宗教迷信就是信仰对象的转变,进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倡科学可对人类的行为和文明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3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成一种稳定的机制。
毕竟世界上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这部分是因为美苏同时拥有核武器。
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为“长期的和平”。
——美国哈佛大学阿基拉·艾里伊
材料二: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合作,它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体系所创立的“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的。
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所谓“全球化”,并不是一体化,而是指“强化了的国际间的相互依存”。
世界各国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雅尔塔体系的重要支柱——联合国无论是在冷战结束前还是冷战结束后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恐怖的平衡”和“长期的和平”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10分)
⑵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崩溃,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