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字古诗词鉴赏
【篇一:200字古诗词鉴赏】
怅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
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
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
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
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篇二:200字古诗词鉴赏】
关键词:古诗赏析;技巧;介绍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14 ) 03-061-2看着摆在我们眼前的几张古诗赏析的练习,真让我们纠结。

如何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赏析古诗,提高鉴赏能力,是我们深感困惑的事情。

就现状来说,古诗赏析的难度不逊于分析文言
文的难度。

文言文经过几年的训练,词语
释义、句子翻译在大体看懂文章的情况下,大致有规律可循。

有些地方也可经过整合归类,加以推敲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抑或正确无误了。

然而,古诗的赏析对学生就较难运用上述方法来解答,虽我们竭尽全力讲析,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仍收效甚微。

看来讲还只是一个方面,它虽可以起到指
导启发的作用,但那是有局限性和依赖性的,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学、自品、自悟。

讲”代替不
了读”,读能有味,是主动的;讲是接受,是被动的。

即使有收益,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是要读、要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
是这个道理。

近来,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觉得古诗赏析更多的还是多读,多品,在咀嚼中寻找方法。

我们将这些规律方法付诸实践,教给学生,效果较为明显。

众所周知,读者对古诗的欣赏要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是有个过程的。

因为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由于有语言、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它必须有一个解读过程,一如了解,即时代背景、人物阅历、写作风格的了解;二如认知,即对诗中的意象的认识;三如想象,即对诗中情景再现;四如感悟,对诗中诗眼”和意境的体悟。

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析诗歌(有很多方法和散文分析相同)的方法,通过自己锤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样,我们认为古典诗歌赏析存在的问题就不大了,鉴赏的效率也会提高。

以下就过程的四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了解一一时代背景、人物阅历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是指对诗的背景,包括大背景、小背景、作者人生阅历、人生体验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以初中三年所学的古诗词来说,了解古诗的背景不难,因为不少诗歌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通过下面的注释来解答。

有些虽然没有注,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述而获得。

了解创作背景,熟悉人物,或称为知人论世”,这是解读文本不可
或缺的依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辨析诗意,进入诗境,体会情感。

举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例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诗人李白,学生大抵知道他篇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一??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炼字型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 J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
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 J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诗歌”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
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解题方法:1.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3.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二??理解诗句意义型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如果不全面分析,很难把握诗句的意思,进而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好的诗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结构的安排上都有所体现。

我们在鉴赏诗句的意义时,先看有什么修辞手法蕴含其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句子的作用。

提问方式:1 .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2.这句诗好在哪里?
3.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
特点? 4.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1 .阐明诗句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3.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
果。

三??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一一诗眼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
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三、
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
成了全诗的关键。

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
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
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抓住诗眼”命题往往可以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设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 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歌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 .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
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诗歌鉴赏综合表述型”解题方略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z 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

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常见设问方式:1 .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
右的赏析性文字。

2.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词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

第二,选好自己的答题角度。

第三,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

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失误提醒: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

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

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

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

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谱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诗歌的表达技巧——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同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
笔,形神逼肖。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
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设问方式:1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 .这首诗的白描手法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何效果?答题步骤:第一步,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的效果、体现的意境或抒发的感情。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
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另U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1答题步骤。

分三步: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2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这个形象是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语言特色型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
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
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题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
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
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

1按引用内容分: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a.引用历史故事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b.引用前人诗句用诗: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按表现形式分: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暗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正用典故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i;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这里有自比的意味。

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i
那样清新隽永。

反用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1.诗中作者大量引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典
故?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样的典故。

2.结合诗句阐释使用典故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篇三:古诗词鉴赏孩子们,辛苦了初中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句(横线词句为重点记忆内容,篇目由主到次顺序排列)
一、积累默写1.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诗词鉴赏《商山早行》1、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

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

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
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

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
受和寂寞2、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
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榔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意境苍凉萧索,
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3)作者在旅途的
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
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
满回塘”描写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的画面:春天来了,回塘水暖,凫雁在
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

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乐景衬悲情,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
的思念。

3、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
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入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窟象具足”的佳句。

(了解)与此类似的意象叠加的诗句还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细草微风岸,桅橘独夜舟4、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卜算子??咏梅》赏析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整体感知: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诗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谱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2、名句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赏析】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

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坚贞、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台污,虽九死犹
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月夜》刘方平【赏析】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机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赞。

全诗体会入微,饱含激情,清新感人。

【名句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观刈麦》白居易整体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谱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

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赏析】诗意是他们的双脚被地面的热气熏蒸着,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这句诗对仗工整,通俗易懂,蒸”和灼”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农民劳动环境的恶劣,劳动的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赏析】他们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这么炎热,只是珍惜夏天的白昼时间长。

这句诗揭示了农家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晏殊词文赏析: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福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BT'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福”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a表情:笑:
巧笑t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
纸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
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
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
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4.总结: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
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篇四:诗歌鉴赏技巧诗歌鉴赏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
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
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注]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米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I可。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