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染病学先驱吴又可和他的《温疫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传染病学先驱吴又可和他的《温疫论》

'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
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
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
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
者也。


——《温疫论》
1
达原饮原称达原散,为明代医家吴有性所创,载在《温疫论》中。

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

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

吴氏指出,槟榔除岭
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

为什么叫达原饮?吴氏在介绍这个方子时说“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除伏邪盘踞,三药合用,可使邪气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


2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末清初,医术高明,尤其擅长诊治各种传染病、疑症杂症,诊病用药颇为独到,为人称道。

据载,一位重病患者找他医治,该患者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四肢强直不能动,卧如塑,目闭口张,舌强,问话不能答,脉实有力,苔生芒刺。

根据证候,是一派实热象,病情危重。

据患者儿子代诉,三日来已服承气汤三剂,每剂大黄用至一两左右,病仍不减。

一般医家,遇到此况,一定会考虑另立治法的。

然而,吴又可则不然,他仔细权衡了患者的脉症,认为“下证悉具,药轻病重也”,不但不改方剂,反而将方中大黄增至一两五钱,连服半月而痊愈。

吴氏用药之妙,可见一斑。

明末清初之际,瘟疫横行,在吴又可的家乡也是如此。

《吴江志》曾记载瘟疫发生后的景象:“阖门相枕藉,死无遗类者。

”,甚至发生过“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的惨剧。

这种高死亡率的瘟疫让当时的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偶触其气”必死无疑的恐惧中。

吴又可像
而当时的大夫医者,仍然按照以往的伤寒之症施药治疗,不但医病无效,还贻误病情,让疫病得以扩展和蔓延,让医界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目睹疫病的吴又可,看了这一些,知道是旧方难以时病,用药诊治上必须另辟蹊径,另寻它方。

经过对一次次瘟疫的细致观察,推究病源,潜心钻研,并多次临床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疫情防范和救治办法。

吴又可认为,流行的疫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空气中存在的一种“疬气”。

疬气会从口鼻侵入人体,感染病患,与以往的伤寒之症全然不同。

他还进一步得出结论,疬气是杂气之一,不仅每年都会出现,其盛衰多寡还与地区、四时、岁运有关。

电影《大明劫》剧照
他的“疬气”之说,是医学界一大创举,得到后世中外的广泛认可。

他首先肯定了疫病传播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从而丰富了疫病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施治观点,充实了我国温病学说的内容。

吴又可还进一步指出了传统方剂施治无效的根本原因,即疫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腑脏,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既《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就是说瘟疫之病之所以用治外感之方不得痊愈,是因为瘟疫病邪不同于一般外感之病,在表或在里,而是在于药物难以达到的膜原。

当疬气旺盛时,可以出表,也可入里,必须根据疬气在不同阶段的弥散趋势,因势利导,得以施药治疗。

图片来自电影《大明劫》
吴氏还将温疫病的传变从表里两大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称为“九传”。

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
先里后表等。

他所研发的了达原饮一方就是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实现表里分消的目的。

吴又可对疫病的深入研究,使得我国古代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有了较大突破,并且参考古今医案,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救治办法,于1642年写成《温疫论》一书,领先西方疫病学说二百年之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